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除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以外,有哪些过激的言论?

通观


鲁迅确实说得好,但不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是汉字必灭,中国也必亡,不过这里的“灭”和“亡”,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消灭灭绝死亡,而是整个世界各种文化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新的全球性的文化,是各种文化的融会贯通。而且这一天极为迅速,随着科学和技术的爆发式指数增长,很可能在几十到一两百年内就面目全非了。

人类社会用了几万年时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同时由于部落之间相隔遥远,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随着人类能力的不断提升,交通由人力、马力到车力发展,各个族群、城市和国家之间交流越来越普遍,因而语言、文化都开始不断融合,到现在许许多多的语言文化都已经消失了。

而进入21世纪后,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迫切需要同一种语言来连接全世界,文化也因为全球性的交流而日渐融合。可以想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解决了温饱和饥饿的人类,将逐步发展出同样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文化。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一天都必然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是阳光灿烂地去拥抱这个未来,还是做一个前朝遗老,在阴暗的角落里自怨自艾而已。

:::关注资深科学自媒体【徐德文】,您将获得最新最前沿最有趣的科学知识:::


徐德文


鲁迅的偏激不是他一个人的偏激,而是整个时代的偏激。今人忽视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味求全责备,才是真正有失偏颇

鲁迅先生出生于清末,生活在民国,终其一生,都处于中华民族和文明的最低谷。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整整一代中国精英都在为中国的未来寻找出路。然而他们翻遍典籍,却无法从故纸堆中寻得救国的良方,所以整整一代大师,几乎都陷入了偏执与癫狂的状态。

鲁迅、胡适等人偏执于在毁灭中建立新秩序,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明传统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兼容而深恶痛绝。认为只有彻底摒弃传统文明,中国才能得救。但相较于胡适等人,鲁迅还算保留了些许理智,所以才有《拿来主义》一文,认为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仍然可以拿来用的。

辜鸿铭等人是另一种偏执,虎死不倒架,中华文明即使灭亡了依然是最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胜出不过是劣币淘汰良币。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说白了也是一种无奈的偏激,一种类似破罐子破摔的执着。今人往往欣赏他可爱的固执,却忽视他心如死灰的悲哀。

两种偏执,一种无奈。都是对日益滑向深渊的国家民族之爱引发的。深陷茫茫黑暗,看不清前路在哪,眼里所见是民众的鲜血,耳中所闻是亲友的噩耗。这种痛苦,不是现在喝着小酒,吃着火锅,搂着美女唱着歌,完了没事在网上发发牢骚的键盘侠所能想象的。

那个时代的偏执和激进,其实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一种种摸索,对民族未来的一次次实验。在后世看热闹的人眼里或许显得幼稚,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嗡嗡的声音,掩盖不了英雄的光芒。


老贝



鲁迅曾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以及中医都是骗人的东西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等过激过激言论。我查看了许多这方面的回答,都是一边倒批评鲁迅的甚至有人竟然说鲁迅对中国文化认识肤浅,读过只能觉得很好笑,情况绝对不是那样的,绝对绝对!



分析问题必须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下才能理解发生的历史故事。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极力推广白话文。当时旧中国积贫积弱,文盲占民众绝大多数,特别是广大农村,识字的可以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情况固然和穷人太多没有能力学习文化有关,但是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繁琐不容易认不容易写也是制约民众不愿学习的一个因素。那时还是繁体字文言文,用的不是钢笔铅笔,而是毛笔,这一切都给民众学习热情带来了诸多不便。而英文拉丁文只有二十六个字母,随意组合就是一个字一句话,相比较比汉字好学好用的多。这也是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原因之一,当然英语还和大英帝国强力推广使用有关。



鲁迅正是深谙中国文化的的弊端,为了迅速提高全民文化水平,达到他富民强国的理想,他大胆提出在全国全民推广使用拉丁文,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消灭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针对当时病入膏肓的旧中国所下的一剂虎狼猛药!他渴望民众早起觉醒,中国早日站立起来,他的初衷是好的,而绝对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鲁迅想要中国亡国灭种!

