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颱風的名字多像是外國的?

三江fiker


東南沿海,年年都有颱風入境。就在最近幾天,颱風“瑪利亞”就在福建登陸,給某些人帶來災禍,給某些人帶來涼爽,給某些人帶來假期。

看天氣預報的都知道,颱風都有名字。有的聽起來就很中國,比如“悟空”、“龍王”。有的就很有西洋風格,比如“韋斯特”、“蘭恩”,還有的奇奇怪怪的,什麼“娜基莉”,“潭美”。那麼,這些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國際氣象組織對西太平洋的颱風的命名有專門的一套系統,叫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亞太地區,容易受到颱風影響的11個國家和3個地區,包括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分別提供10個名字,按照一定順序排好,輪到哪個就是哪個,循環使用。

比如,我在這裡截取一小段命名錶的片段。上一個熱帶風暴,就是6月29日升級成為熱帶風暴的“派比安”,7月2日進入我國東海,之後逐漸偏向朝鮮半島。而這個派比安,就是泰國提供的十個名字之一,意思是雨神。到了最近兩天,就輪到了“瑪莉亞”。如果諸位注意一下天氣預報,下一個颱風,就輪到“山神”了。

當然,這個名字也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某一個風暴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麼這個風暴的名字就會被替代掉,造成巨大損失的風暴也就會永久性佔有這個名字。比如2004年臺風“雲娜”,在浙江造成了164人死亡,24人失蹤,經濟損失接近200億人民幣,這個名字也就被移除出了列表,颱風“雲娜”也就用來專指那一次颱風。類似的還有颱風“龍王”,也造成了上百人死亡和上百億人民幣的損失,也就除名了。


14個國家和地區,140個名字,只有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三個是使用漢語的,也就只有這30個名字是完全基於漢語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提供的名字裡,有一些(比如“山神”)還能意譯,大多數還是音譯的,所以聽起來就很像外國的了,畢竟本來就是外國的......


IvanZhu


不請自來

首先,颱風是對西太平洋生成熱帶風暴強度以上的熱帶氣旋,而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北大西洋地區的稱之為颶風。

各國都會對臺風進行預報及路徑的預測,所以在名稱統一之前各國對同一個颱風都會有自己的命名。比如中國按照發生地區和時間先後順序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是年份後兩位是順序號碼。美國習慣以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所以在如今的信息化社會比較混亂

1997年末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決定,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確立了一張命名錶報刊亞太地區的11個成員國及3個地區提供,其中各出10個名字,然後使用四碼編號+名稱命名颱風,比如

所有的140個名字按照先後順序循環使用。

如果有某個颱風對生命財產造成特大損失,那麼這個颱風就會永久佔用該名字,命名錶內會予以刪除。

中國命名的颱風總計在花名冊裡面有30個,因為分辨由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命名。

比如中國大陸的 木蘭、海棠、悟空、海葵、玉兔、風神、海神、杜鵑、電母、白鹿。

澳門的三巴、珊瑚、梅花、瑪瑙、煙花、蓮花、貝碧佳、琵琶、蝴蝶、黃蜂

香港的 榕樹、獅子山、鳳凰、馬鞍、彩雲、玲玲、珊珊、啟德、萬宜、白海豚

其中,香港的啟德已經被除名,其是17年26號颱風,12月中旬生成,在菲律賓附近徘徊了3天引發洪水、山體滑坡等造成重大損失因而除名。除名後的颱風替補名要從提出國重新提出予以替補

201808瑪利亞(MAR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