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媽媽的兒童社會交往的反思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媽媽的兒童社會交往的反思

社會交往是孩子一定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是社會中的人,在社會中生活就必然要與他人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產生彼此的聯繫。

家長:從驅使角色變為引導角色

對於孩子來說,長輩多是照顧的姿態,指導的姿態,用經驗灌輸的姿態,孩子在與長輩(比如父母、老師和所有年長者)之間的關係中,往往充當的是這種關係中的服從者。我們一般所喜歡、肯定與讚許的小孩,也多是善於服從,或者以服從來獲得好感的孩子。但這種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阻礙孩子去探索與創造。在這一層面的交往中,長者的主導性比較強,孩子還無法發揮出來他的主動性。

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尤其是學齡前幼童的交往中,如何在長者姿態中,將驅使角色變為引導角色,如何將服從關係,變成平等的相互尊重關係。是作為長者身份的父母和老師需要面對的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面向長者的交往關係,更多的是藉助長者實現對新世界新環境的一種接觸,確實需要引導和呵護。所以,從小丫學齡前個案來看,父母之間的接觸和交往,父母和老師之間的交往,在對她產生影響,而且也影響到她在幼兒園期間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

試想一下,總是在家裡聽到父母的惡語相向的孩子,他會怎樣和別人交往?總是聽父母責備和抱怨別人的孩子,總是遭受暴力懲罰的孩子,他會怎樣處理和他人的關係?溫和的家庭大多會出溫和的孩子,暴戾的家庭多會使孩子行為乖張,與人相處就會格外不易些。但不是絕對,性情、性格是複雜而多變的。父母給孩子的引領與影響格外重要。

所以,儘量地創造和諧的家庭關係、家園關係、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良性互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從個體進入群體

孩子與孩子間的交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同齡人中,孩子才更容易成長。這是屬於他的群體,他是其中的一員,這個群體就是他學會融入的第一個環境。他將以此作為契機,邁出重要的一步,成為群體中的一份子。如何融入,如何在群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如何面對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如何表現自己的好感,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又不至於傷害到對方,如何表示拒絕,如何進行合作……這些提到的,和所有還沒有提到的事情,都需要孩子在彼此的交往中,去一一實踐。

小丫的交往實踐,記錄的是她結友的過程與遭遇。但其實,交朋友是一種深度交往。和打破陌生狀況,融入群體,進入新環境還是不太一樣。

還記得小丫剛上一年級時,回來說過一件事。

站排的時候,因為有一個跑步集合的環節,後排的小豆丁們要向前面跑過去,孩子們一半是真的要跑起來,一半大概也有惡作劇的成分,小丫說她常常會在後面同學跑過來的衝撞下,撞到前面的女生身上。前面的女生個子比她高,而且很兇,會惡狠狠地轉過來,然後伸出自己的小拳頭,懟在小丫的肚子上。小丫說,媽媽,她懟得可疼了。我有些心疼,但是想來小姑娘之間應該不至於會太過傷害,我起初只是安慰小丫,並且囑咐她要控制速度和身體,畢竟帶著慣性地撞到那孩子,人家也是個受害者。可能也會挺疼的。等到小丫連續幾天說到,那姑娘不但動手,有時候還會惡語相向,我真的有種要去學校找老師的衝動,但又覺得自己會不會有些興師動眾。

有一天晚上,我聽小丫再次描述那個場景,想到那個比她高,有點兒胖的小姑娘轉過身兇巴巴的樣子,忽然就想到當時流行的一個玩具形象,我就順口跟小丫說,我想到那個暴力熊,你說她是不是很像暴力熊。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媽媽的兒童社會交往的反思

小丫說,是,媽媽,就像個暴力熊一樣,真好玩,媽媽,好形象啊。哈哈哈。

第二天,小丫回來說,媽媽,我和暴力熊一起玩兒啦!她還分給我好吃的呢。

咦,怎麼就發生了大逆轉了呢?

