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時間。

這是無數學子人生中必須要逾越的一道關,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這背後是無數家庭十幾年的準備與殷切期待。

雖然參加高考的人數逐年下降,但“金榜題名時”,仍然是許多年輕人眼下的最大夢想。

我們經歷過挑燈夜戰、撕書減壓,也習慣了浩浩蕩蕩的送考大軍,父母在考場外地焦急眼神……一切的一切,都是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階段。

但在大部分沒接觸過高考的外國人眼裡,中國的高考可以用“史詩級難度”來形容。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英國《衛報》曾報道過中國高考,文章中稱:

在西方,這種教育往往被視為單一化和死記硬背,在中國,雖然高考很艱難,但是公平。

在歐美,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學校生產出的人不具批判性思維;而在中國,許多人似乎認為,西方教室裡到處都是站在課桌上的桀驁不馴的學生,並像電影《死亡詩社》那樣撕毀古板的教科書。然而,中國模式過去雖曾受到批評,但現在該教育系統的嚴格和高標準要求日益受到海外的推崇。

在高考由4個3個小時的科目構成:中文,英語,數學和科學(生物,化學,物理)或人文(地理,歷史,政治)。題目大多是選擇或填空,而且非常難——數學卷與英國大學數學水平相當。不過對於許多學生來說,最令人畏懼的是語文考試中的作文。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對於許多學生來說,父母、老師和他們自己身上所承受的壓力是壓倒性的。雖然一年後可以再次參加考試,但如果持續失敗,卻沒有大學的替代路徑和其他安全的後路。自殺也成了是每次考試季後的現象。

在中國,高考被稱為獨木橋——每個人都必須走的困難之路。人口多的省份有更嚴格的入學標準,而那些人口較少的省份則設置了較低的標準(這導致了“高考移民” 現象)。北京和上海的學生獲得特權——他們是最優秀大學地方分配的受益者。雖然自高考第一天起,就有人在討論高考改革,但卻從來沒有過真正的行動。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BBC在2015年曾專題報道了中國高考,提到了在壓力下的作弊及反作弊,一些學校禁止學生帶智能手錶,甚至使用無人機來抓作弊。警方在湖北和江西搗毀了高考作弊集團。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教育網站thoughtco.com對高考的介紹是這樣的:

準備和參加高考是一項艱苦的考驗。學生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巨大壓力,要做得非常出色。特別是高三,大家要集中精力準備考試。而父母離開工作崗位轉而專職照顧孩子學習的事情也不新鮮。

考試期間考場周圍區域被要求保持安靜,附近的建築作業甚至是交通都要為此讓步。警察、出租車司機和普通車主會全力保證考生交通。

高考制度也被批評存在地域偏見,學校通常為來自各省的學生設定配額,來自本省的學生比來自外省的學生有更多名額。由於最好的學校,包括高中和大學,大部分都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這上意味著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學生有更好的優勢,並且相比其他省份學生所需要的分數,他們能夠以更低的成績進入中國的頂尖大學。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英國《每日郵報》關注了2018年毛坦廠中學送考的壯觀場面,《每日郵報》稱:

每個家長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對於數百萬中國學生來說,這一切都歸結為這個特殊的考試。將近1000萬名中國學生將參加年度全國高考,一場艱苦的考驗。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在國內,高考被普遍認為是年輕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考驗之一,並通常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毛坦廠中學因其工業模式的“補習班”而聞名,許多家庭從全國各地搬到了這個城鎮,以便讓他們的孩子在大學獲得一席之地,這裡是渴望成功的中國父母的希望。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而在國外著名問答網站Quora上,有關高考的問題總是與“困難”聯繫在一起,還有人會拿高考和其他國家的各種考試作對比。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有美國網友看到中國“高考工廠”的現狀後,發出這樣的評論:

  • “中國的這些孩子們整個青少年時代每一天就是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學習,準備考試,結果只是熟練掌握了數學、科學和語法,卻對社會不瞭解,不懂得和別人打交道,然後在一個公司的格子間裡工作,終老一生……上帝保佑中國的孩子們。”
  • “這在美國就涉及虐待兒童罪了,一個前衡水中學學生對記者說過他只有三、四分鐘吃晚飯……這要是我的孩子,他們剝奪我孩子休息的權力,誰給的他們權力這麼做?”
  • “看看那些高科技作弊手段,這麼重要的考試也造假,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更需要教會孩子做人。”
  • “以前羨慕中國孩子的數學能力,現在不羨慕了。這種通過變態重複換來的能力沒什麼用處,難怪他們只會模仿沒有創新,我更希望我的孩子接地氣一些,知道怎麼獲取知識,也知道怎麼養活自己。”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史詩級難度,死記硬背,地域不公

難,對人生影響重大,壓力大,機械重複,地域不公……這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最多出現的關鍵詞,或許很多人已經習慣,有些希望改變。但這麼多年,我國在許多領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高考模式依舊,而絕大部分人只能適應。究竟是現在的考試選拔模式幫助我們實現了現在的成就,還是阻礙了個體和全局的發展,尚難有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