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

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的一个视频,28岁的女子瞒着母亲嫁给60岁的大爷,还生了儿子,在这里我并不想评论对错是非,只是想让大家看母女俩的对话:

女儿:“我从小就没有爸爸,你让我的的儿子也没有爸爸吗?”

母亲怒打女儿一巴掌说:“没有爸爸就可以作贱自己吗?”

女儿:“我没有作贱自己,从小到大你给过我什么?我从3岁开始就没有爸爸,我从来不知道男人的关心是什么滋味,我一个人在外面的时候,是这个男人一直在身边照顾我,给我温暖,他让我有依靠,他不止是我的老公,更是我的爸爸,我的亲人。”

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

从这里我能可以看出,这个女孩爱这个大爷,是因为从小缺失父爱,没有感受到父爱的温暖,长大后从年龄大的成熟男人处寻找温暖、寻找爱、更是寻找父亲。

还有最具神秘感和传奇性的女作家张爱玲,纵然才华横溢、洞察世事、能够冷眼旁观一切男欢女爱,把爱情剖析的清晰透底,写出无数经典的爱情故事,但是因为父亲的专断、粗鲁和虐待使她从小缺失父爱,长大后潜意识总是选择比自己大的伴侣,她的文章繁花似锦的背后透出冷漠和苍凉,文字折射出原生家庭对她深厚的影响。

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


张爱玲23岁时遇到38岁有家室的“汉奸文人”胡兰成,胡兰成潇洒健谈、风度翩翩,俘获张爱玲的芳心,二人结婚后以胡兰成的沾花惹草而离婚结束。

中年的张爱玲漂洋过海一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在一个文艺写作营里,她邂逅了美国白人作家甫德南·赖雅,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后者的女儿与前者年龄相当,也就是说一个可以当另一个的女儿。张爱玲和赖雅一起生活经济拮据,照顾伺候多次中风的垂死老人赖雅一直到他过世。

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

从上边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成长中的重要性,他与女儿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女儿的前途和婚姻,女儿小时候得到父亲充分的关爱,她就不容易过早的委身他人,也会及时的摆脱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不像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总是在其中苦苦的挣扎。

在武志红的书里《家为何会伤人》我还看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阿莲爱上“好爸爸”。

阿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追求者很多,但是他都拒绝了,而是选择了老实木讷不解风情的刘凯,很多人不得其解,婚礼的时候,大家看到刘凯很像阿莲的爸爸,不但长相像,性格也像,因为刘凯无条件的宠爱阿莲,阿莲把刘凯当成了自己的爸爸,又做回了小女孩,阿莲在潜意识中将刘凯当成了爸爸。

在热恋时期刘凯可以百依百顺地做阿莲爸爸还是可以的,但刘凯不可能会心甘情愿地做阿莲一辈子的爸爸。一旦他放弃“好爸爸”的角色,阿莲对他的依恋也就结束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父亲似乎太爱女儿也不行,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如果爸爸非常爱自己女儿,女孩的童年过得非常幸福,

那么,等长大后,她就会希望找一个和爸爸比较像的男人,重复她童年时的快乐。

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

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同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

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

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然而,恋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许多幻灭的爱情。

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


  • 夫妻关系家庭第一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和“埃勒克特拉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

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后,发生了错位,认为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位,这样无形中会会让孩子排斥父母其中的一方,和另一方“拉帮结派”,不利于孩子健康感情的发展。

  • 父爱也是逐渐分离的过程

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这句话同样适合父爱,放手孩子长大的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很多时候是因为母爱的不足,对父爱过度的依赖,这时候父亲“巧妙退出”,例如出差、忙于工作等,妈妈“趁虚而入”。

女儿有“恋父情结”,究竟是爸爸的爱太多还是太少?


  • 性的教育

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辅垫。

  • 父亲缺席,父亲的形象不能缺席

有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孩子不能和爸爸一起生活,要加强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多多和孩子讲爸爸的故事以及爸爸对她的思念等。

平时多加强和父亲的联系,例如通电话、微信、视频聊天等。

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爱的滋养,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有尺度和智慧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