板書丨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

通常意義上的騎士形象,應當是身著盔甲,騎著駿馬,正義凜然,鋤強扶弱的英雄模樣。但在《堂吉訶德》的故事裡,騎士如堂吉訶德,是一位頭盔破爛,坐騎瘦弱的滑稽人士。這部五百多年前出版的西班牙文學作品,為何能讓這樣一位騎士形象深入人心?今天,小黑板就向你介紹這位傳奇人物。

板書丨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

情節梗概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堂·吉訶德原名)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區的守護者),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主人公堂·吉訶德

他的原名是阿隆索·吉哈諾,是一位曼查的落魄鄉紳,喜好讀騎士小說,甚至可以說到了痴狂的地步,也因此整日沉溺在幻想中,立志恢復所謂的古代騎士道。他所經歷的“探險”荒誕滑稽,引得旁人譏笑,但在堂·吉訶德自己眼裡,將平凡的生活幻想成無數挑戰。經歷過好幾次出遊探險後,他最終返回故里,竟一病不起,最後在臨終時幡然醒悟。

板書丨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和隨從桑丘

堂·吉訶德名字前的堂,在西班牙語裡是一種尊稱,意為某某先生。同樣,要稱呼為某某女士則在名字前加個“堂娜”。從名字中便可以看出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心裡的幻想。他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掛上一柄生了鏽的長矛,戴上一個破了洞的頭盔,要去當騎士,鋤強扶弱,打抱不平。

為了符合騎士身份,他找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跟在自己後面。堂·吉訶德又把鄰村一個擠奶姑娘想象為他的心上人,給她取了名字叫杜爾西內雅,把自己當成騎士傳奇裡的英雄人物,要去解救自己的心上人。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鬧了許多笑話,但還是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作城堡,把老闆當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算是完成了受封儀式。

後來,他把旋轉的風車當作巨人,衝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作軍隊,衝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侍從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髮匠當作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作傳說中的曼布里諾頭盔,十分滑稽搞笑。他把一群罪犯當作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衙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自己的心上人去道謝,說是蒙受她的恩惠才能獲得自由,結果反被罪犯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後來,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騎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做遊俠騎士一年。他和桑丘吃盡苦頭,輾轉回到家鄉時,他已一病不起。但經過一番遊歷,他已認識到自己從前是個瘋子,那些騎士小說都是胡說八道,只恨後悔得太晚了。

從如此豐富的探險經歷來看,堂·吉訶德是一個兩重性格的經典人物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永遠愛對著臆想中的敵人猛衝過去,亂戰一陣,但是由於他的美好願望不切實際,戰術荒誕可笑,也因而處處碰壁,好心不得好報,甚至險些喪命。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

雖說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他又不乏一個理想主義化身的形象。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

板書丨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大戰風車

堂吉訶德不滿現實,但是他既不知生活的根本問題在哪,又不知怎樣去切實去解決,所以在對騎士文學入迷之後,他就盲目模仿,試圖遊走天下,匡扶正義,實現他所理想的道德原則。

可是他一點都不清楚他所要改造的現實,和怎樣改造現實,於是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現實環境,並用脫離現實的手段,實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動。用騎士的道德行之於當世,就是用昨天的思維做今天的事,用舊的準則去面對新興事物,自然會換來一個滑稽的結局。哪怕他的出發點再善良,也絕對不能取得如願以償的結果。

在整部書中,作者的基本態度還是樂觀的,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舊世界已經無可挽回地倒下去了。但由於當時資產階級剛剛萌芽,在西班牙的出路還很模糊,因此作者能看出舊的怎樣死去,卻不知新的怎樣出生,因此在他看到遊俠騎士不能絲毫解決社會問題、社會還是照樣不合理時,他不禁也感到迷憫而悵然了。因此堂吉訶德的行俠仗義越接近尾聲時,作者對他的行為就越同情,使人覺得這位騎士的一生,雖然沒有足以不朽的業績,卻有一種偉大的精神。

所以堂吉訶德的死,既宣判了騎士文學的死刑,又用騎士精神去反對封建階級和市民階層的庸碌自私,是一種悲劇的收場。

但是堂吉訶德的死也拋出了一個問題:舊的世界無路,新的事物還未誕生,在塞萬提斯生活的世界裡,未來向何處去還是一個問號。這也是這部作品一直吸引我們的原因:因為它不僅內容精彩,還引發無數哲思。

隨從桑丘·潘沙

桑丘樸實善良、目光短淺、自私狹隘、膽小怕事。他原本是一個窮幫工,因為生活沒有出路,他才跟著堂·吉訶德出來,相信未來有一個“海島總督”做,以藉此改變他一家人的窘況。這個形象基礎是窮苦的勞動農民,因此他在書中不論是怎樣的情境下,始終保持勞動農民的特點。

因此,桑丘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他重實際:不管堂·吉訶德有怎樣的臆想,怎樣將一件正常的事情說得天花亂墜,他都有自己的判斷:一切從其切身利益出發,明白客店不是城堡,風車也不是巨人。不過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主人的隨從,他不能有拂主人的意志,所以也只能跟著堂·吉訶德一起瘋。

板書丨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和桑丘

他對人忠實:不管碰上了什麼危險,他都沒有丟下堂·吉訶德獨自離開,他始終熱愛他,跟他去為了實際報酬和未來能管理一個海島的許諾。他雖跟著主人去受苦,但卻有眼前的獲得和未來的期待。他容易輕信,但卻有判斷的才能,並頗為聰明機智,在他的嘴裡諺語一串一串注外出,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

他能主持公道,同情弱者,並仇視與嫉恨不平世道。這集中在他當“總督”時所實行的仁政上面。他嚮往成為“總督”的不切實際理想在故事的第二部中得到了滿足,原本是為了看桑丘當總督鬧笑話的人也不得不在此佩服其三分。作者在這裡告訴人們,一個農民遠比那些達富貴人更能治理好國家。他在一個叫做“布拉它留”的“海島”,坐堂審案,對三件案子(裁縫與僱主的糾紛、借錢未還的糾紛、誣告強姦案)的處理,十分高明。這在昭示西班牙人民:渴望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理想,只有在人民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實現。他離任時兩袖清風,並說明他是一個例外的“總督”。

桑丘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許多細節都反應了這一點: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一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汙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

板書

《堂·吉訶德》提出了一個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它利用文學形式將這對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動,使得這本書在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受到讀者的認同。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反對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呼籲人們回到現實,脫離不切實際的幻想。他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當然,書中說得上名字的人物多達數千個,但最吸引人的核心無非就兩位主人公,尤其是堂·吉訶德本人,除了幻想騎士文學外,其實任何一方面他都能說會道,甚至比常人更為優秀。遺憾的是,優秀的談吐一旦談到了騎士,則陷入了瘋癲。因此,哪怕故事再好看,遊戲再好玩,也不該沉溺其中。因為我們終究還是要回到現實生活,騎士的夢我們就不做了,讓堂·吉訶德成為最後的“騎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