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咬字

浅谈昆曲咬字

今日与学生聊昆曲,引来这么多文字,现整理成文与诸位分享。

《牡丹亭》大都以南方曲牌为主,以五声音阶为主,可以北唱,但是在入声字方面要保留。可是如果是北曲比如《长生殿》来说是绝对不可以南唱(吴语)的。很多苏州的昆曲演员这一点没有注意,包括很多艺术造诣很高的人、前辈们。这一点没有身份的特殊,没有地位的显赫,依法不依人。

浅谈昆曲咬字

所以昆曲中南曲可以北唱,北曲不能南唱。我们学昆曲最好先了解昆曲的基本咬字规律后再去学习,不要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学习某个名家,模仿某个名家。学习模仿也可以,但是一旦知道了就必须纠正,不能产生情执。更有甚者说:"我不会说苏州话唱不了昆曲"。这是对昆曲认知上极大的错误!当年我的老师之一、已故昆曲大家王正来在世时特别强调这一点。

所以我唱曲情感上支持北昆(北方昆剧院)因为昆曲真的不是苏州昆山的地方戏,只不过是在昆山这个地方改良成熟,但又由于后面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加上个人地域习惯,尤其是苏州,已经把昆曲定位为昆山的代表。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艺术后期随着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人的再次加工、结合、发展,直至被后人认可传唱而正确的方式。于是张继青等一辈大师出现了,她本人最早是苏剧团的,唱昆曲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加上之前张娴大师也是这么唱的。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苏昆,这一点不可否认。

浅谈昆曲咬字

这和昆味、京味没什么关系的。自元明以来,曲界即有“北遵《中原》,南守《洪武》”之训,是说北曲用韵依据《中原音韵》,南曲用韵则依《洪武正韵》,京剧也不例外。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后来依据《中原音韵》并结合《广韵》十六摄,从而发展至今成熟并且广为流传。由此看来京剧是后来改用中原音韵才发展至今天的艺术形式。而在京剧之前,昆曲的前身以及昆曲形成之后用中原音韵要早于京剧!中原音韵是普通话的前身,不代表昆曲唱了中原音韵就是所谓的(京味儿)。这一点很重要!

讲到中原音韵又由于每个人生活中咬字都或多或少的不一样,大部分人没有经过普通话考级,加上同样地域的人说同样地域的方言也会有个人习惯的微小不同,普通话也是。最严重的是国外人唱京剧、唱昆曲、说普通话,他们唱得不准确我们为什么都能够赞同支持?为什么我们国人唱得有一些出入就不能赞同了呢?这是个问题!

浅谈昆曲咬字

所以我说,在你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把唱不好的字就用普通话唱出来、把字头、字腹、字尾表达清楚最起码无伤大雅。因为普通话源于中原音韵,但是尖团要分开,再退而求其次:尖声字可以团唱,但团声字必须团唱。这样最起码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以后慢慢学习、慢慢适应、慢慢向相对的标准靠近。只要坚持不放弃就会看到希望。

综上所述也并不是必须规范昆曲咬字该怎么样,因为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规范。艺术有她的源头,发展过程会有她的引申。昆曲艺术是人的艺术,是活的艺术,既然是人来弘扬,必定会因人的地域、风俗、语言的不同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或者说发展出基调一至却又小有变化的个人风格。怎么唱都是昆曲,都是和而不同的昆曲。纠其咬字对错、正宗在今天看来大可不必。在坚持自我的立场之上还是要保持相互的尊重和圆融的心态。

2018.7.12 正音有感

摄影作品 寒江独雕《实景昆曲演出,看着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