鲁迅的父亲害病一直吃中药,从他文章可以看出,医生开的方子很有意思。什么蟋蟀必须是成对的,蟋蟀那么小,分清公母都很困难,更别说是一对夫妻。所以鲁迅父亲吃了无数中药,把一个小康之家都吃穷了,最后仍然没有救活鲁迅父亲姓名。那时鲁迅还小,估计觉得医生都是骗吃骗喝骗钱的骗子,父亲死了家也败落了,鲁迅可能连杀了医生的心都有。所以后来决心到日本学习西医,学习过西医以后,他知道了中医许多不合理东西,加上小时候对中医医生的恨入骨髓,所以他说中医都是骗人的东西。

鲁迅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吃人历史。这句话是针对五千年封建统治而言的,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白色恐怖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砍杀毁灭。而民众依然浑浑噩噩,没有觉醒意识没有反抗精神。鲁迅为了唤起民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狂人日记里塑造了一个狂人形象,他通过狂人之口,抒发他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激进思想,这个社会就是吃人的,你如果不想被吃还想活命,那就挺直腰杆起来抗争到底吧,就是不能胜利,也比让这个社会生吞活剥了强上百倍!

鲁迅过激言论是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产生的,我们不能因为鲁迅先生的一两句话


就全盘否定他的丰功伟绩,正如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耀斑就大骂太阳是混蛋,就不在阳光下生存躲进永恒黑暗里。这是我的回答,不论你是否赞同,都不能改变我的观点。



蝉鸣梧桐


《汉字拼音化科学利民,是强国富民策之一》

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记录人思维的工具,其书写识别越简单、越有效越好。

一个国家落后的主因之一是科技的落后,科技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的主因之一是国人学字难,文盲多。

汉字识别书写难几千年来一直制约着中国的文化、哲学、科学及文明的普及、进步和发展。中国几千年来识字的人是少数,而这少数人也大多走学而优则仕之路,即使民间的能工巧匠因为不识字的人多,他们的经验也大多流失,没有积累,这也是现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汉字,就是一个与时俱进,去繁就简,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想使中国发展和强大必须要解决汉字识别书写难的问题,要使多数人都能较容易地识别书写汉语文字。而汉语文字拼音化是方向。在1951年,毛主席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汉语文字拼音化基本上可以实现会说就会识别甚至书写,可以消除文盲。社会和科技也会更加进步,教育支出也会大幅减少。

特别是儿童和小学生,在汉字拼音化后很多甚至可以不用家长辅导自己就能看懂图书和作业题目,增强智力。中小学的课外作业也会大幅减少,可以增加他们的课外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就是统一和简化了文字。希望再出一批伟人来统一汉语文字拼音化,谁来实现汉语文字拼音化谁就将是中国人的功臣。

现在,教育部应成立一个汉字拼音化改革小组,先用4000个拼音文字来代替常用的4000个表形汉字,之后在普通媒体上试行完善。

文字拼音化是科学文字,中国汉字拼音化将来一定会实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选择的客观规律。

对于汉语文字拼音化改革,反对的人很多,不过实践证明,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人也全部都是半文盲,包括文史类的专家、教授,不信自己就在手机上打个汉字,再点翻页键翻一两页,再看看还有几个字是你认识又能读出音的。

反对汉语文字拼音化改革的人主要有以下疑虑:

1、汉字重音字拼音化如何解决的问题

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人认为汉语如果用拼音文字表示会产生歧义。

如赵元任所做《施氏食狮史》一文,全部是shi这个音,如果用拼音文字表示,无法表示其内容。

《施氏食狮史》一文是"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于1930年在美国写的一篇奇文。但赵先生也是汉字拼音化的拥护者,同时代赞成汉字拼音化还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如蔡元培、胡适、鲁迅等,特别是解放后在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等人主持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对我国文字改革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贡献。

其实,对重音汉字拼音化后也能很好解决,这也有赖于我国普通话的推广和普通话发音以声韵母为主的形式的优越,只要在同音字主音后面加后缀字母即可解决。

汉语拼音文字组成,由主音字母+声调字母+后缀字母组成,如用abcd表示发音声调,声调后面加不发音的后缀字母来区别各个同音字,两个字母的后缀就可以区别六百多同音字而且可以与表形汉字一 一对应。

如: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一文中“施“拼音化后为(shiagy)(由主音shi+声调a+后缀gy组成)、其它,氏(shidxs)、食(shibch)、狮(shiams)、史(shicls)等也同样,拼音化后不发音的后缀作为区别每个文字,为了好记,后缀也可有含义,如食物的食字后缀用ch,也就是“吃”的声母ch表示,狮的后缀用猛兽的猛和兽的拼音第一个字母m和s表示,这样可以好记些。

由于拼音文字是与原表形汉字一 一对应的,故不会产生异议,应用拼音化文字与原汉字没有多大区别,并不增加词汇量,也不会改变语法。

2、关于有些地方方言的问题,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有些是不同的,但由于我国普通话的推广使绝大多数地区使用方言的人们能够听懂普通话,汉字拼音化后看懂拼音化后的字母文字更加容易,即使听不懂普通话但拼音化后的文字也使他们学起汉语拼音文字要更加容易些,也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3、一些反对汉语拼音化的人将汉字形容为两维图形增智之说,对此只反问一句,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国家的人得诺贝尔奖的人比中国少吗?

