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1927年至1929年,华清宫全景

华清宫背依骊山,面向渭水,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到了清代,这里仍保留了唐时的规模宏大的风彩。诗人钱维乔写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

相传周幽王就曾在此修建宫殿,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烽火楼遗址。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骊山烽火楼 1927-1929

到了秦始皇时,以石筑石砌室,取名“骊山汤”。

到汉武帝时,这里扩建成了离宫。

到了唐朝,大画家阎立本的哥哥阎立德负责在这里营建宫殿,楼阁,取名“汤泉宫”。671年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747年),这里再次进行了扩建,以汤井为池,环山修建宫殿,宫周围是罗城。也就在 一年,温泉宫改称“华清宫”,池称“华清池”。大家熟知的“长生殿”就位于这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曾在这里定情盟誓。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1955年的长生殿遗址

华清宫早在安史之乱中就遭遇了焚毁。到了清代康熙1703年间,这里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架木砌石,遂竣厥工。“雕甍画栋,角窗,轮焉灿然毕列于泉之上矣。”十一月,康熙驻华清池,沐浴温泉,之后御笔题写“大地阳春”,送给了这里。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1906年的骊山温泉

民国时期华清池及骊山所存古建,大约就是清初重建后所保留下的格局,到解放前已是汤池寥落,宫殿萧疏,一片破败景象。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1953年

解放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辟汤池,修殿宇,建宾馆,开花园,使古老的华清宫焕发了青春。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1954年华清池大门

骊山晚照   1927年至1929的华清宫

如今的华清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