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一、总则

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规划期限

近期:2018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5年;远景:2036年—2050年。

3、规划层次与范围

第一层次为规划区,范围为县域行政辖区,总面积约为1411平方公里。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北起纬一路以北1.4公里,南至纬二十一路德州工商中专,西起西外环路,东至干渠路,面积约66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3.25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1、发展总目标

充分发挥齐河在济南都市圈中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济齐一体化”建设。优化工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特色农业等多元产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价值,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城2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机会均等化等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将齐河建设成为知名度高、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2、发展战略

区域协同战略:发挥区位优势,以德州市“北接南融”(北接京津、南融济南)重大战略部署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产业承接平台。向北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南对接济南,承接济南城市功能外溢,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引领产业升级的重点环节,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网络,推动科技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

产业提升战略: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多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招引朝阳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产城协调发展战略:响应国家“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要求,注重产业与城市的相互促进及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阶段与城市功能结构的匹配与融合,最终实现产城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镇区集聚,构筑梯次化的城乡规模等级体系,实现人口、产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县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与城镇化

1、县域总人口预测

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78万人;2035年为95万人。

2、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预测

2020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50.7万人。203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为76%,城镇人口72.2万人

四、县域空间布局规划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1、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架构

建立“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的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即设施完备的中心城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乡)、高标准建设集群化发展的新农村社区。

2、城乡空间结构规划规划

形成“一心、三区、一带”的县域城乡空间结构。

“一心”——指中心城区,通过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形成县域发展极,带动县域及周边城镇发展,发展成为德州市域的副中心城市和济南都市圈的卫星城。

“三区”——指南部、北部、中部三大城镇发展区。其中,中部城镇发展区由中心城区、祝阿镇、华店镇、刘桥镇和焦庙镇组成,形成东南、西北向城镇发展主轴;南部城镇发展区由赵官镇、潘店镇、仁里集镇、马集镇和胡官屯镇组成,形成东西向城镇发展次轴;北部城镇片区由表白寺镇、宣章屯镇、大黄乡和安头乡组成,形成东南、西北向城镇发展次轴。

“一带”——指纵跨县域南北向的沿黄城镇发展带。该城镇发展带串接县域主要城镇,位于省会济南西部和西北部,城镇带上各城镇距离济南的空间直线距离基本都分布在15至40公里之内,均受到省会济南强大辐射的影响。

3、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县域城镇形成3个规模等级,其中:第一级——中心城区:包括晏城街道、晏北街道;第二级——重点镇:包括祝阿镇、表白寺镇、潘店镇、赵官镇和华店镇,共5个镇;第三级——一般镇/乡:包括胡官屯镇、刘桥镇、仁里集镇、焦庙镇、马集镇、宣章屯镇、大黄乡和安头乡,共8个乡镇。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4、新农村社区建设总目标

坚决实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本着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农村社区与村庄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5、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规划目标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民生,缩小城乡差距,整体提升全县居民的生活品质。5加强中心城区的区域带动和辐射职能,健全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

6、县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促进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县域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把握该重大交通机遇,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与济南交通相协调,促进与济南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优化县域公路、铁路和枢纽布局,构建出行便利的绿色综合交通网络,构建30分钟交通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7、县域旅游发展目标及定位

打造集生态观光、生态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休闲于一体的滨水休闲旅游目的地,形成省会城市群重要的休闲产业基地。

8、县域历史文化保护总体目标

传承齐河本地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9、县域“三区三线”划定

规划县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

(1)生态空间:生态空间面积229.53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6.26%,包括一级林地、饮用水源保护区、黄河水乡湿地公园、生态红线保护区、黄河大堤防护区和引黄干渠防护区。

(2)农业空间:农业空间面积997.17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70.66%,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

(3)城镇空间:城镇空间面积184.54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3.07%,包括城区、各乡镇驻地及三个重要功能区的开发边界范围内区域。

五、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

德州市域的次中心城市,济南都市圈卫星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西翼科创中心与产业高地,休闲宜居园林城市。

2、城市职能

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华北地区高效综合的商贸物流枢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创新协作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沿黄河的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

3、城市人口

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6万人左右,2035年控制在55万人左右。

4、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远期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3.2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15平方米。

5、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形成“两轴、四区、五心”的城市布局结构。

“两轴”是指指南北向的城市公共设施聚合轴和东西向的城市产业发展主轴。

城市公共设施聚合轴是指沿阳光路和新华路向南拓展城市空间,在两侧形成行政办公、大型商贸、文化、休闲等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空间向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城市产业发展主轴是指沿齐安大街发展,形成串联齐河经济开发区、城西片区与温泉小镇的重要发展轴,以此带动城市东西向拓展。

“四区”是指齐河经济开发区、老城区、城南新区和城西片区。

“五心”是指老城区公共服务中心、城南新区公共服务中心、齐河经济开发区产业服务中心、城西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和温泉小镇公共服务中心。

6、城市功能分区

(1)老城区:老城区是指齐心大街以北、京沪铁路以南、世纪路以东的城市片区。发展目标为服务完善、环境优良、交通便利的成熟居住生活区。优化提升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将行政中心搬迁到城南新区,通过土地置换和整合,提高老城区的居住质量和生活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将老城区的污染和老企业疏解到齐河经济开发区,增加公共绿地,彻底进行城中村改造,以公共设施聚合带激发向南发展,减少老城区环境压力;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梳理老城区路网结构。

