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到底需不需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写诗词,到底需不需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诗,最初的形式是诗歌,如今普遍认为,先秦时的诗歌萌芽于基层人民劳动时的号子,这种铿锵有力的节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所以说,诗歌原是起源于大众文化。

在后来的发展之中,“诗”和“歌”逐渐分离。“诗”逐渐变成一种单独的韵文游戏,而“歌”也因为乐器的发展,由民谣发展成各种艺术形式。

虽然二者有各自的分流,但是“诗”和“歌”也有交集之处,比如汉“乐府诗”原先就是采集民风民谣制作而成的,到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开始将“诗”的形式和音乐的原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早期的“格律诗词”都是“宫体诗”题材,多于吟咏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随着题材的下移,诗词才真正成为当时时代的高峰。

写诗词,到底需不需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至于说作品通不通俗,其实是写诗的环境以及作者个人风格的问题。

唐朝有一个观点,“诗近雅,词近俗”,当时的文化背景都是崇尚高贵典雅,除了一些刻意用典故,故意写的晦涩(比如李商隐),大部分都是看得懂的,这些作品基本是广泛流传在文人雅士之间的。相反的,有些则故意写得浅俗,连妇孺都看得懂,如白居易,声名远扬,在日本诗坛地位非常高,《千载佳句》收录了一千多首诗,有一半就是白居易的作品。因此不论是雅或俗,都能够写出佳作。

而“词”到了宋代,随着词牌的创新以及其“近俗”的特点,则无论是达官显贵,或者平民百姓,都青睐有加。比较代表性的有柳永,当时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也反映了诗词从上层过渡到民间的事实。

写诗词,到底需不需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如何看待如今的诗词作品

如今的语言环境和古代不同,许多人看唐诗宋词,在当时称为“浅俗”的作品,现在也未必都看得懂。古代诗词讲究“言尽而味不散”,甚至有一些只有通过仔细反复推敲,才能读懂作者真正的表达情感。所以我个人觉得,如今在要求诗词写的易懂的同时,相对的,读者的修养素质也要提高,这样才有通过诗词沟通的可能。如若写成打油诗,大家才看得懂并接受的话,我觉得这是文化的一种倒退。有异议可以交流,只要有理论依据,就不是空穴来风。作为读者来说,与其一味要求诗词写的浅俗,不如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当然,也不排除如今有一些诗词,连语句都不通顺,更别说意境突兀,当这样的诗词出现的时候,该看不懂的还是应该看不懂,而不是不明所以地一味称赞,如此不仅误了作者进步,对当下的文化环境也是一种灾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