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一、總則

1、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山東省城鄉規劃條例》等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

2、規劃期限

近期:2018年—2020年;遠期:2021年—2035年;遠景:2036年—2050年。

3、規劃層次與範圍

第一層次為規劃區,範圍為縣域行政轄區,總面積約為1411平方公里。第二層次為中心城區,北起緯一路以北1.4公里,南至緯二十一路德州工商中專,西起西外環路,東至乾渠路,面積約66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設用地面積63.25平方公里。

二、發展目標與戰略

1、發展總目標

充分發揮齊河在濟南都市圈中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濟齊一體化”建設。優化工業發展,加快結構調整。大力培育發展休閒旅遊、商貿物流、現代特色農業等多元產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價值,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以城2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發展機會均等化等為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將齊河建設成為知名度高、產業發達、特色鮮明、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2、發展戰略

區域協同戰略:發揮區位優勢,以德州市“北接南融”(北接京津、南融濟南)重大戰略部署為抓手,進一步完善產業承接平臺。向北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全面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向南對接濟南,承接濟南城市功能外溢,打造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創新驅動戰略: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競爭力為核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圍繞引領產業升級的重點環節,加快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和網絡,推動科技創新,掌握核心競爭力。

產業提升戰略:以產業轉型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向綠色、多元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快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招引朝陽產業,大力發展休閒旅遊、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第三產業,構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產城協調發展戰略:響應國家“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發展要求,注重產業與城市的相互促進及融合發展,實現產業發展階段與城市功能結構的匹配與融合,最終實現產城一體、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

新型城鎮化戰略: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人口向中心城區、鎮區集聚,構築梯次化的城鄉規模等級體系,實現人口、產業、資源和公共服務的優化配置,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縣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人口與城鎮化

1、縣域總人口預測

2020年縣域總人口為78萬人;2035年為95萬人。

2、縣域城鎮化水平及城鎮人口預測

2020年,縣域城鎮化水平為65%,城鎮人口50.7萬人。2035年,縣域城鎮化水平為76%,城鎮人口72.2萬人

四、縣域空間佈局規劃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1、城鄉協調發展的空間架構

建立“中心城區—小城鎮—新農村社區”的三級城鎮體系結構,即設施完備的中心城區、各具特色的小城鎮(重點鎮和一般鎮/鄉)、高標準建設集群化發展的新農村社區。

2、城鄉空間結構規劃規劃

形成“一心、三區、一帶”的縣域城鄉空間結構。

“一心”——指中心城區,通過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形成縣域發展極,帶動縣域及周邊城鎮發展,發展成為德州市域的副中心城市和濟南都市圈的衛星城。

“三區”——指南部、北部、中部三大城鎮發展區。其中,中部城鎮發展區由中心城區、祝阿鎮、華店鎮、劉橋鎮和焦廟鎮組成,形成東南、西北向城鎮發展主軸;南部城鎮發展區由趙官鎮、潘店鎮、仁裡集鎮、馬集鎮和胡官屯鎮組成,形成東西向城鎮發展次軸;北部城鎮片區由表白寺鎮、宣章屯鎮、大黃鄉和安頭鄉組成,形成東南、西北向城鎮發展次軸。

“一帶”——指縱跨縣域南北向的沿黃城鎮發展帶。該城鎮發展帶串接縣域主要城鎮,位於省會濟南西部和西北部,城鎮帶上各城鎮距離濟南的空間直線距離基本都分佈在15至40公里之內,均受到省會濟南強大輻射的影響。

3、城鄉等級規模結構規劃

規劃縣域城鎮形成3個規模等級,其中:第一級——中心城區:包括晏城街道、晏北街道;第二級——重點鎮:包括祝阿鎮、表白寺鎮、潘店鎮、趙官鎮和華店鎮,共5個鎮;第三級——一般鎮/鄉:包括胡官屯鎮、劉橋鎮、仁裡集鎮、焦廟鎮、馬集鎮、宣章屯鎮、大黃鄉和安頭鄉,共8個鄉鎮。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4、新農村社區建設總目標

堅決實施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本著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對農村居民點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目標在規劃期內,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新農村社區與村莊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

5、縣域社會服務設施規劃規劃目標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民生,縮小城鄉差距,整體提升全縣居民的生活品質。5加強中心城區的區域帶動和輻射職能,健全完善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

6、縣域綜合交通發展目標

區域重大交通設施的建設促進形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縣域綜合交通體系,積極把握該重大交通機遇,融入區域協同發展格局。與濟南交通相協調,促進與濟南的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優化縣域公路、鐵路和樞紐佈局,構建出行便利的綠色綜合交通網絡,構建30分鐘交通圈,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7、縣域旅遊發展目標及定位

