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被媽媽一頓打,孩子一技能,媽媽幾分鐘被征服!

父母說:

每個孩子都有惹父母生氣的時候,這時免不了一頓打罵。可打在孩子身上,卻疼在了父母心裡,很多家長打完孩子都會有兩種心理,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打孩子。這種矛盾的心理,如果再表現在孩子上身的話,孩子將會越來越難管,挨的打自然也會變多。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直處於“氣了打,打了悔”的狀態,那麼這將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變壞的必是孩子,受累的更是自己。因為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對是錯,他只看到爸媽好像做錯了,這樣的打孩子是沒有好處的。那麼孩子到底該不該打?該如何“打”孩子? 一起來看看下面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聽話被媽媽一頓打,孩子一技能,媽媽幾分鐘被征服!

不聽話被媽媽一頓打,孩子一技能,媽媽幾分鐘被征服!

年齡小的孩子沒有分析事情的思維,面對爸媽的打罵,往往是害怕,而不是反省自己的過錯。孩子還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只知道你打他,他怕疼。也可能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意識不到做錯了什麼。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在面臨父母的打罵,會想辦法逃離和躲避,而不是改變捱打的原因。

不聽話被媽媽一頓打,孩子一技能,媽媽幾分鐘被征服!

我的小外甥女4歲,今天一大早起來就要吃雪糕,媽媽勸說半天“不能吃,還沒吃早飯怎麼可以吃雪糕!”隨手去搶孩子手中的吃的,這時孩子變得更倔了,犯起了脾氣,媽媽也忍無可忍,把孩子打了一頓拿走了雪糕。隨後就是孩子的一頓大哭大鬧,然後媽媽心疼孩子,最後還是給了孩子一個小的雪糕讓吃著。

這種情況是我們大大小小家庭,常會遇到的情況。你覺得這樣的打罵,會對孩子起到什麼效果?

孩子可能形成一種意識,“我想要,你不給,你打我,我哭,我就會得到”,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拿孩子沒辦法。

不聽話被媽媽一頓打,孩子一技能,媽媽幾分鐘被征服!

父母不妨這樣:

孩子要一樣東西時,先順從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平靜下來,然後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我們可以吃,但是現在吃的話,肚子會難受的,再者要是讓爸爸看到,打你怎麼辦?你覺得呢?”把這個問題幫孩子分析一下,讓寶寶感覺到你是和她一路的,然後把解決方法拋給孩子想,這時寶寶是很冷靜的,孩子馬上會想出解決辦法來。當然,孩子的方法永遠是拗不過大人的,這時在孩子的方法上你去引導,孩子會很樂意採納。最後就可以完美地解決問題,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父母要注意六點:

不聽話被媽媽一頓打,孩子一技能,媽媽幾分鐘被征服!

父母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2歲前的寶寶和6歲後的孩子不要打。孩子2歲之前,沒有什麼規則意識,打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影響到孩子健康心理的成長。而6歲後的孩子,與2歲前恰恰相反,自我意識完善、自尊心變強,打罵帶來的將是叛逆和疏離,父母解決方法更應該是溝通,而不是打罵。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能給各位寶媽帶來啟發,助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