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妈妈的儿童社会交往的反思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妈妈的儿童社会交往的反思

社会交往是孩子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必然要与他人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彼此的联系。

家长:从驱使角色变为引导角色

对于孩子来说,长辈多是照顾的姿态,指导的姿态,用经验灌输的姿态,孩子在与长辈(比如父母、老师和所有年长者)之间的关系中,往往充当的是这种关系中的服从者。我们一般所喜欢、肯定与赞许的小孩,也多是善于服从,或者以服从来获得好感的孩子。但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孩子去探索与创造。在这一层面的交往中,长者的主导性比较强,孩子还无法发挥出来他的主动性。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幼童的交往中,如何在长者姿态中,将驱使角色变为引导角色,如何将服从关系,变成平等的相互尊重关系。是作为长者身份的父母和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面向长者的交往关系,更多的是借助长者实现对新世界新环境的一种接触,确实需要引导和呵护。所以,从小丫学龄前个案来看,父母之间的接触和交往,父母和老师之间的交往,在对她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她在幼儿园期间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

试想一下,总是在家里听到父母的恶语相向的孩子,他会怎样和别人交往?总是听父母责备和抱怨别人的孩子,总是遭受暴力惩罚的孩子,他会怎样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温和的家庭大多会出温和的孩子,暴戾的家庭多会使孩子行为乖张,与人相处就会格外不易些。但不是绝对,性情、性格是复杂而多变的。父母给孩子的引领与影响格外重要。

所以,尽量地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园关系、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从个体进入群体

孩子与孩子间的交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同龄人中,孩子才更容易成长。这是属于他的群体,他是其中的一员,这个群体就是他学会融入的第一个环境。他将以此作为契机,迈出重要的一步,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如何融入,如何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如何面对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如何表现自己的好感,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又不至于伤害到对方,如何表示拒绝,如何进行合作……这些提到的,和所有还没有提到的事情,都需要孩子在彼此的交往中,去一一实践。

小丫的交往实践,记录的是她结友的过程与遭遇。但其实,交朋友是一种深度交往。和打破陌生状况,融入群体,进入新环境还是不太一样。

还记得小丫刚上一年级时,回来说过一件事。

站排的时候,因为有一个跑步集合的环节,后排的小豆丁们要向前面跑过去,孩子们一半是真的要跑起来,一半大概也有恶作剧的成分,小丫说她常常会在后面同学跑过来的冲撞下,撞到前面的女生身上。前面的女生个子比她高,而且很凶,会恶狠狠地转过来,然后伸出自己的小拳头,怼在小丫的肚子上。小丫说,妈妈,她怼得可疼了。我有些心疼,但是想来小姑娘之间应该不至于会太过伤害,我起初只是安慰小丫,并且嘱咐她要控制速度和身体,毕竟带着惯性地撞到那孩子,人家也是个受害者。可能也会挺疼的。等到小丫连续几天说到,那姑娘不但动手,有时候还会恶语相向,我真的有种要去学校找老师的冲动,但又觉得自己会不会有些兴师动众。

有一天晚上,我听小丫再次描述那个场景,想到那个比她高,有点儿胖的小姑娘转过身凶巴巴的样子,忽然就想到当时流行的一个玩具形象,我就顺口跟小丫说,我想到那个暴力熊,你说她是不是很像暴力熊。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妈妈的儿童社会交往的反思

小丫说,是,妈妈,就像个暴力熊一样,真好玩,妈妈,好形象啊。哈哈哈。

第二天,小丫回来说,妈妈,我和暴力熊一起玩儿啦!她还分给我好吃的呢。

咦,怎么就发生了大逆转了呢?

原来,同样的场景,那丫头回头又凶巴巴地面对小丫时,小丫脱口而出:“你暴力熊啊!”小丫说,那丫头听完以后楞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一把抱住了小丫,并且说她很有意思。再下课,把自己偷带到学校的零食特意分给小丫。小丫就这么圈粉了。

这件事儿很有意思。小丫不是个特别主动和人交往的孩子,这是个很偶然地交往,而且那丫头根本不是小丫的菜。在小丫看来是泛泛之交吧。可是那个小姑娘却从此很喜欢小丫,觉得她很有意思,甚至对她有非常强烈的保护欲,像个大姐大一样。在一些事情上,还给小丫出头。其实,就是开了句玩笑,但想来是个破冰的玩笑。那个暴力熊的梗是个拐点。这真是让我们想都想不到的事。

四两拨千斤,就这么打通了隔阂,促成了交往。

孩子:在群体中保有自我

小丫也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她并不因为别人的喜爱和好恶就会仰仗和依赖,她虽然挺柔弱的,但是又很独立。这个是她的个性使然。所以,她没有因为大姐大的照顾,就结友,她还是她自己,她有她的朋友。

前述过高年级时,碰到了一位教育失准的班主任,小丫的倔强可能也是让这位老师很不舒服的一种个性。小丫曾经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描述当时的自己“你看不惯我,但是又干不掉我”,我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学习很好,考试全优……那种强硬和骄傲,能够看到她骨子里的不柔和。但即便老师因为某些原因冷落和打压她,她也不是跟所有人都交好的八面玲珑的孩子,但她有着鲜明的自我和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在一般的情境中看不到她与同学交往的效果。但在她遭遇到一些挫折与不公时,班上许多孩子给予她的拥抱与安慰,让我既感动,又深知她在人群中并不孤独。

我曾经以为,老师的孤立与冷落可能会给大多数孩子一种暗示和影响,但是我没想到小丫在班上也是有影响力的。用她的话说,这是她的“邓布利多军”!这个外柔内刚的孩子的交往及其效果,真是让后来的我刮目相看。

小丫后来跟我说,妈妈,我人缘挺好的。

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在学校里的交往,家长其实不知道会怎样,家长和老师互动得频繁以期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在低年级时是一种呵护,但进入高年级可能就是一种阻碍。

小丫曾经回来说过,班上一位同学的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有点儿太那个,本来是大家都不排斥的同学,人也很老实本分,但老师的偏心,人尽皆知,搞得大家后来都不喜欢他。

不得不承认,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就是一个微小的群体和圈层,孩子们要确立自己在群体的地位和角色,在逐渐地树立这个“我”,并且要与“他”和“她”的在交往中,确认“我”,也认识“我”,然后确立彼此的边界,确立彼此的交往距离。老师和这个群体的关系是及其微妙的,会有影响力,但年级越高,影响力越弱。真正能够掌控群体和在群体中的位置的,是孩子自己。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位妈妈的儿童社会交往的反思

融入意味着不孤立,在群体中生活,寻找到志同道合者是一种支撑,也是一种幸福。但与每个人的交往与接触,不是靠依附,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收买和谄媚换来的。我从小丫的成长和交往实践中,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有着独特标志的“我”的存在,这个“我”不强悍,不胆怯,不懦弱,不卑微,不盲从,有礼貌,有原则,有主见,有爱心,也有一些些小执着。她坚定地保持和树立起这个小小的自我,守着自己的边界,并且也让别人接纳并且承认她的王国,于是她的小小王国也便在世界上有了小小的空间与位置,还与大多数的小王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