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6月下旬,在維也納召開的歐佩克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部長級會議,決定從7月開始適當增加原油產量。

2016年年底以來,歐佩克聯手俄羅斯等國共同減產取得了明顯效果,壓低了世界原油庫存,推動國際油價不斷走高。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球石油消費需求出現上升,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國際石油供求格局似乎發生轉變,市場開始擔心出現供應缺口。而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國內動盪和經濟危機導致石油減產,加之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和重啟對伊制裁,諸多因素加劇了市場對原油供應不足的擔憂,推動了油價持續上升。甚至有預計稱,全球石油市場將很快面臨160萬桶/日左右的供給短缺。

產油國對於當前70美元/桶左右的油價比較滿意,沙特、俄羅斯等國均曾表示,目標油價在60美元/桶上方。而面對油價繼續上漲的勢頭,過高的油價將推動替代技術發展和頁岩油氣產量的猛漲,帶來傳統產油國不願看到的衝擊效應,並不符合其長期利益。此次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產油國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時隔一年半再次聯手,採取增產行動,主要是基於形勢變化而為國際油價適當降溫,以在各方都能接受的油價水平上平衡市場供求關係。

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聯合行動,說明了傳統產油國群體依然擁有重大影響力,但同時更深層次上也清晰地反映了當今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大變化,特別是歐佩克全球影響力的減弱及其內部的矛盾與困境。面對重重挑戰,歐佩克能否通過外部聯合、內部協調和消除不確定性等措施取得實質性進展,將決定其轉型與發展的前景。

首先,當前國際能源市場格局出現結構性變化,歐佩克的全球影響力減弱更為明顯,促使其與俄羅斯的非正式合作趨向長期化。在美國頁岩油氣革命的衝擊和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背景下,全球石油供應格局與消費市場均出現劇烈變化,歐佩克的市場份額和對油價的影響力受到巨大沖擊。在全球能源格局的結構性變化中,歐佩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響力不斷下降,早已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掌控國際石油市場變化,因此不得不聯合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共同應對市場變化,雙方之間的合作逐步明朗化、長期化。而西方制裁和油價下跌沉重打擊了俄羅斯的能源產業和在國際能源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面臨諸多壓力,俄羅斯能源政策出現軟化,並尋求與歐佩克的合作。在國際能源市場的重大變局中,同樣面臨地位下降的歐佩克與俄羅斯擁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日益走到了一起。

為了應對持續低油價導致的艱難局面,2016年11月,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國達成了8年來的首個減產協議,推動國際油價從2017年下半年之後的持續上漲態勢。這兩年的共同減產行動使雙方積累了合作經驗和信心,並出現保持長期戰略合作的跡象,特別是沙特與俄羅斯兩國為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的領頭羊,互動密切,成為“歐佩克+”新合作機制的雙重核心,掌握了更大話語權。據統計,歐佩克與俄羅斯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77.9%,二者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4.9%。當前雙方日益互相借重,以維持和增強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響力,而這種非正式的聯手以後恐將成為常態。

其次,歐佩克內部矛盾重重,政策協調與集體行動機制經歷重大挑戰。歐佩克歷史上一直存在溫和派和強硬派(或稱鴿派和鷹派)之爭。在不同時期,伊拉克、利比亞、伊朗、委內瑞拉等國都曾是歐佩克內部的強硬派,大多數時候主張推高油價,以賺取更大收益,並打擊西方國家。而以沙特為首的海灣產油國一直扮演著溫和派的角色。此外,歐佩克內部還存在重市場還是重收入的調控目標之爭,以及日趨嚴重的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爭。

在外部衝擊和爭奪市場的驅動之下,歐佩克內部競爭逐步加劇,並在國家利益與對外政策分歧顯著的背景下易於採取競爭性甚或對抗性的能源政策,導致歐佩克的政策協調能力不斷下降。海灣阿拉伯國家作為歐佩克核心,內部分裂加劇了歐佩克的領導權危機與政策協調危機,沙特、阿聯酋等國與卡塔爾的斷交危機至今未能得到解決。歐佩克的內部凝聚力與協調能力不斷下降,近年來的政策協調和聯合行動更多的是面對外部壓力的被動應對之舉。

與之前的減產爭議一樣,此次歐佩克內部對於是否應該增產,同樣存在明顯分歧。沙特等海灣產油國在面臨財政壓力、盟友要求的背景下希望充分利用剩餘產能,擴大石油出口收入和市場份額,主張增產。而伊朗、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等國由於受到自身產能不足、出口下降和外部制裁等因素的影響,對於增產無能為力,或受到制裁無法獲益,所以反對增產。由於俄羅斯也主張增產,最終增產的主張佔了上風。

