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縣農機合作社助農借「機」脫貧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明政 金志球)秋高氣爽,豔陽高照。筆者走進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車下村的500多畝瑤山有機稻種植基地時,只見稻浪翻滾,機聲隆隆。金燦燦地的稻穗,經過聯合收割機的收割,“一條龍”式的裝進了早已準備的塑料袋子,整個基地呈現出一派豐收繁忙的景象。

據瞭解,白芒營鎮車下村這片瑤山有機稻的“主人”竟是大路鋪鎮仙石村的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獨臂老漢”伍光春。2016年,得知村民們在家耕種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村民種田耕作條件較差,他投入70多萬元,購置了聯合收割機2臺,插秧機6臺,播種機2臺,耕整機3臺,成立了“江華瑤族自治縣伍舜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 自己的有機稻種植基地全部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同時還幫助其它貧困戶耕田、插秧、收割,解決了貧困群眾的耕作難問題,有時還為特困無勞力戶提供免費機械作業服務,受到群眾的交口稱讚,“獨臂老漢”跨區種田摘“窮帽”的脫貧事蹟在當地傳為佳話。

近年來,江華農機局把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增加農民收入、助推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不斷加大投入、完善機制,落實保障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健康發展。

該縣按照“數量與質量並重,規範與創新並舉”的原則,強化規劃引領,大力推進農機購機補貼,積極推進農機合作社裝備建設,使每個農機專業合作社至少配備有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挖掘機、旋耕機、深松機等特色農業產業機械,確保合作社能夠圍繞特色產業開展“全面、全程、高質、高效”的機械化作業服務。

該縣涔天河鎮興農農機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現經營耕地900畝,每年開展耕、種、收、烘乾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10000餘畝,經營收入達230多萬元。合作社還堅持黨建引領,將支部建在了合作社,於2017年成立支部委員會,有黨員3名,該支部建立健全制度,積極開展活動,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他們致富不忘眾鄉鄰,每年吸納貧困人口50人到合作社務工,僅此一項可為貧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8000元,實現穩定脫貧。

該縣大錫鄉慄安村今年是永州市農機局掛點聯繫的貧困村。雖地處山區,但仍有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市場,全村有600畝水田,因農業種植機械化程度底,有近兩成的水田因無機械耕作摞荒嚴重,農戶請機械耕田需要300元每畝,已成為了制約種植業發展和農戶增收的瓶頸。

為此,駐村工作隊長唐修權作為市農機推廣站站長,利用自身特長和行業優勢,引導農戶通過農機作業脫貧的思路擺上了脫貧攻堅的議事日程。通過引導有意向的農戶成立了大錫鄉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江華縣龍安慄木農機專業合作社”,利用產業扶貧信貸政策,購置了聯合收割機1臺、拖拉機2臺、旋耕機2臺,起壟機1臺、插秧機1臺等一批先進農機具。農機具購回後,組織了3期“教會農民用農機、我是黨員我帶頭”專題培訓活動,唐修權本人既當理論教員,又當實踐教導老師,對合作社社員5人進行了農機操作知識培訓,學員通過學習很快將農機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短短2個月,就實現機械化耕地150餘畝,機械化插秧30畝,作業收入近3萬元。

第一個加入合作社的慄安村貧困戶陳江平說:“以前我們都是小農機,而且各自忙活,費時費力效率低,我加入合作社,就可以用上合作社的大農機,家裡4畝田1天就可以輕鬆完成耕作,收割時也是1天完成,大大提高勞力效率,而且我可以不用管,直接交給合作社管理,我還可以做其他的事。”

據瞭解,今年全縣爭取到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50萬元,截至9月30日,共辦理補貼申請952份,受益農戶913戶,補貼機具952 臺。其中:輪式拖拉機23臺;水稻插秧機5臺,水稻側深施肥2;耕整地機械901臺;聯合收割機19臺;遙控飛行噴霧機1臺。全縣共發展各類農機專業合作社50餘家,其中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8家,社員達100餘人,吸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近就業3000多人,讓他們實現了借“機”脫貧致富,成為了今年全縣三萬脫貧大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