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日本人拍的照片 长安千年牛头寺钟声悠悠

1906年日本人拍的照片 长安千年牛头寺钟声悠悠

1907年的牛头寺

右下图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先生在1907年拍摄的照片。1906年,足立先生应聘来陕西高等学堂(今西北大学)做老师,他从潼关入陕。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跑遍了关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大量的照片。我喜欢看这些照片,尤其钟爱这张照片。

这是牛头寺的院子,地方并不大,也很简陋。四季柏由于年代久远,负有盛名。从先生的记载来看,清末春天来这里游玩的人就已经很多了。寺院建于唐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小时候,常听人说的不是四季柏,而是痒痒树。痒痒树学名叫紫薇,开紫红色的花。这种树的树干愈老愈光滑,用手抚摸,全株会微微颤动。小时候只要去牛头寺玩,总有大人问,挠痒痒树了没?

大家注意看第一张照片的右下方,很安逸地躺了一只狗。结合足立先生拍过的大兴善寺的照片,我猜想这是一个初夏的午后,僧人们都休息了,这只狗也已吃饱喝足,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

那一刻,我的思绪随着这只狗的出现开始飘散。从牛头寺往东2里地,就是我的老家。那个时候,我的祖辈们正在干什么呢?那一年,我的太爷爷刚刚13岁,和我儿子现在差不多的年龄。那时他在家里干什么呢?他爱学习吗?他犯了错误,他的母亲会怎样收拾他?老太爷估计还不到40岁,应该正是身强力壮的年纪。人们说他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再过四年,清朝就灭亡了。那个时候,鸦片烟已经种得房前屋后全是。每到清明时节,都会开着美丽的罂粟花。老太爷或许正躺在床上享受着鸦片烟带来的快乐吧。几年之后,这个害人的东西才会被彻底铲除。

我看着照片出神,想象着和足立先生一起,在观赏这座寺院。我的老太爷和我的太爷兴许也会来到这座庙里,挠一挠痒痒树,再逗逗这只安闲的狗。13岁的太爷会把手中的干粮拿给这只狗一起分享。现在,我竟然穿越时空,和我的太爷一样看见了这只安逸的狗,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

1906年日本人拍的照片 长安千年牛头寺钟声悠悠

一百年后的四季柏

把时光再往前调九百多年,那是宋朝的元祐初年,离唐朝灭亡已过了近二百年。有一位叫张礼的先生在长安城南游玩,游玩之后,他写了篇《游城南记》。张礼来到牛头寺,并在寺庙的招待所里住了一晚。他记录当时的情景:“下勋荫坡,入牛头寺,登长老文公禅堂,夜宿寺之南轩。”

1906年日本人拍的照片 长安千年牛头寺钟声悠悠

牛头寺大殿

张礼先生解释说,“勋荫坡,今牛头寺之坡也。寺即牛头山第一祖遍照禅师之居也,唐贞元十一年建,内有徐士龙所撰碑。太平兴国中,改寺曰福昌”。他去的时候,是一位叫道文的长老主事,也正是这位长老接待的他。

那个时候,空气能见度好,还没有雾霾,他在牛头寺的南轩眺望终南的雾岩、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那时,这里的山水植被蓊郁,原下就是清清的皂河,再往南的不远处是潏河。潏河流到申家桥的时候,由于水面宽阔,河里还有船只往来。加之水量充沛,樊川河道附近全种植水稻,一派江南的风光。在牛头寺西北方向一个叫塔坡的地方,唐时期盛产一种米叫“塔坡米”,远近闻名,专供皇室和达官贵人。这个时候,站在牛头寺南轩眺望,河水像玉带一样环绕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方,各色的水鸟在空中飞翔,那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张礼先生描述:“朱坡在御史庄东,华岩(严)寺西,牧之《朱坡》三绝句,极言其景。”牧之是晚唐诗人杜牧,他曾在少陵原头的朱坡村修建有自己的别墅,从朱坡往南往西一直过了潏河两岸,当年都是他家的地,种着瓜。给他家看瓜的人后来形成了个村落,叫瓜洲村。其实这个瓜洲村也有来历,说是杜牧的爷爷杜佑做了十五年淮南节度使,一直忘不了江苏扬州的瓜洲古镇,回到故乡后,给这个新形成的村子取名瓜洲村。近代,这个村子里还出了位文学大家叫郑伯奇,和鲁迅先生共事,同是文学社团创造社成员。

说了半天,看官要问,你们村叫啥名字呢?我们村就和牛头寺的东南边紧挨着,叫双竹村。史书记载,早在北周时期,我们村的原坡上就有官员居住。到了唐代,达官贵人们在这里修造了园林,以韦氏的会景堂最为有名。会景堂里长有一种稀有的对金竹。张礼先生介绍说,种竹子的人是韦家的后人,叫韦宗礼。大概是唐朝宰相韦姓的后裔,但是具体是哪一支脉韦宗礼也不敢肯定。张礼说韦宗礼这个人“博学好古,葺治园亭,奇花异卉,中莫不有,日与宾客宴游。朝奉郎白序题其堂曰会景。中伯圃中有对金竹,其状与对青相似。长安有此竹者,惟处士苏季明、张思道与中伯三家而已”。讲得特别清楚的是,其他人家的都是对青竹,只有韦、苏、张这三家是对金竹。

