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么」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會這樣?

老張談三農


如果單從“愛”的本義上來講,不管是帝王顯貴人家,還是尋常百姓家,倒是多多少少偏愛老么的多。對長子也好,長女也好,都是偏嚴厲一點。比如歷史上著名的趙太后,就是極其疼愛小兒。

那麼這句農村老話卻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么”還有沒有道理呢?可以肯定的是,這也是有其道理的。

“皇帝愛長子”,這個長子確切的說應該是皇長子,嫡長子,在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這個嫡長子是嫡妻,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

中國古代講究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嫡長子從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了皇位的第一合法繼承人,如無意外,普遍情況下,上一任皇帝都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從這一點上來看,歷朝歷代的帝王之家似乎都是偏愛長子的,但其實,這是受特定的歷史環境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在封建社會,皇位交由嫡長子繼承,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種繼承方式可以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的特點的。

但是,這種制度也有其明顯的缺陷,比如眾所周知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能力在幾個兄弟中是最出色的,但是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所以自然不能繼承皇位,最後引發了玄武門政變才奪得了皇位,才有了之後的貞觀盛世。但李世民也因此做出了大逆不道之舉,實屬遺憾。




至於百姓愛老么,相信家中有兄弟姐妹的朋友都會深有感觸

這種現象尤其是在以往條件相對比較差的時候更顯著。

那時家裡幾個小孩,往往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的歲數會比較多。自然而然的,大的就要多幹活,還要照顧起弟妹的責任,尤其是那個最小的,更是受到了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的照顧。只要家裡有點好吃的,總會先留給最小的。

那是因為父母覺得大的幾個孩子已經大了,可以自己找吃的了(以往農村找點野果野菜還是挺多的),餓不著他們了。可最小的這個還不行,就會多偏袒些。

遇上幾個孩子之間有紛爭,也會讓大的讓著小的,甚至有些父母還會不問清紅皂白,反正每次訓的,揍的都是大的。

而等到孩子都長大,挨個離家工作或成家,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少了,這時候往往老么還在家裡,陪父母的時間最長,所以父母都會多疼愛老么一些。


陌上花開且緩歸


農村老話"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麼"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樣?

"皇帝愛長子"這涉及到歷史上了

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帝是一個國家的主宰之王,皇帝之位有一個成文的祖訓,傳長不傳幼,皇太子是一國之儲君,太子之位一般由皇后娘娘的大長子,而皇帝駕崩以後,其帝位一般由太子繼承,當然,除了皇帝生前有特別遺詔除外,例如廢長立幼之事,也常有發生,那將引發皇室與朝庭內外一片血雨腥風了,一場宮廷權力之爭不可開交,所以,歷代君王們除了太子(大長子),犯有試圖謀奪帝位之罪,一般皇帝懼於皇后與國舅等皇親貴族們的權威,是不會小瞧自己太子的。





再者太子是自己皇位的繼承者,有了太子作為儲君,以免自己的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了,所以呀,皇帝在抵抗外來侵略之時,寧願御駕親征,也不願太子上戰場,以免有失,並且皇帝必須在生前,對太子的培養教育非常認識,從小為太子聘請了當朝文化知識淵博的老師,大家稱之為太子太傅,教育太子學習琴棋書畫,騎馬拉弓射箭,武木格鬥,治國方略。

皇帝把自己一生的希望也寄託在太子身上了,平時在朝廷之上,為太子多多樹立權威,為他培養一班新大臣,自己人老了,已知時日不多,大限臨近之際,還下詔為太子安排一班輔助大臣,為長子將來登基,坐穩江山打下了良好的堅實基礎,所以,從以上可以看出,處處顯示了皇帝對長子的關心與厚愛,同時也顯示出了皇帝們的江山社稷後繼有人,永傳千古了。

百姓愛老么

"么"一般是四川方言,在七星老農家鄉,就是"滿崽"的意思,也就是父母親最小的一個兒子。

過去不象現在,一般百姓家庭中兒女們較多,哥哥姐姐們結婚出嫁了以後,大家也都早已分家宅戶了,各自的家庭各自作主了,都是經濟上獨立了,只是因為老么年幼,還沒長大成家立業,所以一般父母親必須要把自己的家產,房屋,山林,土地分戶時,都預先給老么留下一份吧,他將來也要討老婆成家立業是不是。

有時候,以前哥哥們分家只有一間泥磚房一個雜屋分家了,而父母親留下給老么的或許有二間泥磚房外加一個雜屋了,主要原因是那時候父母親一般要跟老么養老,幫他帶孩子做家務,而父母親可能對於老大,老二,老三們家中的事情四手不管,反而老么結婚了以後,還要安排上面的3個兒來膽養自己,過去是供父母親糧食,而那時候父母親可能還只有五十多歲,還能自食其力,所以,妯娌之間總是說父母親愛老么了,這話就是這麼一個來由。

