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风的名字多像是外国的?

三江fiker


东南沿海,年年都有台风入境。就在最近几天,台风“玛利亚”就在福建登陆,给某些人带来灾祸,给某些人带来凉爽,给某些人带来假期。

看天气预报的都知道,台风都有名字。有的听起来就很中国,比如“悟空”、“龙王”。有的就很有西洋风格,比如“韦斯特”、“兰恩”,还有的奇奇怪怪的,什么“娜基莉”,“潭美”。那么,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国际气象组织对西太平洋的台风的命名有专门的一套系统,叫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亚太地区,容易受到台风影响的11个国家和3个地区,包括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分别提供10个名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好,轮到哪个就是哪个,循环使用。

比如,我在这里截取一小段命名表的片段。上一个热带风暴,就是6月29日升级成为热带风暴的“派比安”,7月2日进入我国东海,之后逐渐偏向朝鲜半岛。而这个派比安,就是泰国提供的十个名字之一,意思是雨神。到了最近两天,就轮到了“玛莉亚”。如果诸位注意一下天气预报,下一个台风,就轮到“山神”了。

当然,这个名字也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某一个风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这个风暴的名字就会被替代掉,造成巨大损失的风暴也就会永久性占有这个名字。比如2004年台风“云娜”,在浙江造成了164人死亡,24人失踪,经济损失接近200亿人民币,这个名字也就被移除出了列表,台风“云娜”也就用来专指那一次台风。类似的还有台风“龙王”,也造成了上百人死亡和上百亿人民币的损失,也就除名了。


14个国家和地区,140个名字,只有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三个是使用汉语的,也就只有这30个名字是完全基于汉语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提供的名字里,有一些(比如“山神”)还能意译,大多数还是音译的,所以听起来就很像外国的了,毕竟本来就是外国的......


IvanZhu


不请自来

首先,台风是对西太平洋生成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而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北大西洋地区的称之为飓风。

各国都会对台风进行预报及路径的预测,所以在名称统一之前各国对同一个台风都会有自己的命名。比如中国按照发生地区和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是年份后两位是顺序号码。美国习惯以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所以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比较混乱

1997年末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确立了一张命名表报刊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及3个地区提供,其中各出10个名字,然后使用四码编号+名称命名台风,比如

所有的140个名字按照先后顺序循环使用。

如果有某个台风对生命财产造成特大损失,那么这个台风就会永久占用该名字,命名表内会予以删除。

中国命名的台风总计在花名册里面有30个,因为分辨由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命名。

比如中国大陆的 木兰、海棠、悟空、海葵、玉兔、风神、海神、杜鹃、电母、白鹿。

澳门的三巴、珊瑚、梅花、玛瑙、烟花、莲花、贝碧佳、琵琶、蝴蝶、黄蜂

香港的 榕树、狮子山、凤凰、马鞍、彩云、玲玲、珊珊、启德、万宜、白海豚

其中,香港的启德已经被除名,其是17年26号台风,12月中旬生成,在菲律宾附近徘徊了3天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造成重大损失因而除名。除名后的台风替补名要从提出国重新提出予以替补

201808玛利亚(MAR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