(2)城南新区:城南新区是指齐心大街以南、世纪路以东区域。发展目标为具有创新引领、现代风貌、共享服务的新城区,打造集聚高端现代服务的综合中心。城南新区以综合中心为基本功能,形成向南的公共服务设施聚合带,集中布置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城市商务中心、8行政中心等功能,并以此为骨干带动两侧形成生态宜居社区。

(3)齐河经济开发区:齐河经济开发区是指铁路以北地区。发展目标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对现有的工业进行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沿齐安大街(原G308)两侧形成主要的商业服务带,为经济开发区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京福高速将经济开发区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各自配置相应的生活服务中心,东片区沿齐安大街(原G308)北侧形成商贸物流园区,西片区沿铁路专用线形成物流园区。园区大道以东形成以旅游为特色的温泉小镇。

(4)城西片区:城西片区是指世纪路以西地区。发展目标为疏解老城区的生态宜居生活区。

对现有工业、物流用地进行调整,功能置换为商贸、居住;沿齐晏大街、齐贸大街形成公共服务带;沿齐安大街、齐顺大街形成商贸服务中心;沿齐心大街以南发展高等教育园区。

7、道路网规划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1)城市主干路

重点构建“十横十一纵”的主干路网骨架,强化城市片区间的联通。“十横”包括纬一路、园区北路、纬四路、齐安大街、晏子大街、齐晏大街、齐心大街、纬十七路、纬十九路、纬二十一路;9“十一纵”包括西外环路、经二路、金能大道/世纪大道、向阳路、黄河大道、友谊路、经六路、经七路、名嘉中路、名嘉东路、高铁大道。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30-74米。

(2)城市次干路规划

横向次干路包括纬二路、纬五路、纬三路、恒利大街、齐顺大街、金石路、齐贸大街、齐鲁大街、永乐街、规划路、纬十四路、纬十八路、纬二十路。纵向次干路包括经一路、经三路、世纪路、晏婴路、阳光路、新华路、坤河路、高速西路、名嘉西路、经八路、园区东路、经九路。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24-40米。

(3)城市支路

构建与主次干路相协调的区域差别化的支路网系统,鼓励小街区密路网。中心城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8时,支路网密度宜为12-16公里/平方公里;一般商业集中地区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公里/平方公里。其他地区支路网的密度应为6-8公里/平方公里。规划支路间距为150-200米,道路红线控制在20米以下。

8、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840.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28%,人均用地面积为15.28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529.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62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地率37%,绿化覆盖率42%。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绿林绕城、双廊贯10穿、核心引领、互成网络”。

“绿林绕城”指以环绕于中心城区的基本农田作为生态基底与绿色屏障。“双廊贯穿”指以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防护绿化带形成的两条贯穿城区的生态绿色廊道。“核心引领”指以分布于中心城区的综合公园为引领,依据不同层级建设具有层次的绿地系统。“互成网络”指通过建设道路绿化、滨水绿地、街旁绿地等,形成完整的中心城区绿地网络。

9、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引导

(1)城市总体形象定位

“黄河水乡、生态齐河”。

(2)总体城市设计特征

规划以展现“齐文化、黄河文化、贤人文化”,营造现代田园都市为目标,运用景观空间设计手法,以环城绿林为基底、景观风貌带为骨架、重点地段为节点、文化底蕴为特色,展现齐河“田环水绕、宜居现代”的城市风貌特征。

(3)风貌区划控制

中央活力商贸风貌区:体现城市的交流氛围。强调街道立面的多样性,营造舒适的街道环境与交往场所。节点处进行高强度开发,打造形象空间。

都市现代生活风貌区: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强调景观街道、滨河走廊的规划建设和新建建筑形式的引导,结合文化元素营造富有文化内涵和实用功效的城市公共11空间。

产城融合风貌区:体现城市社区生活与产业发展的良好融合。强调社区的生活气息。通过交通组织使城市生活区与产业区良好相接。

康体乐活风貌区:体现城市的宜居休闲氛围。重点结合国科高尔夫,梳理规划功能,安排交通流线,改善环境场所,营造良好的场地环境。

现代园区风貌区:体现园区独立而和谐一致的现代精神。重点处理建筑的简约现代风格,营造生产单元景观的模式化建设、建筑形式的统一与协调以及出入口的景观特色。对工业企业在绿化、铺装等方面提出准入门槛。

齐河(2018-2035年)总体规划

(4)城市设计开发控制与引导

城南新区中心区:纬十四路、纬十六路、向阳路、黄河大道围合地块。高度控制上以100米为上限可适当设立标志性建筑,整体天际线变化丰富;城市色彩宜采用简洁明快、偏中性的色彩。

老城综合中心:

齐贸大街、齐晏大街、阳光路、黄河大道围合地块。整体高度超过54米,可有部分商业商务地块控制在100米以下,天际线平缓中带有变化。城市色彩整体偏向暖色系,尺度亲切宜人。

各新区社区中心:包括:齐贸大街、齐晏大街、纬一路、纬二路围合的城东社区中心;齐鲁大街、齐心大街、世纪路、经三路围合的沁湖社区中心;纬十七路、纬十九路、晏婴路、经四路围合的城南社区中心;纬六路、晏子大街、豪佳路、12京福高速围合的经济开发区社区中心;温泉路、齐安大街、园区东路、经九路围合的国科社区中心。各社区中心高度控制在48米,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局部设有小高层,整体天际线偏向平缓。城市色彩宜采用简单明快的暖色调。

齐齐发商贸物流区:经济开发区齐齐发商贸城,高度控制在24米,与周边工业区协调,天际线变化较小。工业物流宜采用冷色调,核心区域也可以适当使用较为鲜艳的色彩,外立面以涂料、瓷砖、钢、玻璃为主,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现代感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