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国平安位居前列,保险业如何盈利? ?

66的娃娃


中国平安虽然自己定位为非国有企业,是股份制保险企业,股权结构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但是除了港股部分外,目前真的大股东是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5.27%,背后是深圳国资委,二股东证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44%,多少还是有点国有控股的影子。

不过说到保险业,中国平安还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从财报数据来看,中国平安去年实现8908.82亿元同比增长24.04%,净利润890.88亿元同比增长42.78%,本次在今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获得迁升,从去年的第五升至第四,也是实至名归。至于保险业是盈利模式是什么,A股保险上市公司不少,盈利模式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一般分为保险差价、投资业务两大块,而具体到中国平安清楚罗列在了财务报表中——

1、卖保险,具体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收取了大量保险费用,但投保的大多数人都是买个平安罢了,索赔少,剩下的就是利润。按照2017年报数据显示,保险业务的收入占据了中国平安总收入的逾81%,是中国平安的主要业务。

2、银行业务,尤其利息差。中国平安持股平安银行48.10%的股权,平安银行的展开业务,以一定利息从储户手中揽入资金再以相对高利息以贷款等形式放给商家、其他人,中间产生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将按比例折算进中国平安。按照2017年报数据显示,银行业务的收入占据了中国平安总收入的近12%

3、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还有近年培养的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等也为中国平安带来收入,只是相对上面两大块少。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欢迎关注本账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知识。


风生焱起


很专业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保险公司通过销售保险产品,也就保险合同,获得保费收入;再通过保费收入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投资收益。具体利润来源于三大块:死差、费差、利差。

1、死差

保险公司设计保险产品时,会假定一个死亡率,这个死亡率一般是行业及企业经验数据。例如说,寿险产品就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国民的死亡率来设计产品。死亡率不同,保险产品的价格不同。也就说死亡率越高,保险产品的价格也就越高;死亡率越低,保险产品价格也就越低。尽管有历史经验数据,但产品设计时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死亡率。当客户实际死亡率高于产品假设死亡率时,保险公司就会亏损;当客户实际死亡率低于假设时,保险公司就会盈利。死亡率对应的支出就是大家熟知的理赔支出。

2、费差

这里的“费“是指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这是保险公司存在的必然支出。保险设计产品时,也必须把这块费用考虑进去。同理,费用假设有高有低。当实际发生的经营管理费用高于假设时,就亏损;当实际发生的费用低于假设时,就盈利。一般情况下,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公司经营管理费用相对偏低;规模小管理效率低的公司经营管理费用就相对偏高,盈利压力大。

3、利差

简单而言,就是投资收益率之差。保险产品设计时,还需要假定一个保费投资收益率。如果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假设投资收益率,就盈利;如果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假设投资收益率,就亏损。对于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投资收益往往是绝对的主要利润来源;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差,很难有盈利。

总结一下:保险公司利润=死差益(损)+费差益(损)+利差益(损)。或许有朋友会说,反正都是保险公司自己假设的,那就把死亡率、管理费用往高了估;把投资收益率往低了估,保险公司稳赚不赔。事实上,开门做生意,没有几个可以稳赚不赔。一是按照上述做法,你的产品定价会很高,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卖不出去,只有死路一条;二是监管不允许,每一个保险产品上市销售,必须报监管部门审核,假设必须在一个合理范围。

以上供探讨交流,多谢^_^


人力资源沉思录


刘强东批保险挂羊头卖狗肉 同时开出资管等三大药方:刘强东的一番言论又在保险圈内引发了不大不小波澜,刘强东坚定地认为:1、必须让保险公司回归保险才有未来,很多中国保险公司挂羊头卖狗肉;2、过去在中国几乎投啥都赚,保险公司收益看起来都不错,未来中国保险的资产管理和风控将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力;刘强东直言,京东未来的三大业务就是电商、金融、技术。

其实这次很多人都支持刘强东,为什么呢?因为保险业真的应该好好的清理和转型了,以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具体应该在几个核心方法改变:

1、保险的终端销售领域:现在的保险都被消费者与传销的联想在一起了。保险业务手不择手段的推荐保险,同时还搞类似传销的培训比如培训理财课推销保险,发展人头卖保险、还有以各种名义招聘的手段卖保险,这些骗术都被消费者所质疑,保险不应该成为传销的代名词。


2、保险的理赔难:买时各种的承诺,一旦理赔就各种的推脱,简直是忍无可忍了,这种分明就是欺骗嘛。


3、垄断性销售:我们现在的保险公司就是这几家,比如车险这块,很多都是垄断的销售,这就难免产生一些问题。


刘强东强调以后买保险很简单,条款简单,购买简单,理赔简单,要随时买,随时理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个时候客户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保险业是盈利模式是什么呢?

