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代欣:工薪稅迎來真正轉型的契機

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呼喚更加公平而高效的制度設計。2018年6月,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修訂案(草案)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個人所有收入被定義為改革目標,工資、薪金、勞務報酬和稿酬等勞動收入,計劃納入首批綜合計徵範疇。現在隸屬個人所得稅分類徵收的十一類所得,有望逐步綜合計徵。

個人所得稅有一個別稱——“工薪稅”。顧名思義,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大多數是工薪階層。大部分情況下,個人所得稅是對工薪所得徵稅。這是收入構成、徵管條件和管理水平的歷史結果,也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的現實動因。

工薪稅不能代替個人所得稅。從經濟學角度講,稅收中性是稅制公平的前提。所謂中性原則,大意是:不能因為稅制設計,人為加重部分人或部分行為的負擔,進而改變他們的正常狀況。這個世界有對工薪所得專門設計的稅種和稅制,也有對全部所得計徵稅收的政策安排,但是像我們過去一樣實質上把個人所得稅變成工薪稅的先例還是不多。如果只對工薪所得徵稅,毫無疑問會加重工薪收入人群的負擔,並且不利於勞動創造,降低工作積極性。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個人所得說只重視對工資薪金徵稅,會改變對徵管部門其他所得的看法,降低徵管的積極性。當收入多元化來臨,人們收入增加且有轉移收入可能的時候,個人所得稅稅收流失難以避免,稅收遵從逐步下降。從收入分配角度說,工薪肩負重稅會給中低收入群體增加負擔,同時其他人群負擔降低。收入分配差距或許會因為稅制的原因,進一步拉大,政策負外部性增加。

工薪稅轉型的關鍵是確定綜合所得收入。計算個人所得稅最簡單的辦法是看收入多少,然後乘以對應的稅率。收入越多,交稅越多。工資薪金所得多數情況下設置為累進稅率,中國現在是7級累進,從3%到45%。其他十類個人所得都適用比例稅。在依靠單位和企業代扣代繳,自行申報核對相結合的管理方式下,工薪所得最容易確認,跑冒滴漏也最少。有研究顯示,某地區500萬筆個人所得稅納稅記錄中,超過80%是工薪所得繳納的。本次“修改案(草案)”首次在立法層面提出了綜合收入的概念。雖然初期只對勞動收入進行加總計徵,但是標誌性意義不言而喻。應納稅所得不再是工資、薪金這一個類別,其他類別收入與工資、薪金放置在一起,增加了個人所得說的實際課稅範圍,實現了稅法要義倡導的公平課稅。接下來,我們怎麼樣確定綜合所得,將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首先,現代公民取得收入的途徑日趨多元化,單一法人代扣代繳模式無法提供全面的收入信息。其次,現金收入依然可能是免稅那部分,如何解決個人如實申報激勵有待探索。最後,面向自然人的稅收稽查重要性提升。確定應稅所得不僅靠鼓勵,還有威懾。超高收入群體的納稅現實值得重視。

工薪稅免徵額調升與綜合所得費用扣除並重。由於短期之內,個人所得稅的大部分來源可能還是工薪所得,因此,工薪所得免徵額和累進稅率調整依然是關注的最大熱點。從3500元到5000元的免徵額,會增加免稅人群數量,而擴大累進稅率幅度,會降低中等收入人群的工薪稅負擔。這僅僅是對工薪所得的照顧。如果個人有其他類型所得,沿用現在的稅制,可能稅負會增加而不是降低,比如適用最低20%稅率的勞務所得。綜合所得能夠解決收入增加、收入多元化的問題。也只有採取了綜合制,才可能像企業所得稅一樣,獲得收入同時扣減各種生產、生活成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所得稅稅制。綜合所得費用扣除並不是沒有,而是不規範也不合理。現行工資薪金所得免徵額,可以視作一種成本費用扣除,勞務報酬所得800元免徵額,也可以如上述理解。但是,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工作、生活狀態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同一個人或者家庭,在不同階段的工作、生活狀態也會有差異。所以,那些具有所得稅開徵經驗、管理辦法也比較成熟的國家,都會在費用扣除上想很多辦法,為民眾減稅,增加他們的福利。

稅率要考慮國際及周邊環境,也要關注與內部其他稅率的平衡。個人所得稅稅率高低不僅是我們關心的熱點,也是世界各國稅制變動的焦點。主要西方國家近五十年來不斷降低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和平均稅率,旨在鼓勵勞動就業、促進社會生產。這一指標會根據國民收入狀況進行年度調整。比如,美國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達到90%以上,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曾為70%,到了今天只有39%左右。即使降幅如此之大,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的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還是很高的。我們周邊的國家或地區,比如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香港地區個人所得稅稅率都不太高,平均在10%—25%之間。此外,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只有定冠詞的差異,所以他們之間的平衡是必要的。大多數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大致相當,目的是平衡自然人和法人的稅負差異。此外,在超高收入人群中,他們有轉移收入到名下企業的便利,所以不平衡的所得稅稅率會導致收入向低稅率方向轉移,減少稅收收入的同時製造了所得稅稅負不平等。

稅收制度是國之根本。隨著中國個人所得稅轉型大幕正式開啟,工薪稅有望步入歷史,工薪稅轉型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會不斷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