原來,同樣的場景,那丫頭回頭又兇巴巴地面對小丫時,小丫脫口而出:“你暴力熊啊!”小丫說,那丫頭聽完以後楞了一下,然後哈哈大笑,一把抱住了小丫,並且說她很有意思。再下課,把自己偷帶到學校的零食特意分給小丫。小丫就這麼圈粉了。

這件事兒很有意思。小丫不是個特別主動和人交往的孩子,這是個很偶然地交往,而且那丫頭根本不是小丫的菜。在小丫看來是泛泛之交吧。可是那個小姑娘卻從此很喜歡小丫,覺得她很有意思,甚至對她有非常強烈的保護欲,像個大姐大一樣。在一些事情上,還給小丫出頭。其實,就是開了句玩笑,但想來是個破冰的玩笑。那個暴力熊的梗是個拐點。這真是讓我們想都想不到的事。

四兩撥千斤,就這麼打通了隔閡,促成了交往。

孩子:在群體中保有自我

小丫也是個很有個性的孩子。她並不因為別人的喜愛和好惡就會仰仗和依賴,她雖然挺柔弱的,但是又很獨立。這個是她的個性使然。所以,她沒有因為大姐大的照顧,就結友,她還是她自己,她有她的朋友。

前述過高年級時,碰到了一位教育失準的班主任,小丫的倔強可能也是讓這位老師很不舒服的一種個性。小丫曾經用一句網絡流行語描述當時的自己“你看不慣我,但是又幹不掉我”,我遵守紀律,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熱愛勞動,學習很好,考試全優……那種強硬和驕傲,能夠看到她骨子裡的不柔和。但即便老師因為某些原因冷落和打壓她,她也不是跟所有人都交好的八面玲瓏的孩子,但她有著鮮明的自我和自己與他人的相處之道。在一般的情境中看不到她與同學交往的效果。但在她遭遇到一些挫折與不公時,班上許多孩子給予她的擁抱與安慰,讓我既感動,又深知她在人群中並不孤獨。

我曾經以為,老師的孤立與冷落可能會給大多數孩子一種暗示和影響,但是我沒想到小丫在班上也是有影響力的。用她的話說,這是她的“鄧布利多軍”!這個外柔內剛的孩子的交往及其效果,真是讓後來的我刮目相看。

小丫後來跟我說,媽媽,我人緣挺好的。

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在學校裡的交往,家長其實不知道會怎樣,家長和老師互動得頻繁以期得到老師更多的照顧,在低年級時是一種呵護,但進入高年級可能就是一種阻礙。

小丫曾經回來說過,班上一位同學的家長跟老師的關係有點兒太那個,本來是大家都不排斥的同學,人也很老實本分,但老師的偏心,人盡皆知,搞得大家後來都不喜歡他。

不得不承認,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學校就是一個微小的群體和圈層,孩子們要確立自己在群體的地位和角色,在逐漸地樹立這個“我”,並且要與“他”和“她”的在交往中,確認“我”,也認識“我”,然後確立彼此的邊界,確立彼此的交往距離。老師和這個群體的關係是及其微妙的,會有影響力,但年級越高,影響力越弱。真正能夠掌控群體和在群體中的位置的,是孩子自己。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媽媽的兒童社會交往的反思

融入意味著不孤立,在群體中生活,尋找到志同道合者是一種支撐,也是一種幸福。但與每個人的交往與接觸,不是靠依附,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收買和諂媚換來的。我從小丫的成長和交往實踐中,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有著獨特標誌的“我”的存在,這個“我”不強悍,不膽怯,不懦弱,不卑微,不盲從,有禮貌,有原則,有主見,有愛心,也有一些些小執著。她堅定地保持和樹立起這個小小的自我,守著自己的邊界,並且也讓別人接納並且承認她的王國,於是她的小小王國也便在世界上有了小小的空間與位置,還與大多數的小王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