4、有人认为“书画同源,如果没有表形汉字,就不会有唐诗宋词,不会有楹联字谜,也不会有中国画,不会有印章金石……而这些恰恰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实际上汉字拼音化除对竖版文字美观有影响外,对其他方面没什么影响,字母写起来也很漂亮,唐诗宋词用字母文字记录也没什么影响,而对中国画,印章金石等更没有多大的影响,你喜欢你照样可以去画你的中国画。

5、拼音化后的中国文字适合于世界人们,这点就不多说了。要想中国推向全球首先要将表形汉字拼音化才可以。

张云生 于 2018年02月25日


汉字拼音化科学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

没错,话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但重点是在“漢”字的传播教化难度上,是在国民文盲大环境下所提出的。其站的是实用性角度。鲁迅先生之前曾经提过漢字的三美,是在美观性的角度上。并不矛盾。漢字确实入门难(没有拼音),人们会说不会写不会看,大多是文盲与半文盲。当时为了推广基础教育,故有言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错了,差点毁掉了中国的文字。但同时也促成了白话文的诞生,鲁迅先生本人的狂人日记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漢字也逐渐变成了汉字。没有这个转变,你我可能还是文盲。

中国的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父亲的病(记不清了,好像是这一本)

这话没什么好说的,鲁迅先生的遭遇便是如此,他的父亲被中医里面的庸医给害死了。这是一个失去家人的病人亲属的常态。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这篇好像是讽刺封建主义的,没有细看,不做评论。


最后套用一句鲁迅先生自己的话: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简族


鲁迅说过很多过激的言论。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成就和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但是,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鲁迅也有看不明白的事,鲁迅也有少许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语,也就免不了有一些过激的言论。

鲁迅所处的时代,满清灭亡,民国建立。腐朽的封建王朝满清留下一个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中国,中国的精英分子,都在反思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寻求拯救中国的道路。因为中医没有治好鲁迅父亲的病,鲁迅和许多精英一样,鲁迅抱着“科技救中国”的理想,毅然赴日本去学医。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了他父亲生病的四年中,他奔走在当铺和药铺的路上。但是,中医没能拯救他的父亲,鲁迅对中医中的庸医,愤恨到咬牙切齿,他选择去日本学医,也是和他父亲的死有关。在《自序》中鲁迅说:“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会有治不了的病人,都会有一些庸医误人害人。中医中的庸医,没能治好鲁迅的父亲,鲁迅就因此说“中医是骗子”,的确很过激的呀。80年以后,真正的科学骗子“方舟子”,借用鲁迅的话,向中医举起了屠刀,说:“中医是伪科学”。

中国的文字历史,假如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算起的话,有7000年的历史。假如从陶寺遗址出土的彩陶朱书文字算起的话,有4300年的历史。即便从国际承认的殷墟甲骨文算起,也有3500年的历史。汉字是从久远的古代,一个阶段一个阶断演变发展完善的。

汉字作为方块象形字,相对于字母文字,有很多优势,也有不少的劣势。汉字的一个劣势,就是在古代数学中,缺乏应用到数学中的简易字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都必须有简易字母,才能准确表达公式、方程式、元素符号等。

因为汉字本身的缺陷,加上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因,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清末民初的精英们,大多出国留过学,他们对近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相当了解,他们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到汉字和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汉字的缺陷,可以引进少量字母来解决,难道阿拉伯字母是西方发明的吗?其实,汉字在基础科学中的缺陷,早已经就解决了。


鲁迅们在少年时期,尽管国学的成绩都很优秀,其实都是刚入门而已。然后他们就出国留学了,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当他们回国后,多半是向国人传授近代科学和西方文化,因此,这一大批人,多半是五十岁以后,才有精力潜心研究国学。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对国学的了解就是基础教育,大约知道个“皮毛”而已。

因此,很多留过洋的精英,都对国学汉字发表过过激的言论。钱玄同就主张废除汉字,推行文字拼音化。鲁迅也持有废除汉字的观点,他大声的呐喊,“汉字不死,中国必亡”。近百年来,汉字没有死,中国也没有亡,鲁迅们太极端了,幸亏没有废除汉字,否则中国的文化历史就断代了。

鲁迅们愤恨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历史,他们认为过长的中国历史,阻碍了中国进入民主的社会。由于鲁迅们对国学的浅薄,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极端推崇。他们戴着有色的眼镜来观看,偏激的诅咒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鲁迅在《狂人日记》《自序》等篇章里,写下:“一部二十四史,只有两个字,吃人。”


如果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可以说的过去。但是,鲁迅说:“五千年吃人历史”,就太极端了吧。难道,我们十四亿人的祖先,都是吃人族吗?五千年时间,善良的人肯定都被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非善良之辈,我们难道都是吃人族的后裔吗?

