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显、以文名的浦头张家叔侄(扬州江都浦头镇)

据《江都县志》载:“浦头张氏以武显,自康熙甲子、乙丑张誉连捷始,至乾隆辛卯张攀桂八十年中,凡四世,得武举十人,武进士七人,官参将二人,总兵二人。”

然而,浦头张家并不仅以孔武有力而传世。正如清扬州一代硕儒阮元所说:“江都浦村张家,甘泉黄珏桥之焦家,即公道桥吾家之阮氏,皆以武世其家,而无不熟悉经史,善诗歌,博学能文。”

其中,浦头张家尤以张发生、张和叔侄俩为家族中工诗能文之佼佼者。

张发生(1704-1780),字柱石,号筑江,与同父异母弟张发青(1704-1766)同为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武举人,又同为五年(1727)丁未科武进士,且并为御前侍卫,一时称为盛事。而张发生尤胜一筹,癸卯科中举时为解元,丁未科武进士为三甲一名,参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传胪大典。

张发生后由提督巡捕营守备,历直隶杜胜营都司,定州营参将等。乾隆时,又与其弟发青随怡亲王督办永定河。35岁时以终养告归。归里后,张发生即布衣力田,吟诗作赋。

张发生“虽以武显,而善属文”。

他善书。乡试时,主考大人见其场内所书之卷,楷书字内间架明称,行间带有逸气,工妙绝伦,大惊异人,遂定为榜首。在直隶时,制府李敏达爱其楷法,特为延请其缮写上奏之折,以武进士而代行师爷之事,一时在府内传为美谈。

他工诗。阮元在《广陵诗事》一书中介绍:“张发生善歌诗,下笔倏千百言”。张发生还著有《归田集》、《湛露书堂集》若干卷。归籍后,常与一班名儒学士相唱和。

以武显、以文名的浦头张家叔侄(扬州江都浦头镇)

当时,泰州有一名士於震(字亦川,号秋水)工诗好古文,乾隆帝三十年(1765)南巡时应召试二等,时人以徐文长比之。他曾在一首与张发生唱和的《张将军赠白紵歌》的诗中这样写道:“铁衣扈从猎上林,一箭射杀两青兕”,“兴酣下马赋新诗,大贝南金光满纸”,“结交远近皆鸿儒”,“千言下笔如飞电”。可见其对张发生勇力善谋、工诗善吟的敬佩程度。

以武显、以文名的浦头张家叔侄(扬州江都浦头镇)

阮元在其所编的《淮海英灵集》中,收有张发生的一首《忆迷楼》诗。张发生在诗中写道:“风雨潇潇故国秋,隋宫旧迹古扬州。三千粉黛争新宠,只顾君王不下楼”。这也许是他35岁仕途正盛时即归籍布衣力田的缘由吧。

张和,字履中,号致斋,张发青之子。乾隆九年(1744)武举人,十年(1745)武进士。由侍卫出,官山西吉州都司,升游击,累擢河南参将,湖南副将,历总兵八镇狼山,尤近乡邦,士以为荣。

张和虽自小用心习武,“当官训练精能,而雅歌投壶所至,有儒者气象”。他往往是一有感触,便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吟诗成篇。由于“好吟诗”,后来为官时,所过山川亦皆以诗记之。人们都说他的诗“冲口而出,若不经意,自然朴老,有真味”。

张和也曾在《双杏堂诗集》的序中谈起他自己作诗的经历:“余少小驰心骑射,弱冠侍直禁庭,于三百之旨,愧未能究。然性之所近,往往有触,辄为搜枯。自丁卯迄今共存若干首,汇而付梓,聊志平生阅历,初不自计其工与拙也。世之览者,倘不贵责武夫卤莽,唐突文士风流,则知我不浅矣!”从中可以看到他对诗歌的热爱与执著。

以武显、以文名的浦头张家叔侄(扬州江都浦头镇)

浦头侍卫府

阮元在《淮海英灵集》中收有张和的多首诗篇,称赞他的诗文“简洁有致”。如《凉州道中》一诗,张和

写道:“风吹草折番羊立,雪压林低野雀飞。”在《洮州道中》一诗写道:“酥雨尚怜花信晚,春风已上柳条多。”“雪消秦岭千峰出,水涨泯江一镜磨。”“正是眼前诗意满,还闻陇畔起田歌。”在《悼亡妻》中写道:“寂寞坐空庭,独见双飞鸟。我已触柔情,偏彼啼不了。”“儿女未知愁,犹来双膝绕。”其写景、状物、抒情,使人如见诗中画意与真情实感。(朱毓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