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每天背一首诗词

赏析诗词书画,品读国学文化。喜欢游山玩水,立志行走天下。点击上方加关注,一起来交流学习诗词书画,饱览大好河山吧!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每天背一首诗词

题大庾岭北驿

唐 ·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每天背一首诗词​​

这是唐初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流放岭南的途中。大庾岭:又称梅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首联直接写流放途中见到大雁及对“雁过岭南"传说的想象。阳月:指农历十月,深秋之季。传闻:传说,听说。农历十月,大雁南飞,传说大雁飞到这里就回去了。此:这里,代指大庾岭。大雁到这里都不愿再南去,可见岭南荒凉之极。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颔首议论,上联写自己的眼前的情况,下联对自己的处境发出感叹和疑问。殊:还。已:停下。意思是我已经过了大庾岭,还不能停下来,还要继续往南行,离家乡越来越远,不知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此联通过与首联人雁对比,大雁到此可按时归去,而人却不能,还要继续南行入荒蛮之地,且遥遥无归期。通过对比,把诗人忧伤哀怨痛苦复杂的内心,表达得含蓄委婉,深切感人。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颈联描景,描的是眼前所见之景。天色已暝,江潮初落,水面一片寂静;昏暗的树林里烟雾弥漫,瘴气萦绕。如此寂静、荒凉不见人烟的蛮荒之地,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瘴:指有毒害的气体,这里指古代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里产生的对人类有害的毒气。唐宋前流放至此的人多数很难活着回去。

“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尾联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南岭又称梅岭,因地处南方天暖,十月梅便开了。这句是想象,明朝在南岭的最高处,再望一望千里之外的家乡,山一程水一程,家乡何处,肯定望不见,但诗人想象,能看到岭上盛开的梅花。诗人借陆凯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一典,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凄切感人,深化了主题。整首诗,情景交融, 凄恻缠绵,转接自然,对仗工整,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宋之问、沈佺期等,总结六朝以来声律方面创作的经验,把四声分为平仄,确立了律诗形式,使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每天背一首诗词

附此诗格律:此诗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无拗句。

题大庾岭北驿

唐 · 宋之问

五言律詩 押灰韻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平平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每天背一首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