鲁迅经常提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鲁迅绝对没有读完,太长了太多了。冷清以为,鲁迅不到二十就去日本留学了,别说二十四史,恐怕连《史记》他都没有读完。他回国后工作也很忙,由于长期写文章骂人,鲁迅用过60多个笔名,三十年代后,因为骂人太多,经常东躲西藏,更没时间研究国学。

既然,鲁迅就没有读完《史记》,鲁迅又凭什么吹捧司马迁和《史记》呢?一个人不读三遍以上《史记》,就不可能发现《史记》里的问题,他就没有资格评价司马迁和《史记》。鲁迅没有通读《史记》,他就没有资格评价《史记》。鲁迅吹捧《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一句相当偏激的话。


鲁迅一生说过的偏激的话,很多很多,比如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是:“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冷清怀疑鲁迅真的没读过《三国志》,鲁迅的这句极端偏激话,后来就成为《厚黑学》,大肆抹黑刘备的理论依据。


冷清先生


鲁迅说过一些话看似偏激,实则都是有背景条件的,如果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这些话都是振聋发聩的名言。

鲁迅所处的时代,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刚刚灭亡,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非常落后要改革,中国的精英分子们,都在反思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拯救中国的出路何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大家一致抱定只有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才能救中国,封建思想文化制度必须彻底打倒,中国才有希望。鲁迅抱着“科技救中国”的理想,毅然赴日本去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要改变国人的精神。鲁迅是忧国忧民至为深切的革命思想家,他也有着极为深厚的国学基础。

他的一些貌似偏激的话,当时没有错,现在看来仍然没有错。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是新文化运动及当时引进西学的背景下的话。当时的汉字还是几千年来的繁体字,现在不是已经简化了吗。当时的汉字与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化学符号、物理公式、英语字母以及很多科技术语和符号并不相容,现在不是兼容了吗。否则,中国就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科学。这些变化就是一场革故鼎新、消灭陈腐、走向新生的变革,在这个变革中一些汉字死亡了,比如“回”字的n种写法,比如一些超过30画的繁体字等等等等。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汉字还要在除旧革新的道路上发展涅槃。

鲁迅还说过“中医都是骗人的东西”,这是以他给父亲看病的切身经历和他后来在日本学西医知识经验为基础而说的,如果当时有条件看西医,他父亲也不至于去世。现代治病基本上是西医。中医治病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医了,西医的现代化仪器、检测、分析,中西医的结合,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至于现在《狂人日记》中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的言论,更是振聋发聩。促使我们认清的封建思想制度的吃人本质,从而彻底破除封建思想文化制度,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


武功文刀


先来了解一下这句话的背景。

1934年8月,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物,可是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陈旧,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物,为汉字而牺牲我们,仍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需还没有丧芥蒂狂的人,都可以马上回覆的。”

同年12月,鲁迅师长教师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指出:“方块字真是愚民的政策利器,汉字也是中国老百姓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在里面,若不撤除它,成效只需本身衰亡。”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鲁迅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十分匮乏,大部分人都是半个字都不识。

当时鲁迅因为在日本留过学,因此对于日本的文化较为认可,他认为中国应该敞开大门,向外国学习。

学习什么呢?