到了現代社會,大家手中都富裕了,加上一般家庭都只生有一胎或者是兩胎,兒女們更加珍貴了,還不說父母親愛滿崽老么,連女兒都是寶寶了,手背手心都是肉,父母親養老都是共同負擔,不分男女,不分大小,大家家庭和和睦睦,現如今根本就不存在"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么"之說了,讓這句話早已經成為了歷史。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這兩句話是根據封建社會特有的制度所決定的。

皇帝愛長子

皇位繼承是“嫡長子繼承製”。根據統計,嫡長子當皇帝的,佔到31.89%,雖然比例不大,但是在動輒十幾二十個皇子的選擇下,這個比例已經很驚人了。

因此,帝王家要繼承人接班,嫡長子繼位有利於國家穩定,因此稱為“國本”,而且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宮闈慘變。

試想一下,假如除(嫡長子)太子以外,皇帝對幾個皇子如太子一樣一碗水端平,那幾個皇子會如何想,恐怕都會暗地裡揣摩一些念頭吧,不利於“家”“國”的穩定。

百姓愛老么

古代的賦稅制度是按“戶”徵收,徭役是按“戶”徵發的,因此家中男丁成年後,官府會強制令其獨立成“戶”(每戶只保留一個男丁用以養老),很大程度上確定了“

么兒繼承製”的民俗。因此除了老么以外,基本上都早早的獨立門戶了,只有最小的孩子才能跟父母一起生活。

更何況古人重視禮儀,尊老愛幼是千古傳承,無論父母,兄長也會對最小的孩子關愛呵護。

事實上,從另一方面也可以這麼想,“小狗小貓小孩子”都是最可愛的,什麼動物都是小時候萌萌噠,古代重視傳宗接代,生了一個兒子,沒養兩年,剛培養出感情,又一個出生了,

於是第一個就不管了,讓他自個兒玩去

又養兩年,正自心愛有加,結果第三個又處世了,於是扔掉老二去愛老三……就這樣直到生不動了,最後一個孩子才能得到從小到大一直的照顧,自然最受關愛了(手動滑稽)。


小屏窺人生


農村的老話大多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很多都帶有濃重的古時色彩,但這並不妨礙農村的俗語老話對現在生活的一種指引和參考,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么”這句俗語,雖然看似與現在的社會毫無關聯,可仔細一想,咱們的生活還真是這個樣的!

皇帝愛長子:咱們都知道,在以前的封建社會,皇室的傳承是在直系的親屬裡面挑選,也就是自己的後代裡,而在古代講究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所謂長子,指的是嫡長子,指的是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孩子)。這是古代維護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長子繼位制度,自然而然的嫡長子從出生就被當做下代皇帝培養,也就理所當然受到偏愛了!

百姓愛老么:而咱們平民老百姓由於沒有什麼可繼承的,所以最孩子的偏愛其實不是很明顯。但是古代講究長兄為父,只要身為兄長,對待自己的弟弟都會萬分的疼愛。而作為父母,也會覺得年長一些的兄長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而年幼的孩子則是需要受到照顧的一位,父母也會把自己的家產首先留給最小的孩子!

雖然現在的社會經過不斷的發展,有所改變,很多人對待孩子也沒有了以往的偏心,但是“百姓愛老么”的這種現象還是時候發生,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什麼壞處,因為愛老么不止是父母,還有自己的兄弟姐妹,這種愛是疼愛,而不是偏心!

駿景——殷


駿景農業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是南方很多地區的一句民諺,這句話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中,親情在不同階層中所的表現形式。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帝王都立長子為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哪怕是長子智商和能力都不及其他皇子,這是一種俗成的一種規矩,就如千年不變的憲法,因此,在一些朝代裡,由於長子能力不足,便被下面的皇弟們奪走了繼承權。

皇帝為什麼非要立長子為太子呢?原因很簡單,由於皇弟有很多老婆,會生很多兒子,而繼承人卻只能選一個。我們都知道,大多皇帝因驕奢淫逸而命短,需要一個心智成熟的人繼承皇位,執掌天下大事,長子與其他皇子相比,由於年齡的關係,最先受到皇帝的教誨,心智成熟更早,長子當然是第一人選。

至於百姓愛么兒嘛!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老百姓的眼裡,長子同樣是要擔起家族重擔的,並希望長子能夠有所建樹,為整個家族的興旺支撐門面,然後帶動或支持下面的弟弟們更好地生活。由於老百姓不像皇帝那樣有皇位繼承的紛爭,父母會覺得長子已經成人,能獨當一面,而下面的孩子還小,希望長子能關愛弟弟。當父母年老體衰即將作古時,會擔心年齡最小的孩子將來的人生前途,於是,便希望長子承擔起父母的責任,撫養或關愛弟弟,因此,民間還有“長兄為父”之說。這便是皇家和百姓對待子嗣不同的態度。


若愚趣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