打造集生態觀光、生態度假、文化體驗、商務休閒於一體的濱水休閒旅遊目的地,形成省會城市群重要的休閒產業基地。

8、縣域歷史文化保護總體目標

傳承齊河本地歷史文化傳統,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

9、縣域“三區三線”劃定

規劃縣域空間劃分為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

(1)生態空間:生態空間面積229.53平方公里,佔縣域總面積的16.26%,包括一級林地、飲用水源保護區、黃河水鄉溼地公園、生態紅線保護區、黃河大堤防護區和引黃乾渠防護區。

(2)農業空間:農業空間面積997.17平方公里,佔縣域總面積的70.66%,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一般農田。

(3)城鎮空間:城鎮空間面積184.54平方公里,佔縣域總面積的13.07%,包括城區、各鄉鎮駐地及三個重要功能區的開發邊界範圍內區域。

五、中心城區總體規劃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1、城市性質

德州市域的次中心城市,濟南都市圈衛星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西翼科創中心與產業高地,休閒宜居園林城市。

2、城市職能

全國知名的休閒度假勝地,華北地區高效綜合的商貿物流樞紐,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創新協作的先進製造業高地,沿黃河的生態型宜居宜業城市。

3、城市人口

規模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36萬人左右,2035年控制在55萬人左右。

4、城市建設用地規模

規劃遠期2035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63.2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115平方米。

5、城市空間佈局結構規劃

形成“兩軸、四區、五心”的城市佈局結構。

“兩軸”是指指南北向的城市公共設施聚合軸和東西向的城市產業發展主軸。

城市公共設施聚合軸是指沿陽光路和新華路向南拓展城市空間,在兩側形成行政辦公、大型商貿、文化、休閒等公共空間,成為城市空間向南拓展的重要發展軸。城市產業發展主軸是指沿齊安大街發展,形成串聯齊河經濟開發區、城西片區與溫泉小鎮的重要發展軸,以此帶動城市東西向拓展。

“四區”是指齊河經濟開發區、老城區、城南新區和城西片區。

“五心”是指老城區公共服務中心、城南新區公共服務中心、齊河經濟開發區產業服務中心、城西片區公共服務中心和溫泉小鎮公共服務中心。

6、城市功能分區

(1)老城區:老城區是指齊心大街以北、京滬鐵路以南、世紀路以東的城市片區。發展目標為服務完善、環境優良、交通便利的成熟居住生活區。優化提升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將行政中心搬遷到城南新區,通過土地置換和整合,提高老城區的居住質量和生活服務水平;改善城市生活環境質量,將老城區的汙染和老企業疏解到齊河經濟開發區,增加公共綠地,徹底進行城中村改造,以公共設施聚合帶激發向南發展,減少老城區環境壓力;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梳理老城區路網結構。

(2)城南新區:城南新區是指齊心大街以南、世紀路以東區域。發展目標為具有創新引領、現代風貌、共享服務的新城區,打造集聚高端現代服務的綜合中心。城南新區以綜合中心為基本功能,形成向南的公共服務設施聚合帶,集中佈置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城市商務中心、8行政中心等功能,並以此為骨幹帶動兩側形成生態宜居社區。

(3)齊河經濟開發區:齊河經濟開發區是指鐵路以北地區。發展目標為先進製造業基地。對現有的工業進行升級改造,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沿齊安大街(原G308)兩側形成主要的商業服務帶,為經濟開發區提供相應的服務設施。京福高速將經濟開發區劃分為東西兩個片區,各自配置相應的生活服務中心,東片區沿齊安大街(原G308)北側形成商貿物流園區,西片區沿鐵路專用線形成物流園區。園區大道以東形成以旅遊為特色的溫泉小鎮。

(4)城西片區:城西片區是指世紀路以西地區。發展目標為疏解老城區的生態宜居生活區。

對現有工業、物流用地進行調整,功能置換為商貿、居住;沿齊晏大街、齊貿大街形成公共服務帶;沿齊安大街、齊順大街形成商貿服務中心;沿齊心大街以南發展高等教育園區。

7、道路網規劃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1)城市主幹路

重點構建“十橫十一縱”的主幹路網骨架,強化城市片區間的聯通。“十橫”包括緯一路、園區北路、緯四路、齊安大街、晏子大街、齊晏大街、齊心大街、緯十七路、緯十九路、緯二十一路;9“十一縱”包括西外環路、經二路、金能大道/世紀大道、向陽路、黃河大道、友誼路、經六路、經七路、名嘉中路、名嘉東路、高鐵大道。主幹路道路紅線寬度控制在30-74米。