进修拉丁文。

因为拉丁文简单。

但是即便如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能够接受教育的人也必定是少数。

为什么在当时作为文学泰斗的鲁迅会说出这样的话?这应该引起我们沉思。

再看看现在,我们更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中国。

至于其他的过激言论,这还有待考究。


君子生活文学心


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反鲁迅的声音,惯用的手法是什么呢,就是拿出鲁迅先生思想文字里的一小段,进行曲解,大加污蔑。鲁迅先生这个思想主张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我觉得要结合整个时代背景来看。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思想,鲁迅也是支持的,这一点,在他1927年香港青年会演讲《无声的中国》阐述的很明白。

“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感情,藉此传给大众,传给将来。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

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呢,虽然推翻清政府统治,但是由于满清文字狱流毒,近代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中国平民大部分还是文盲,但是由于古文晦涩难懂,一般平民生计都成问题,如何学习?所以平民是无法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发出声音的,所以称之无声的中国。大力推行白话文势在必行。

“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鲁迅先生讲了一下如何推行白话文,居然是用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说干脆别用中国字了,直接用老外罗马文,这时候反对白话的人立马急了眼,这是忘了祖宗啊,绝对不行,退而求次白话文吧。然后鲁迅还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开窗理论: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这也是汉字不死中国必亡的最初思想渊源,你不提出更激烈的口号,在中国压根没发推进新事物。鲁迅先生正是深知国民的劣根性。

然而,白话文推行开来,国人的民智并未开启,多年过去,文盲依旧是大多数。鲁迅先生是人不是神,他有着思想局限性,这么多年他立志用文化开启民智,但他毕竟也只是文人,他不清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健全稳定的统治和经济基础,文化再怎么先行也无法开启整个民族的民智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那时候各界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救国良方,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领域旗手,探索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效,他也很苦恼很迷茫。当时的汉字,确实只是上层阶级的特权,中国大多数平民都不识字,汉字对他们有等于无。而鲁迅先生觉得拉丁文比汉字易学习,如果推行拉丁文会不会让更多民众识字呢。所以在三十年代他才有了关于汉字的新言论: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他这个说法确实是那时候的实际情况,说实话,倘若我是当时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对于我来说,学习何种文字不是主要问题,有一种文字可以学习才是最关键的。

“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当他探索无果时,发出了这样无奈的呐喊,那是当时整个民族的悲哀。

鲁迅先生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表达过题主提出的看法,但他不是对汉字本身多么厌恶,只是因为历史局限性,提出的一种为了救亡图存的方法罢了。倘若鲁迅先生可以活过新中国,他肯定不会再提这种思想了。



一览众河小


鲁迅怀疑中医,嗯,这和他自述看病有关,而且到现在对于中医是否有用,还是受到大家的怀疑。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

一切的断章取义都是耍流氓,汉字不灭的缘由是扫盲

特意到网络查找了一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原文,以及当时背景。而后我就懂了。当时的背景是,国内文盲率极高。现在基本没有文盲,可能大家体会不深。举个类似的例子吧!我媳妇,家里灯泡坏掉了,让我换,她不行,家里水龙头坏了,要我换,她不行。她的理由是,我是男人,我有责任。但是,这种事情放到全国各个行业呢?我媳妇就是那类文盲,遇到事情她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她以不懂为由,推卸责任,会的人本来就少,忙不过来,不会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文盲的普遍心理,或者低素质人的普遍心理。你可以想象国家陷入文盲泥潭后的困顿。所以,扫盲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而汉字比照拉丁字母,难学的多,尤其有些繁体字,真的很烦,比如薑,最常用的佐料,要求毫无基础的文盲记忆,着实有难度。但如果用拼音呢?jiang,知道读音,拼写即可。而且对于文盲来说,读音他们是知道的,难处在于写,拼音可以极大化降低难度。所以,民国时期,文化圈在考虑汉字“拼音化”(实际上是拉丁化,去掉汉字,只留拼音)。

实际上建国后,汉字也差点灭亡,这次因为计算机

原因如出一辙,拉丁字母二十六个,很容易在计算机上显示,而汉字没有八百,无法表达通顺句子。计算机的好处,不用细说。如果用算盘和人家计算机比速度,那是很滑稽的事情。但当时,计算机再好,汉字用不了,全国学习英文也不切实际,甚至是有伤国体。

早期计算机也有很多笑话,比如比尔盖茨说过,电脑内存4M足矣



为什么提这个?和字库有关。当时字库的难点就是要用有限的存储空间显示汉字。微软靠ms.dos起家,它自豪的声称,支持16k内存以及160k软盘(1981年)。当时的比尔盖茨认为,未来的电脑,4M的内存已经足够。而把汉字字库压缩在160K以内,确实很有难度。好在有人成功了,不然我们大陆很可能已经“拼音化”了。

所以,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未来有错误的认知在所难免。不能把现有的事情和过去比较,来证明先人的愚蠢。鲁迅当初提出汉字不灭,并没有错。而他自身的局限性,根据切身经历怀疑中医,也没有什么不妥。听说现在马应龙和云南白药在美国卖的挺火,说明中药中医有过人之处,鲁迅的认知有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