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農業」深化推進,取得新成效

7月2日,國新辦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關工作情況。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在農業領域自然也是“大展身手”。“互聯網+農業”就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通過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要素互聯,創新基於互聯網平臺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

“互聯網+農業”深化推進,取得新成效

隨著“互聯網+農業”的深度推進,第一二三產業也在快速融合發展。互聯網在農業農村應用近年來也取得了各項新成效。

“互聯網+”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深化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和大數據在農業中應用最普板的領域之一就是精準農業了。精準農業模式下,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對氣候、土壤條件等各方面實時數據的收集,進行預測分析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農業機械也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動化,農機作業更加便捷高效。衛星系統和大數據的結合更是讓現代農業技術在輪作休耕、監管、動植物疫病遠程治療等各個方便都有了實現的可能。

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升級,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2017年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6%。智能機的普及,讓偏遠山村的農民也能夠學會簡單操作,智能機在養殖業、種植業等行業產業鏈上都得到了應用。

不論是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還是京東“3F”戰略,其實歸根究底都是為了把供應鏈深入下沉到農村市場。而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促進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新興的農業模式蓬勃發展。

截至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目前的農村網絡零售額去年底達到了1.2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千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

信息資源共享不斷開放,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農民掌握市場信息能力有限,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機制極為重要。農業農村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獸藥基礎數據、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四大平臺,開放共享信息資源,有效規避農民因信息不通暢而導致的盲目擴張生產等風險。

農民因其自身文化修養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約,對互聯網的接觸較少。“損有餘而補不足”,“張弓效應”使得城鄉之間打通數字鴻溝,有效縮小互聯網發展差距。這得益於信息進村用戶信息進村實施範圍的進一步擴大,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特別是近年來對農村應用手機的培訓,作為新的生產資料,手機既能夠了解外邊的世界、市場的需求、新的技術,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遠程診斷動植物疫病病害,可以說手機就是一種“新農具”。

小結

據悉,江西省廬山市自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農村”發展模式以來,暢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使全市農業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態勢。目前,該模式已解決128名相對貧困人口就業。可見,“互聯網+農業”不但在三產融合方面卓有成效,在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方面也是極為重要的舉措。

我們一方面要正視“互聯網+農業”所取得的成績,繼續深化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以及智能製造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夠忽視目前依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在技術創新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