(2)城市次幹路規劃

橫向次幹路包括緯二路、緯五路、緯三路、恆利大街、齊順大街、金石路、齊貿大街、齊魯大街、永樂街、規劃路、緯十四路、緯十八路、緯二十路。縱向次幹路包括經一路、經三路、世紀路、晏嬰路、陽光路、新華路、坤河路、高速西路、名嘉西路、經八路、園區東路、經九路。次幹路道路紅線寬度控制在24-40米。

(3)城市支路

構建與主次幹路相協調的區域差別化的支路網系統,鼓勵小街區密路網。中心城區的建築容積率達到8時,支路網密度宜為12-16公里/平方公里;一般商業集中地區支路網密度宜為10-12公里/平方公里。其他地區支路網的密度應為6-8公里/平方公里。規劃支路間距為150-200米,道路紅線控制在20米以下。

8、綠地系統佈局結構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中心城區綠地與廣場用地面積為840.2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3.28%,人均用地面積為15.28平方米;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為529.34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8.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9.62平方米。中心城區綠地率37%,綠化覆蓋率42%。規劃中心城區綠地系統佈局結構為“綠林繞城、雙廊貫10穿、核心引領、互成網絡”。

“綠林繞城”指以環繞於中心城區的基本農田作為生態基底與綠色屏障。“雙廊貫穿”指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的防護綠化帶形成的兩條貫穿城區的生態綠色廊道。“核心引領”指以分佈於中心城區的綜合公園為引領,依據不同層級建設具有層次的綠地系統。“互成網絡”指通過建設道路綠化、濱水綠地、街旁綠地等,形成完整的中心城區綠地網絡。

9、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引導

(1)城市總體形象定位

“黃河水鄉、生態齊河”。

(2)總體城市設計特徵

規劃以展現“齊文化、黃河文化、賢人文化”,營造現代田園都市為目標,運用景觀空間設計手法,以環城綠林為基底、景觀風貌帶為骨架、重點地段為節點、文化底蘊為特色,展現齊河“田環水繞、宜居現代”的城市風貌特徵。

(3)風貌區劃控制

中央活力商貿風貌區:體現城市的交流氛圍。強調街道立面的多樣性,營造舒適的街道環境與交往場所。節點處進行高強度開發,打造形象空間。

都市現代生活風貌區: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氣息。強調景觀街道、濱河走廊的規劃建設和新建建築形式的引導,結合文化元素營造富有文化內涵和實用功效的城市公共11空間。

產城融合風貌區:體現城市社區生活與產業發展的良好融合。強調社區的生活氣息。通過交通組織使城市生活區與產業區良好相接。

康體樂活風貌區:體現城市的宜居休閒氛圍。重點結合國科高爾夫,梳理規劃功能,安排交通流線,改善環境場所,營造良好的場地環境。

現代園區風貌區:體現園區獨立而和諧一致的現代精神。重點處理建築的簡約現代風格,營造生產單元景觀的模式化建設、建築形式的統一與協調以及出入口的景觀特色。對工業企業在綠化、鋪裝等方面提出准入門檻。

齊河(2018-2035年)總體規劃

(4)城市設計開發控制與引導

城南新區中心區:緯十四路、緯十六路、向陽路、黃河大道圍合地塊。高度控制上以100米為上限可適當設立標誌性建築,整體天際線變化豐富;城市色彩宜採用簡潔明快、偏中性的色彩。

老城綜合中心:

齊貿大街、齊晏大街、陽光路、黃河大道圍合地塊。整體高度超過54米,可有部分商業商務地塊控制在100米以下,天際線平緩中帶有變化。城市色彩整體偏向暖色系,尺度親切宜人。

各新區社區中心:包括:齊貿大街、齊晏大街、緯一路、緯二路圍合的城東社區中心;齊魯大街、齊心大街、世紀路、經三路圍合的沁湖社區中心;緯十七路、緯十九路、晏嬰路、經四路圍合的城南社區中心;緯六路、晏子大街、豪佳路、12京福高速圍合的經濟開發區社區中心;溫泉路、齊安大街、園區東路、經九路圍合的國科社區中心。各社區中心高度控制在48米,建築以低層、多層為主,局部設有小高層,整體天際線偏向平緩。城市色彩宜採用簡單明快的暖色調。

齊齊發商貿物流區:經濟開發區齊齊發商貿城,高度控制在24米,與周邊工業區協調,天際線變化較小。工業物流宜採用冷色調,核心區域也可以適當使用較為鮮豔的色彩,外立面以塗料、瓷磚、鋼、玻璃為主,建築風格簡潔明快、現代感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