把投保的钱变成投资,然后获利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先进的保险精算师,来精确的核算保险的赔率可能,即一种险种的立案与开发是需要科学的系统精算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是利用保险的金投资,而这次刘强东其中的核心就指出:保险公司在资本投资和资产管理和风控这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我是孙洪鹤,每天都给大家分享原创短视频创业脱口秀,每天都有更新原创短视频,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孙洪鹤


17年湖北省平安理赔数据:疾病医疗14.9万件,件均赔付2880元,意外医疗5.7万件,件均赔付2180元,这两类型的理赔数量上占97%以上,达到20.6万件,占总理赔金额的一半左右,5亿多。重大疾病4000件,79000元,疾病死亡1600件,64000元,意外残废650件,35000元,意外死亡460件,是最多的198500.疾病残废只有2件,件均理赔14000元。平均赔付一万以上的理赔数量只有2%。总理赔金额10个亿多一点。

前几年某安湖北代理人一共有2万人,保费收入40多个亿。17年我算有50个亿(其他文章有人指出17年湖北省的保费收入是150个亿,如果是这个数,我了个去)。平安17年个人客户总数在5000万。我按湖北省人数做折算,可以认为大概有250万客户。人均保费支出2000元(6000元),基本符合双十原则。人均理赔分摊成本在400块(不变),400%(1500%)的利润吧。这利润率大概只有贩毒才能比得上了。对了,保险代理人都说保险每个人都要有,就是属于大众消费品咯?我也觉得是的,但怎么大米,汽油,大豆等等其他大众消费品的利润就没这么高呢?那个质疑说很多行业都这样的,为什么我唯独说保险业呢?这就是我的回应咯。你们不带这样双的啊。还有啊这个只是平均的,具体到一些产品啊,可以有更高的利润率呢。

这里其实我是隐含了一个问题,但是不影响定性分析,我会在文中后面说出来。

请看图一

综合以上数据,上面事件理赔发生几率和人数分别是

疾病医疗:5.96% 149000人

意外医疗:2.28% 57000人

重大疾病:0.16% 4000人

疾病死亡:0.064% 1600人

意外残废:0.026% 650人

意外死亡:0.0184% 460人

以上数据意味着什么呢?平安湖北省2017年98%的理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理赔比保费少,如果按照保险的真正意义来设计产品,理赔数量太少,太难看了啊。现在把理赔门槛降低,数量提高49倍,理赔成本只翻了一番,但是保费可以以数量级增加啊。

保险真正意义并不是有什么事都给保,而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对家庭的最大保障。2017年湖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7万元。我个人可以认为少于这个数1-3倍的理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这个支出对于家庭来说不会太过沉重,基本每个家庭都会储备这些现金或者资产,就算没有保险也不会对生活带来影响,这种理赔虽然不是小概率,其实也不小了,但是对保费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做用的,你想想,如果一个保险大而全到扑个街擦伤扭伤都给赔,98%以上的理赔没有意义,但是保险公司却要养一大群理赔人员(理赔100和理赔10万人力资源成本上区别没有数字上大的),而你买的保险所支付的保费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做为理赔基金,那保费得多高?这保险其实是不值得买的。

另外一方面大部分代理人做所谓的专业保险规划的前提,都已经违背了保险的根本原则,代理人优先考虑的是投保人最大能承受的保费支出(双十、标普,其实这也没错,错就错在后面,错在产品不合理而已),然后再根据这个预算先做大人,后做小孩,最后老人(扯的,不会给投保的)的妥协而已,再从有限的几个保险产品里做预算,其实也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有效保额极度低下,保障大打折扣的现象,这是一份除了代理人之外没有意义的保险。就是因为重大理赔少,这个缺陷显得不明显,就算发现了也容易以各种理由忽悠过去。

有效保额是我发明的一个概念,因为不幸的事件发生机率本身很小,这些不幸事件之间有些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或者说能同时发生,但是机率是两者机率再相乘,少到可以忽略的。家庭保险也不只能先考虑大人后做小孩,最后老人。理论上三者发生不幸事件的机率不会有数量级的差别,但是家庭2人甚至3人同时发生的机率也是非常小的。所以我们家庭真正的保额,并不是简单所有保单的保额总和,那个是理论上的保额,也不可能实现的保额,您见过全家一起患重病,然后全部发生意外的例子吗?没有。所以家庭有效的保额只能算成家庭各成员各份保单上各种保额的加权平均,具体算法要有大量数据支持,可以做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了这里就不说太多了。

