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查漏补缺保持自信,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

高考冲刺:查漏补缺保持自信,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

高考前几天,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许多考生开始惶惶不安,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才好,甚至睡不好、吃不香。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这2天时间,对能否正常发挥应考水平,顺利地进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影响很大。

生活篇

保持平时生活节律

高考冲刺:查漏补缺保持自信,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

1. 让自己的生活富有节奏感

有的同学说,明天就高考了,今天放松放松吧,出去玩一玩,游泳,打篮球,越痛快越好,玩累了晚上睡得香。甚至有的人提出,考前三天什么都不做,就是玩,就是疯,一点儿也不提高考的事。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观点。完全放松,等于把自己从备战状态拉到另一种状态了。尽管只是一两天的功夫,等到再上考场时,往往会感到很疏远,有陌生感。别人已经开始答题了,他还要花一些时间来找回感觉,显然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我建议6月6日的作息时间要和原来基本保持一致,学习、吃饭、睡觉、休息的规律都不要改变。让孩子保持固定的生理节律和心理节律,在考场上才能稳扎稳打。

2. 做做题,练练手,热热身

6月6日,有些同学以为在这一天不要再做题,翻翻笔记就行了,明天轻松应考。

其实,6月6日这一天特别需要做题。做题的目的就是练手、热身、找感觉,第二天在考场上可以马上进入状态,正常发挥。

那么应该做哪些题呢?我建议,以做过的题目为主,不用做得太多,关键是一做就会,一会就有信心。另外,通过练手,使自己一直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之中,头脑敏捷,能够迅速启动、迅速反应。就像百米赛跑预备,如果不做好预备姿势,而是站着东张西望,发令枪一响却冲不出去,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3. 适当休息

6月6日,有的家长要提示高考生注意休息,保持平静和愉快的心情。不要看大喜大悲、忽起忽落的电视节目,也不要玩枪战、打斗等情节激烈的网络游戏。

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绝对不能过于剧烈,篮球或游泳都不可取。毕竟在复习的重压下,身体很长时间没有经过正经的锻炼,一下子玩猛了,第二天肯定肌肉酸疼、精神疲惫。更严重的就是受伤,轻则在考场上一边答题一边承受身体上的痛苦,重则根本上不了考场,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4. 落实物质准备

所谓物质准备,主要是指考试所需的铅笔、橡皮、尺子等,家长要让孩子亲自去做,不要代替。代替往往会漏掉一些东西,或者大人和孩子互相依赖,结果谁都没有做。不过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还得进行必要检查。

建议孩子把高考应该准备的用品写在纸上,一一落实,落实一项画一个钩,不能只凭脑子想。而且,这些准备工作不要等到6月6日才做,之前就应该逐一落实。

考试前一天,家长要尽早对照准考证或“考生须知”上的要求帮孩子检查,万一有准备不足和漏掉的东西可以马上补救。

5. 让孩子晚上睡好觉

高考是孩子18年以来所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恐慌、害怕、担心、焦虑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作为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平时几点睡就几点睡,不要提前。有一种看法是,“早点睡”能够休息得更充分,但实际上人的生活作息都遵循一个“生物钟”,什么时间处于什么状态,已经成了习惯。平时每天11点睡觉,这一天突然提前两个小时,肯定翻来覆去睡不着,反而更加心绪不宁。

而按照平时的钟点作息,也许一开始仍然因为焦虑轻微失眠,但在生物钟的调节下会很快入睡的。

6. 情绪要稳定

家长的稳定情绪常常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的作用,反之亦然。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是个福音也是鼓励。如果家长先乱了阵脚,孩子更是承受不住,结果可想而知。

睡眠篇

五忌二宜

高考冲刺:查漏补缺保持自信,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

1、考前食谱忌大变。

考生考前饮食不要因高考临近而刻意改变,在临考前的一段时间及考试期间,饮食量都不要比平时增加太多,尤其考试期间饮食不要做太大的变动,应和平时保持一致。

2、饮食最忌减主食。

考生的饮食要保证主食的摄入量,以前人们总是认为主食可有可无,只要多吃些鱼类、肉类的食物即可,其实这些食物只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而大脑思维主要依靠的是葡萄糖,只有主食才能转化为葡萄糖,这就需要每天要摄取一定量的主食。于康副主任强调:“不吃主食人不仅会有饥饿感,而且还会影响到大脑的思维能力。”

3、吃鸡忌吃皮。

考生切忌吃大量油腻的动物性食品,猪肉也不要吃太多。油炸食品易使人产生饱腹感,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于康推荐考生应多吃鱼、去掉皮的鸡肉、牛奶、鸡蛋等食物,也可以熬些绿豆粥、银耳莲子汤等,适量放些糖,既美味可口,又清热祛暑。于康说:“当人体摄取食物酸碱平衡时,大脑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当酸性或碱性过高时,大脑功能就会衰退。因此,考生的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营养均衡,切不可偏食。”

4、咖啡会导致尿频,高考切忌。

考生考前应多喝水,每天要保证1500—2000m l的摄入量,切忌不能以喝饮料代替喝水,最好是白开水,矿泉水和纯净水也可以多喝些。充足的水分可确保血液循环顺畅,这样大脑工作所需的氧才能得到及时供应。

一些含糖的饮料在吃饭前最好不要吃,易产生饱腹感,不利进餐时的食量。考生考前可以喝一些茶及咖啡,但一定不能太浓,浓茶及浓咖啡都有兴奋的作用,会适得其反,影响睡眠质量。

