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成化「畸戀」成就如今成化瓷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公司


藏品送拍點擊右上角“關注”私信“輸入”聯繫方式

如今玩“成化”瓷,要冒著被輿論打得“體無完膚”的準備。當年成化在政績上“不咋地”,反而有一場“畸戀”故事還會讓我們在今天談起。怎麼說成化皇帝也是個有血有肉的男人!讓成化想不到的是,當時為了討好嬪妃,燒了鬥彩“雞缸杯”。誰想到,就是這段愛情故事,在552年後的古玩行和收藏界今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當年成化“畸戀”,如今成化“畸形”!

當年成化“畸戀”成就如今成化瓷

現在就怕某件東西被高價拍賣成交,拍一個就會“死”一片。一件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億成交後,在一夜之間,民藏的所有“雞缸杯”全部無一例外的變成了仿品。在國內只有故宮和博物館裡的是真品,當然還少不了國外。試想,如果有一天,光緒冰梅蓋罐拍賣1億成交,存世的那幫“兄弟”莫名其妙的都變成了仿品。那時候,誰手裡有,他就是“國寶幫”,玩“老普殘”也會有躺著“中槍”的概率。

由於筆者在歐洲生活十餘年,經常往國內帶一些外銷的中國瓷器。這幾年看明白了,就不願意帶了!明白什麼了?這些瓷器都是近三十年從中國運出去的,又被我帶回來了!

器型分析:

我暫且叫她撇口瓶吧。造型端莊秀麗,器型飽滿,薄胎,在燈光下可看透胎體。在轉折處很自然,整體看很美。通體高31釐米,可相對於杯器而言將其歸入大器之列。都說成化無大器,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不符合成化的特點才被賣到國外了吧。其實,成化瓷器並非那麼神秘莫測,那麼不可一世,在芸芸眾生之中,成化鬥彩“雞缸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胎釉分析:

觀其釉,火氣全無,寶光四射。在釉面上有很多小坑窪,是柴窯燒製的結果。側光一看釉光猶如褶皺的綢緞。並非幾年就可達到的效果,可以說是一眼開門的器物。憑個人經驗,成化燒的好的瓷器釉色應該是厚凝脂狀的,不會很稀薄,胎體堅硬就會有墜手感。在杯子的口沿處有一圈綠色掛釉,那並不是精品,你可以去首博看那個成化鬥彩“葡萄杯”。成化瓷器在市面上多是明晚期仿品,大紅大綠符合嘉、萬時期的特點。成化瓷分七品,在市面上出現的多是低檔品。

注意:有麻倉土成分的成化瓷器,在光線下能看到微微的肉紅色,看釉面是牙黃色。當麻倉土絕跡後,成化用的是高嶺土,這時候的釉面就開始泛青色。

青花分析:

青花紋飾從上至下分為七層,有暗八寶紋飾,還有“滿池嬌”和“飛禽”的開光。總體來看,還能發現元末明早的特點。髮色決定了成化早、中、晚期的斷代。成化早至中期還在使用永宣遺留的“蘇料”,成化中期到晚期由於鈷料枯竭,特採用了平等青為鈷料,也稱之為陂塘青。圖上這種青花髮色是平等青的髮色,看畫法已經屬於平塗技法。

畫法分析:

通過青花分析,該器物可以推斷到成化中到晚期。筆者認為是中期的,因為畫法還很接近“永宣”時期。看葉子邊有一線,工匠要表現出葉子的“陰陽面”。成化時期的葉子畫法已不是元末明初的一筆勾畫的那種“陰陽面”。另外,蓮花紋留白邊也是元末明初的特點,但已經變形。底部紋飾“仰蓮紋”也變形了。在足端處,繪有青花雙線,也符合成化時期繪畫的特點。看紋飾,青花亦用淡描手法,以雙線勾邊塗出紋飾。

底足分析:

成化瓷器底足常常露胎無釉,時有黃褐色和黑色的斑點,被稱為“糊米底”。成化時期制瓷原料為“麻倉土”。後代因為麻倉土已匱乏而改用其他瓷土製瓷,使成化的固有特點不復存在。成化中期之前用的是“麻倉土”之後就枯竭了,所以麻倉土便成為了成化時期斷代的依據之一。都說成化無大器和麻倉土的枯竭有關係吧。

當年成化“畸戀”成就如今成化瓷

款識分析:

看款,更是“深者看深,淺者看淺”。成化瓷分七品,不要拿著次品的殘片去與精品對照,不要誤以為次品是精品,顛倒黑白。其實看款識書寫的好不好,就能知道畫的好不好。看款沒什麼技巧,因為匠人每次寫的都不一樣,看款識要看神韻應。別看就六個字,今人誰能把這六個字的神韻寫出來也算身手不凡了。

斷代結果:

明代成化中期青花撇口瓶

如今很多人都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說什麼“青花不對”,“底足不對,“畫法不對”等,總是糾結在某一點上來看一件器物,這是鑑定技術沒有靈活應用的特點。

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誇大仿古做舊技術。你可以回想一下,這些傳說中的頂級的“仿古做舊”現場你可曾去過?最多隻看到過在瓷器上刷高錳酸鉀吧。立刻會有人說,高端仿古做舊技術密不透人,根本就不會讓你看到。筆者認為你說的很有道理,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