这里问题就来了,家庭要取得全面的保障,保费支出应该是平均有效保费乘以家庭人数再乘以保单数(重疾、意外),各项保险的保额要均等,人与人之间也要相对均等的。这样才能起到保险的真正作用,不然就会出现有效保额不够,或者生错病,病错人、买了意外险的人,重疾额度不够(相对也是)这种尴尬局面。这样看来,湖北省的家庭保费支出应该都要5位数了,你要买的话,家庭保费支出起码也得大几万啊,基本这个你要买就是100%要支出的。但是上面有两个数字非常尴尬。总理赔里有98%的理赔,平均理赔金额只比平均保费高一点点,而且理赔金额占了总理赔的50%。

当然不同险种的发生机率不一样,杠杆不一样也就是费率会不一样。有些大而全的保险甚至意外、重疾共享的保额的费率比其他家分开买同样保额的费率要高,这里就不点名了。

到这里,您看看你手上买了的或者将要买的保险,如果按有效保额的概念来算保障,究竟有多少意义。或者是你按有限保额的概念来重新配置保险,算一下保费得多高。

真正起到保险大杠杆作用的理赔几率,是少于重大疾病的0.16%,略高于意外死亡的0.0184%。大概在万分到千分之一的区间以内。而且绝大部分在于重疾,重大疾病的理赔金额,也就是保险公司给的真实平均保障也不高的,以上面数据来看也就10万不到,完全就是全家人几年的保费而已,按有效保额的概念来时间更是短。

绝大部分代理人都喜欢说对所有人说如果没买保险,重疾需要几十上百万的时候怎么办?或者时不时晒一下过百万的理赔案例。麻烦大家去看看理财分红型的重疾险,保额达到几十上百万的时候保费是多少吧,再者每个家成员都按这个标准配置后,保费支出还得加倍增多。看看还剩下多少家庭负担的起吧。买了他们推荐的保险万一真的发生几十上百万的医疗支出,绝大部分人都是覆盖不住的,他们完全是在诡辩的,广告词你也相信?确定你付得起保费再说吧。见过太多的家庭花了大价钱,有效保额只是保费的几倍,他们却以为自己有几百万的保额,都是几百万身价的。

我们再看看图二:

大家看到没?重大疾病的4000例里,top10第十理赔也就50万左右,都是买了多个保险产品综合理赔才有这么多的,不得不说这里的理赔是有点疑问的。而且还有豁免金额数据很有意思,有空再解剖吧。

再来看图三,在这个数据里98%的理赔都是50万以下,50万以上的按比例应该有80例左右。但是在前图里,top10里最大不过80多万,最小的50万。难道有70个都是个50万理赔?数据有问题,呵呵。

再分析一下,其实这上面的客户都是听了商业保险代理人的建议,按自己家庭收入来配置产品的,虽然可以买多点增强保额,但是不可能加多几倍保费支出吧?图上却充分表明了有71%客户的理赔都满足不了需求的,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一旦发生理赔,总客户里有71%保额是不够的,是属于无意义的保险,因为一般赔付储蓄,或者省下来的保费足够覆盖了,遇到真正的不幸事情发生,你的有效保额太低了啊。万一不是投保人发生不幸事件呢?你还没算上其实老人发生重疾的机率是最高的,但是目前老人肯定是拒保的,就算有,保费也是天价,保费比保额高。就算20年前现在的老人当时还能算是年轻人的时候买了商业保险。您看看他现在那可怜的保额和现金价值?大部分家庭的保险都是有问题的啊。

以上的分析只是死差和费差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利差没有体现。有些代理人直接跳出来说你懂个屁,保险公司的利润来自死差费差和利差,他们根本不懂保险,只是死记硬背上线教的东西。同时本文也在不断的更新当中,刚开始也没把利差考虑进去。同时也有人提出算法不太公平,因为有些险种是100%理赔的,其实应该说是返还,另外一方面目前保险人群还是相对年轻。往后理赔率会越来越高。

这里我就增加利差的内容,并针对这一项进行分析。对于大部分非消费型的保险来说,都不是保终身的,这里是人为的拉低了理赔机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费。有一小部分特别是重疾险是保终身的,有事理赔没事返还。所以按总保费收入来除理赔是不够准确的说话我部分认同。首先我不认同返还部分是属于理赔,这个本身如果是合同里约定的高概率事件。返还的部分是用你交的保费通过几十年的长期投资所得的部分而已,是属于利差。你交的保费算入保费收入里面是没毛病的,这部分的产品,还是有小概率产生理赔的,和一般的产品没区别,理赔从保费里出还是利差部分来出这个我们深究也没用啦。所以非理财分红型的利润率也不低,保费巨大,深受保险公司特别是代理人的欢迎。不信你用非理财型的保费用来做4%的定投算复利,再和保险理赔+返还的总和比较一下?