然而,6月23日的增產協議未明確執行方案和成員國增產分攤比例。這說明成員國內部在該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根據會議發表的聲明,此次增產主要是將超計劃減產量恢復至100%的水平,最終增產數量存在疑問。如果不能採取明確的共同行動,那必然對歐佩克的影響力造成新的損害。

最後,美國等外部因素的衝擊使歐佩克內部更趨碎片化,制約著歐佩克的協調能力及其與俄羅斯的合作關係。其中,最大的外部影響因素當屬美國。美國一方面依靠頁岩油氣革命快速擴大了油氣產量,並從最為重要的能源進口國之一轉變為能源出口國,削弱了歐佩克的影響力。另一方面,美國不斷通過盟友關係、石油美元機制等渠道對歐佩克的能源政策施加影響。

出於國內政治經濟或者外交政策(如對俄羅斯、伊朗的制裁)的需要,美國對於歐佩克的政策多有不滿,可能希望進一步削弱歐佩克的話語權。例如,6月23日產油國會議召開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明確表示,希望歐佩克能夠實質性增產原油。特朗普與沙特國王薩勒曼通話,要求沙特增加產量以穩定國際市場的原油供應;之後又對歐佩克公開進行施壓,指責歐佩克操縱油價,以命令式的態度要求歐佩克產油國馬上增產降價。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政策態度及其發出的強硬信息成為影響歐佩克部分成員國政策的重要因素,也加劇了歐佩克內部政策協調的困難,增強了國際能源市場的不確定性。未來,如何降低美國因素的衝擊、保持更大獨立性也是歐佩克面臨著的重大挑戰。(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

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沙特阿拉伯原油產量(2001年至2017年)(百萬噸)

數據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12-2018)》

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伊朗原油產量(2001年至2017年)

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委內瑞拉原油產量(2001年至2017年)

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美國原油產量(2001年至2017年)

歐佩克的內外挑戰及戰略選擇

俄羅斯原油產量(2001年至2017年)

今年布倫特均價或破70美元/桶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6月發佈短期能源展望,預測布倫特油價2018年的均價為71美元/桶,2019年均價為68美元/桶。本次發佈的預測價格比5月預測的價格要高2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5月均價達到77美元/桶,比4月均價高5美元/桶,這也是自2014年11月以來的最高月均價。EIA預測WTI的2018年和2019年均價分別為64美元/桶和62美元/桶,比布倫特2018年均價和2019年均價分別低7美元/桶和6美元/桶。

從去年1月到今年4月,由於全球原油庫存逐漸減少,國際油價達到近期高點。不過,儘管EIA 6月預測的2019年油價均價比5月預測的要高,但EIA認為油價將在未來幾個月出現回落,原因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全年,全球原油庫存將有所增加。

原油庫存增加源於原油供給增速將在2019年超過需求增速。EIA預計,明年全球石油和其他液體燃料的庫存將以日增21萬桶的速度增加,這是油價形成下行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將成為未來幾個月全球原油產量增長的主力。EIA預測,2018年全年美國原油產量將保持在1080萬桶/日的水平,高於2017年940萬桶/日的產量水平,2019年的產量將達到1180萬桶/日。如果這一預測變為現實,那麼2018年至2019年將成為自1970年有記錄以來美國產量最高的兩年。

美國原油產量增長主要來源於西得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二疊紀地區的緻密油。在其他非歐佩克產油國中,加拿大和巴西也被認為將在2019年取得驚人的產量增長。

EIA預計,2018年歐佩克原油產量將達到3200萬桶/日,比2017年的平均日產量低40萬桶。2019年,歐佩克的全部產量將有略微增長,達到3210萬桶/日。這比EIA 5月預測的數據分別少20萬桶/日和30萬桶/日,主要源自對委內瑞拉和伊朗原油產量預測的修正。歐佩克預計產量有所減少,也是EIA認為2019年國際油價將略有上升的主要原因。

6月22日,歐佩克在總部維也納舉行會議。歐佩克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非歐佩克產油國經過討論,決定從7月起適當增產原油以促進市場供需平衡。歐佩克成員國將日增產原油約60萬桶,非歐佩克產油國則填補剩餘空缺,共計日增產約100萬桶。

減產協議原計劃持續到今年年底。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石油部部長已對外宣稱,他們將根據委內瑞拉的產量下降情況以及伊朗產量的不確定性重新評估減產協議。

根據6月發佈的短期能源展望,EIA認為2019年委內瑞拉和伊朗減少的產量將被波斯灣產油國如沙特等國的產量增加所抵銷。2019年全球原油產量將增加200萬桶/日,而原油消費僅增170萬桶/日。本文由(石油聘oilpin.net)小編髮布在今日頭條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