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维基百科里认为闽语是上古汉语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汉语呢?

为什么维基百科里认为闽语是上古汉语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汉语呢?

这主要是有几点:

第一是闽南语里的日常语言之文言文成分:是目前汉语方言中最多的,如人称与亲戚朋辈的称谓,闽南语中的吾、汝、伊(他/她),兄、丈人(岳父)、姊(姐)、妗(舅妈)等,都是相当纯正的文言文读法和字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当古老的字词用法,比如读书称「读册」、半夜叫「暝」、粥叫「糜」、锅叫「鼎」、衣服叫「裳」。

这些都是相当强有力的上古汉语遗存证据,因此,尽管「八姓入闽」的族谱记载,今人似多不相信,因为确实也是后世追述的,但是,由于闽南语里的上古字词用法的普遍遗存,说闽南语和上古汉语有联系,看来是可信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闽南语具有「文白两读」的特性——就是闽南语读书的声音和发音与平时口语的发音、声音、用法都有所不同,这表明闽南语是经过文人墨客们改造过的,因此,考据闽南语里的文言文式字词用法,需要辩证具体看待。

然而,「文白异读」确实又是上古汉语乃至中古、近古(元明清)汉语的通用惯例,自周以降,由于儒家逐渐成为国学国教,因此读书人必须学习《诗》《书》《礼》《乐》等先秦典籍,按孔子“雅言也”的说法,必须要使用周朝的官话,也就是「雅言」。

这就导致了上古汉语一直有两种音系,虽然目前还无法构拟周代「雅言」,汉代以后的雅言也已经因五胡乱华失传了。但是周秦汉后,读书用雅言谓之「读书音」,平时说话用「白话文」,却是史书记载的铁板钉钉的汉语传统惯例。

因此,即使考虑现代闽南语是经过唐宋时或之后的人为改造过的因素,但说它与上古汉语有联系,也是仍然说得过去的。

第二点就是闽南语的“方言岛”特性。

于区域而言,闽南语不算是方言岛孤立语——虽然闽南语不像粤语那样,有统一的标准音,而且比粤语分支的土白话复杂且种类要多得多了——不同地区的闽南人做不到像不同地区的广东人那样,直接使用一门标准的闽南语来交流。 虽然如此,但是「厦门片」与「漳泉片」的闽南语还是脱颖而出,因此,闽南语对比区域而言,不算孤立的方言岛。

然而,对比其他汉语方言,却是妥妥滴的方言岛,因为它真的与其他汉语方言几乎没有联系,在官方定义的汉语八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中,即使是普通话人士最难听懂的粤语与客家话,也可能可以经过交流做到听懂20-30%,因为粤语与客家话的字词发音,和普通话就有不少联系的,比如读唐诗宋词,普通话与粤语、客家话读同一首诗,韵脚大家都押得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闽南语虽然也有不少古诗词可以做到押韵,但是其发音与普通话、粤语、客家话却相去甚远:这就表明,闽南语和其他汉语方言真的很不一样。

除了未被官方认定的温州话外,我想,再没有第二门汉语方言如此特别,特别到其他汉人听不懂,连学会的可能性都很低。

那么:与众不同就说明它是最古老的上古汉语吗?

答:还不能这样下结论,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温州话一样,虽然温州人认为温州话也是汉语方言,但是由于温州在上古时属于闽越族(也是百越族)的聚居地,后虽于汉武帝时期闽越国被灭,大部闽越人被从今福建、广东地区强徙入江浙地区,然而,虽然如此,但温州与福建宁德却依然是古闽越人的聚居地。
为什么维基百科里认为闽语是上古汉语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汉语呢?温州、宁德在往后的两千年里,从来又是战争的避风港(如南宋曾行在温州)。因此,今天温州话尽管同样与闽南语与众不同又晦涩古奥,但是追究其语言音素,吴越古语的成分会更加重,当为合乎逻辑的。

为什么维基百科里认为闽语是上古汉语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汉语呢?注:莫说温州话,就是江浙方言,都大量吴越余存,而不独是汉语余存。

而温州话里的文言文成分与「文白异读」也不够闽南语的多和规范、正式。

温州话与上古汉语官话(即雅言)的联系牵强的最大一点是:温州自古不热政。

进入唐宋后,闽南出仕人,这是公认的,也是有史为证的,温州自不缺人杰,但是论总数,是浙江地区最不热衷从政的,当是事实。

今日的分子人类学专家对闽南人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基因检测,证实大多数闽南人确实是汉人,这说明汉武帝“悉徙”闽越人入江浙,是行之有效的。如此一来,则闽南语确实是目前汉语方言中遗存最多上古汉语的一例,恐怕是应该客观承认的事实。

但是,千万不能混淆的是,闽南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最接近上古汉语,不代表它就一定、或是和上古汉语相差无几,或差别不远。这是不能混淆的,没有哪门语言可以永久不变,经历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上古汉语基本失传,这是学界盖棺定论的事。史书中,如南朝《切韵》也记载了此事,这些都表明,目前的汉语方言,包括闽南语在内,号称最接近中古汉语的粤语、客家话也罢,都是相较于现代而言,而不是指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