无论保到60 70还是终身,几率虽然高一点,但是费率也高啊。而且这类型的保险你有没有发现让你出一堆的钱,但是最终算下来保费和保额相差无几,更大的风险在于你现在年纪轻轻的买了保几十年甚至终身的产品,费率是低,但是到老了你觉得这些保额会够?到你年纪大了再买,费率直线上升,甚至拒保,失去意义了。再说一句,所有的保费交到保险公司,都会产生利差的。算上这部分的收益,好过卖军火、贩毒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想方设法去往这一块钻,万亿市场规模啊。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目前商业保险太贵,利润太丰厚了啊,保险公司自己卖这些所谓的产品,一方面谈保障,另一方面却给不到大部分客户足够的保障,还嫌客户穷咯。再一次从不同角度来证明我上面的论点。

单纯意外死亡的几率实在太低,单买这个的保费太便宜了而且通常不会被拒保啊,意外是和年龄没有正相关的。

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就回归到重疾上面来了,家庭的主要风险就在于这里。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重疾里有80%的是癌症,根据某互助里17年的数据啊。我帮助过几百人里,他们最高得到30万帮助,最少也有5万啊,而我只付出20块不到去帮助别人。数据是不是很吓人?

最后结论:对于99.99%的人来说,只要你不要一发工资全花光,至少你把不少于保费或者家庭总收入的10%用于定投抗家庭风险就可以了,并且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你不买任何保险都没关系的。对于你相信代理人离开数据谈风险的忽悠说法:万一发生就是100%?风险一旦发生怎么办?你能保证不是你?…………我也有解决方案的。你买纯消费型的重疾加意外就好了啊,一年没多少钱,代理人说的一旦不给续保, 通常都是你年纪大了啊,你按我用保费来定投,年纪大了后你会发现你所得到的,比你的保额还多啊,我还要你保险公司保障个屁啊,不信拿起你自己的保单算一下咯。还有我能确定20年前辛辛苦苦供的保险,那些人现在再看看他们的保额,现金价值等,他们正在嚎啕大哭呢。

如果你不想成为这万分之一的其中一个,这个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可以人为降低几率,我们也可以通过最低成本给自己家庭带来最大的保障,千万不要相信绝大部分代理人的话,消费型的保险,互助,社保医保最重要的是家庭定投投资已经够用了。不幸事情发生也没办法,但是他不会因为你买了保险就不会发生,甚至某种意上来说,买了几率还会高。不信你看看两部一样的车,一部只有交强险,一部有200万第三者,你看谁的事故率高?代理人的营销都很牛,让你觉得如果买了他们的产品,钱还是你的,您身价已经是百万?而且出险还有赚的感觉?对不对?其实都是坑啊。

再套用一下代理人们的逻辑:哪怕是千万分之一的发生几率,你能保证不是你?万一是你怎么办?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拿收入的10%来买双色球,要不一年买一次,中头奖几率可以达到千分的级别,要不每个月买一次每个月都有万分价格的几率,还没算上其他等奖呢?理论上你中头奖的几率和发生重大理赔的几率是差不多的,甚至更高。





商业保险揭秘


非常钦佩您的求知精神,希望我的回答会给您帮助。

人寿保险公司的盈利来源于"三差",即死差、费差、利差。

先说死差,死差是指保险公司经过风险管控,使当年实际死亡人数小于当年预计死亡人数,称为死差益,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当然风险管理不当或者重大事件也会造成实际死亡人数大于预计死亡人数,这样称为死差损,造成保险公司亏损。

其次是费差,保险公司运营需要各种费用支出,经过更好管理会让实际支出费用小于预计支出费用,比如电子化办公代替旧有的办公形式,节省出来的费用称为费差益,相反则是费差损,说明公司经营不善。

再次是利差,利差益,保险公司会把纯保费扣除准备金后剩余的部分拿去做投资,因为这部分钱属于保险公司欠投保人的钱,所以要更好的投资以应对通胀等贬值的风险,保险公司投资得来的收益就是利差益,投资赔钱即为利差损。国家规定保险公司可以投资的项目必须是稳定收益的大型的蓝筹项目,比如京沪高铁,三峡发电,机场,高速,等等。

所以说越大的公司越有实力拿到这些好项目,公司收益稳定,投保人也跟着享受稳定的分红,享受稳定的保障,而小规模保险公司做投资会相对困难,风险偏高,所以造成小保险公司承诺客户的预期收益要远高于大保险公司的投资预期收益,因为小公司做短线投资收益看似高,背后的风险高,所以会出现前海人寿的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