医生特别提醒考生在考试期间一定不要喝咖啡,因为咖啡因的作用会使人产生尿频,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

5、零食忌选坚果类。

医生告诉考生,零食可以适当吃些,但要记住:油腻的食物及坚果类食物,如瓜子、花生要少吃,还有甜食及奶油过多的食物要少吃。有的考生一看书就想吃些零食,但是又怕会吃胖,为此于康建议,不妨选择吃黄瓜及水果等,可以有效地控制食量。

6、每天宜吃2个水果。

水果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缓解厌食及便秘的作用。考生应保证每天吃2个水果,约500克左右。另外,医生提醒考生,粗纤维的蔬菜要少吃,如果平时没有常吃的习惯考前一定不要突然增加。他建议:“菠菜、胡萝卜可增强记忆力,洋葱能改善大脑供血,帮助考生集中精神,这类食物可适当增加一些。”

7、厌食宜用“羊吃草”法。

考生如果考前压力大,产生厌食感,家长可以把每日三餐变成每日四餐、五餐,增加进餐的次数,采用“羊吃草”的吃法,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多餐分吃,也同样可以摄取到考生一天所需的营养量。

学习篇

查漏温故 休息至上

高考冲刺:查漏补缺保持自信,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

离高考还有2天的时间,高考真正进入倒计时。最后的宝贵时间,应该如何充分有效地运用它?各学科名师为考生开出良方,助考生踢好“临门一脚”。名师们同时提醒考生,考前几天,应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最后一两天,应以休息为主。

高考是一场大规模考试,既是考知识,也是考验体能和意志。而且,最后几天,就是24小时不睡觉,也看不了多少内容。但是精力如果处在充沛状态,却可以很好发挥。

1、查漏补缺:

①对照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看看还有什么重点考点没有回查到位的,限时补救。

②课内名句默写回眸:看着初、高中必背篇目文字放声朗读,留心夯实重点词句。如,着重背诵《劝学》末段,记忆异色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归纳梳理:

①一方面要彻底消化自己平时整理在笔记本上的知识点,以备高考时灵活迁移。②另一方面要分块梳理一下语文1 18题(文科1 25题)的答题要领,以备高考时高效运用。每位考生闭上眼睛要能按照顺序像过电影一样把各种题型与解题技巧回放一遍,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热身强化:

①此时不宜采用整套试卷热身,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局部热身,调整状态。

②热身题要找近年来的典型习题,揣摩自己的答案离高考评分标准还有多远。

休息篇

合理安排作息

高考冲刺:查漏补缺保持自信,逐步减少学习时间,以恢复增强体力

高考的时间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要尽量在这2天里培养和高考时间同样的步调。早上不要贪睡,要求自己在7∶00起床,吃好早饭可以背背英语单词。9∶00开始上午的正式复习,到11∶30(考试结束时间)休息。中午尽量小睡一会儿,在下午考试的时间开始另一个整段的复习。晚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不要再看一些复杂的资料,可以找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或者英语填空题做做。当然,看看电视放松一下也好。文科类的考生可以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和时事有关的节目,给自己考试回答问题储备一些灵感。切记千万不要熬夜复习,否则既不能提高复习效率,又容易使自己陷入疲劳状态,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专家推荐高考前三天作息时间表:

6∶00 起床(适当运动)

6∶30 早餐

7∶15学习

10∶00点心+小憩

10∶30学习

12∶00午餐

12∶30午休(一定要平躺,不能坐着打盹;让大脑充分休息,午睡不超过30分钟)

13∶30学习

14∶30 小憩

15∶00学习

18∶00晚餐

19∶00根据需要安排学习

22∶00睡觉(睡前洗个热水澡,如果有条件,可以用热水泡脚5分钟,这样有助于睡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调整,主要目的是调整自己的生物钟适应高考的安排,使自己在考试的时间段内快速进入状态。

安全篇

高考前夕天气炎热,加上紧张气氛,极易中暑。这里提出几点夏季防暑降温法及夏天居家防暑降温注意事项。

1.降温不宜过快。大汗淋漓时,到风扇前敞开衣服猛吹,或拧开水龙头,让冷水直冲而下,实现“快速降温”,是许多人(尤其是男同学)认为爽心的做法。殊不知,这种“快速冷却”的方式,常常会“快活一时,难受几天”,甚至引起各种疾病,影响考试。

2.空调不宜过冷。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应该不断调节居室温度,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正确的做法是:居室的温度应在26℃―29℃之间不断变换,才对身体健康有利。

3.喝水不宜过量。多喝水是防暑的好措施,可过量饮水也会引起中毒。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大量出汗之后,体内的钠盐等电解质也随之丢失。如果此时大量饮用白开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肌肉抽搐或肌肉痉挛性疼痛。每日饮水3―6升,以含氯化钠0.3%―0.5%的水为宜。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

4.衣服不宜过露。外出时尽量穿着白色、浅色或素色衣服,还要戴好帽子,防止日光直接暴晒头部。保健专家指出,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而酷暑之日,最高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因此要做好防晒措施。

5.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

6.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水分减少,所以应当多喝开水和淡盐茶水以补充失掉的水分和盐分。另外,应多摄取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及均衡的盐分,可以补充人体失掉的盐分。

▍图文来源:网络由由高中生家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我们联系删除,感谢您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