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寧洱答卷|產業扶貧「311」模式蓄力厚發

脱贫攻坚的宁洱答卷|产业扶贫“311”模式蓄力厚发

脱贫攻坚的宁洱答卷|产业扶贫“311”模式蓄力厚发

名詞解釋

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造血”式扶貧的重要舉措。請解釋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產業扶貧工程的創新模式:“311”。

2016年以來,為解決好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問題,按照“一鄉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產業佈局,“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思路和“立體種養、錯位發展”的模式,寧洱探索實施了一系列產業扶貧措施,採取“黨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施“311”工程,即: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的龍頭企業,按帶動人口人均3000元標準給予企業扶持;對組織貧困農戶發展產業的專業合作社,按帶動脫貧人口人均1000元給予補助;對產業脫貧的農戶給予人均1000元實物補助。

一直以來,寧洱產業發展存在小、散、弱的問題,企業普遍存在原料供應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而貧困群眾又存在有產品沒有商品的問題,嚴重製約了群眾增收。

面對這一現實問題,寧洱堅持思路創新、積極探索,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採取“黨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於2016年創新實施“311”產業扶持措施。通過建立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和共享機制,讓貧困人口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實現共享發展、增收脫貧致富,從而實現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利益“三贏”。

2017年,寧洱進一步優化“311”產業扶持措施,將原扶持企業的3000元轉變為貧困人口的資產收益金,入股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按年不低於資產收益金12%進行分紅(資產收益扶貧);把原扶持專業合作社人均1000元轉變為按戶均1000元補助專業合作社作為綜合管理費用;把原脫貧人口人均1000元的實物補助摺合資金轉變為後續產業發展基金。並鼓勵貧困戶以土地或林地流轉入股,開闢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多元化增收之路。

家住寧洱鎮謙崗村螞蝗田村民小組的共產黨員楊應東於2016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311”產業扶持政策的扶持下,楊應東開始了林下土雞養殖,並且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脫貧出列的目標。認準了這個致富路子後,楊應東申請到了10萬元的產業扶持貸款,擴大養殖規模。

同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曉春看到楊應東全身心投入到養殖土雞的產業中,也跟著他一起搞起了林下土雞養殖,並時常與楊應東一起交流脫貧致富的門路,為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先行先試。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16年,寧洱兌現龍頭企業扶持資金3100萬元、專業合作社扶持資金713.76萬元、脫貧人口實物補助摺合資金821.6萬元,帶動8216人脫貧,實現了企業做大、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和集體經濟增強的目的。2017年,鼓勵、引導254戶建檔立卡戶將自有資產投資入股農業經營主體,分紅資金76.2萬元,戶均收益3000元;縣級財政共安排資產收益金1358萬元,實現年分紅162.96萬元,受益1424戶4258人。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2家縣內企業掛幫到村,27家企業依託產業扶持政策參與帶動貧困群眾種植林果、藥材、蔬菜,飼養豬、雞、牛、羊等,助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增收脫貧。

閱卷評語

寧洱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證明:“農村貧困人口基本上都是沒有持續穩定的增收產業,有產業支撐的都不是貧困人口。只有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貧困問題、拔掉‘窮根’”。通過實施“311”產業扶持措施,寧洱較好地發揮了財政資金槓桿作用,撬動企業擴大生產,支持專業合作社發揮市場鏈接作用,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從而扶強企業、壯大產業、走活市場、促進增收,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脱贫攻坚的宁洱答卷|产业扶贫“311”模式蓄力厚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