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超过6%都是骗子",大家还能投资吗?

自从E租宝、钱宝、唐小僧、联璧金融分分暴雷,投资者人心惶惶,这些高额利息平台出事后,笔者总结旁氏骗局,都是一个模式以新还旧,大部分的金融平台都是靠不住的,所以大家还是小心谨慎为妙,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都要明白才对。

"收益超过6%都是骗子"

"收益率超6%就要打问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6%好像成了理财的紧箍咒,大家纷纷都在询问,

"收益超过6%的产品,我们还能投资吗?"

笔者发现,"收益超过6%的理财都是骗子"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给断章取义了。

这句话来源于前财政部部长、我国典型的金融领域专家官员楼继伟,但他的原话是"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划重点:关键词不是"6%",而是"保证6%"。

但是,为什么说保证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都是骗子?回报率低于6%的产品是否就一定靠谱吗?

目前的理财产品有哪几类收益?

据了解,按收益类型来区分,所有的个人投资基本都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保证收益型,不仅保本还保收益,通俗说就是稳赚不赔;

第二类是保本浮动收益型,只保本,但不保证收益,到期收益率可能为零;

第三类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连本金都不保证,更别提收益了,到期实际收益率可能是负的,也可能很高。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

而楼继伟所说的,无疑是第一种类型,保证6%以上回报率,即保证收益型。

按照目前市场的情况,所谓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储蓄式国债等。

那这些产品收益率超过6%的多吗?

事实上,大家并不需要太过于惊慌,分析目前市场的情况可以发现,当前稳赚不赔的理财工具可以受到法律保障的年化收益率的确都不超过6%。

目前,各家银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为例,目前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是1.5%,而银行普遍在1.95%至2.1%,个别地方性小银行最高可上浮45%达到2.17%。存款利率最高的三至五年期定存,央行基准年利率是2.75%,商业银行普遍执行2.75%-3.2%。

与此同时,除了存款之外,储蓄式国债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资料显示,去年11月发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储蓄国债(凭证式)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额为360亿元。其中:第七期180亿元,期限3年,年利率3.9%,第八期180亿元,期限5年期,年利率4.22%。

难道我们买到的超过6%收益的理财产品都是骗人的吗?

真正让大家感到疑惑的是,不管是在银行,还是在各大金融机构,我们都能购买到不少年化收益超过6%的产品,那难道这些全部都是骗人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同上文中所说的一样,"6%"这个红线是针对第一类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而对于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却并不一定适用。

有专家表示,这些产品如果是正规机构提供的,从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证收益,必须提示投资风险,只不过产品运作不错,所以最终实现了理想的预期收益,但这不等于其预期收益受法律保护。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产品亏了本或者没有实现之前预期的最高收益,投资者不能要求金融机构作出赔偿,只能自担风险。

以余额宝为例,其本质为货币基金,只能说其风险较低,但货币基金章程并不承诺保本,也不会保证最低收益,详情可以见历史文章《余额宝已被容许亏损,可出现负收益,我们还要投吗?》。

再以所谓"保证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银行也不是无条件承诺收益的。

早在2011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

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向客户承诺保证收益的附加条件可以是对理财产品期限调整、币种转换等权利,也可以是对最终支付货币和工具的选择权利等,承诺保证收益的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应当由客户承担,并应当在销售文件中明确告知客户。

也就是说,只有同期存款利率才是金融机构可以无条件承诺的收益,也是投资者可以享受的合理的无风险收益。

除此之外,打破刚性兑付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笔者也曾在文章《【重磅】央妈发新规!再见了,保本理财!》一文中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

这一文件中涉及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由此看来,并非所有6%以上收益率的理财产品都是骗子,但是如果有一些理财产品在合同上直接写明超过6%的无风险保证收益,那就要引起大家的警惕了。

同样,"收益率超6%就要打问号"这句话其实也是被断章取义了。

这句话是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而他的原话是"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划重点,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非法集资的金融诈骗和各种变异的庞氏骗局,特指「承诺高回报、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类」的理财产品,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理财产品。

据了解,为了避免出现误读报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银保监会新闻处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当场记者,一定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表述,提示媒体"郭树清提示的是非法集资风险,不是理财"。

事实上,这并非是郭树清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广大人民群众提示非法集资的风险,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就明确提示,保本理财不可能高收益,这就是欺诈!

"现在非法集资、金融欺诈很多,你听到保本高收益就要举报他!"郭树清说,他还提醒媒体要谨慎刊登广告:很多金融诈骗,违法理财都是通过媒体广告欺骗群众,欺骗了很多老年人,甚至是贫困地区农民和退休的老工人。

这句话与楼继伟的"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3

不管是楼继伟的观点还是郭树清的发言,都透漏出了两个信号,

一是监管部门打破刚性兑换的决心很坚定,打破传统银行非标资产或者信托资管等的潜在刚性兑付潜规则,让保证类和投资浮动类的产品做到让市场定价,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是理财有风险,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应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不能被高息理财蒙蔽双眼,别被骗子公司拍胸脯说的保本保息所诱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