在宋代,这个地方还不叫双竹村,叫什么?叫御史庄。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一个御史叫范巽之,在这里向一个胡姓的人买下一片地,修建了一座庄园。三水人(今陕西旬邑)范巽之是宋代大儒张载的弟子。他在这片庄园里建造了溪柳、岩轩、江阁、圃堂、林馆五处景观建筑,称为“五居”。此处还有九曲池和玉钩亭等景观,唐代诗人许浑的“九曲池西望月来”说的就是这里。张礼先生特别注明,这里还种有一种名贵树木七叶树,唐代诗人罗隐来这里游玩,写下了“夏窗七叶连阴暗”的诗句。

张礼先生说,牛头寺西边的龙堂坡比较平,没有多少沟壑,种了很多杏树,谓之杏花坪。所以我们村在当时也被人称为杏花坪。

后来,由于园子里种着对金竹而声名远播,双竹村这个名字渐渐固定下来。由于村落位于勋荫坡下,《咸宁县志》中还把这个村子称为坡底村。

大家都记得大诗人杜牧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诗“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一直疑心杜牧先生写牧童遥指的地方可能压根就不是山西汾阳,而是他自己的家乡。你或许会说,行了吧,人家有酒呢,你有什么?这个问题稍等片刻我们再来讨论。

我陪张礼先生神游九百多年前樊川故地的时候,我的祖先还没到这里呢。我自己推算了一下。我们家到这个神仙一样的地方居住应该是1790年前后,到我刚刚八代。但是,大家注意,牛头寺的北边,靠近少陵原崖壁的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杜公祠。这里是纪念伟大诗人杜甫的地方。杜甫“杜曲幸有桑麻田”,我一直以为这个地方在杜曲的某个地方,后来查遍史料,才发现,杜老先生曾居住的地方就在他的祠堂附近。他就是御史庄的人,说得确切点,就是我们村的人。我们种的地,就有他家当年的。想想多奇妙啊!后来,我到成都杜甫草堂参观,看到那样的场景布置,感觉特别亲切,要不怎么说是乡党呢。

该回来说水了,少陵原上水量充沛。在唐时就有很多水池,叫“湫”。张礼先生从北边往南,就遇到了很多水湫。水位高,原上的土层厚,蓄水量充足过滤好。政府还曾修了个清明渠。“隋开皇初,引沉水西北流,屈而东流入城,当大安坊南街,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今其渠自朱坡东南分沉水,穿杜牧之九曲池,循坡而西,经牛头寺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少陵原土层含水量大、水位高,形成了很多泉眼。我们小时候把这叫冒眼。上小学的时候,谁上学拿水杯呀,学校边上就有一个泉眼,我们常常张着嘴接水喝。可是,等到现在喝不上了,才觉得那个水质真是好啊。

在牛头寺的下方,还有一个潭叫九龙潭。唐时这里风景优美,连武则天都来赏过景呢。她曾在这里诗兴大发,写下了“岩顶翔双凤,潭心游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的诗句。(《游九龙潭》)

九龙潭泉水甘洌,千百年来取之不竭。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到西安时,当地政府每天派人取这里的泉水供其饮用。想想两个老谋深算的女人喝的就是我们村的水,吓人呐。 你说用这水酿酒,比杏花村的酒如何?我们长安老窖用的就是少陵原的水。人说长安酒辣,不知道杏花村是啥味。可惜了,咱不懂酒,尽想着水好了。可是我们村曾叫杏花坪,杜牧骑着马,一不留神就到了,细雨朦胧,问问牧童,得,诗也写好了。有专家查阅古《山西通志》、清乾隆《汾阳县志》及一些文献史料发现,从未有过杜牧去过山西汾阳的任何记载;而且汾阳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常年春旱,不可能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可是要知道在我们老家,清明节下雨却和钟表一样准时,现在的西安每年清明还都这样。杜牧的另一首诗《朱坡四韵》中,就有“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的诗句。想诗人骑马去西头杏花林转转,哪是什么山西、安徽呀?大家都在争,谁问问杜牧他老家人答应不答应,请考古专家、文学大家明鉴。

到了元末明初,牛头寺渐衰。明嘉靖五年(1526),为纪念杜甫,在寺内建杜工部祠。我看过一篇论文,旅居北京的长安西寨人写的,说原祠在现址南约1里处,遭火焚后,迁到了这里。

回到1907年,嗯……还是回到1956年吧。1907年除了那只狗和四季柏外,能解读的实在不多。1956年,我太爷62岁,由高血压造成的心脏病,不幸离世。我太爷有个外号叫张大汉,身高超过1米8,一直想通过拼命干活光宗耀祖,可惜只活了62岁。那一年,我父亲9岁。爷爷说,那是人民公社入社前期。那个时候,牛头寺还有20亩地,由僧人们管着。入社之后,僧人们被赶跑了,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村民把和尚们的用品都革走了。爷爷说,庙里还发现了一口缸,里边是清亮亮的油。

再后来,我们也都相继离开了生养我们的故乡。今年过年回去给爷爷上坟,带着儿子。在爷爷坟前,儿子说他想烧周围原坡上的枯草,我同意了。我们小时候常这么干,儿子玩得很开心。我告诉他,这一辈子,去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张狂,唯有在这一小片土地上,你可以放肆。因为在列祖列宗面前,你永远是他们的孩子。

1906年日本人拍的照片 长安千年牛头寺钟声悠悠

千年牛头寺

回西安的路上,从牛头寺门前过,一时兴起,带儿子去看那棵痒痒树,到了庙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闭。只好转身往回走,樊川暮色苍茫,四周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村子里飘来的阵阵年夜饭的香味。千年的寺院,在静静等待着又一个新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