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产学研”与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

文化企业“产学研”与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知识型产业,也是一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化的特殊产业,需要多个领域的参与互动。因此,只有“产学研”的积极互动,才有利于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一、“产学研”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形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合力

(一)高校研发对文化企业的促进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人才荟萃,是人才集聚的重要高地。师生教学相长,思维互荡,激活创造力,具有激活创意与开发智力的双重磁场效应与共生效应,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高校除了担负政府各级纵向课题以外,还经常承担一些企业委托的课题。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一般企业都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持,而文化企业更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持。高校一方面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也可以直接为文化企业研发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或者研发专利,也可以获得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文化企业这一特殊的实践和科研基地,高校的研发可以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关注文化企业生产的同时,也使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获得了新的平台。

高校支持文化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第一,直接完成文化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第二,高校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专利转让给文化企业;第三,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组建研发基地或研发中心,组建创新团队联合攻关,共同研究企业需要的课题或研发新产品。

(二)科研机构对文化企业的促进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般而言,文化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可以借助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为企业引入文化创意或研发成果。

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的研究机构方面,2006年文化部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6所高校设置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其他高校设置了研究基地。文化部在命名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通知中指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相关课题研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搞好政策咨询与信息服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团体和文化产业实体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视野;承担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交给的文化产业课题研究任务。实际上,在文化部的通知中,已经包含了“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团体和文化产业实体的联系与合作”的内容,文化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作用。此外,许多高校还建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也都集聚了研究文化产业的很多专业力量。

科研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方式与高校支持文化企业的方式大致相同。此外,文化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三家也可以联合研发,这样更有利于形成研发创新的合力。

(三)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目标、创新平台和资金支持

文化企业对文化创意的需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的重要动力,客观上也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平台和资金支持。

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目标。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化创意与文化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应该密切关注文化企业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对文化创意的渴望、对文化产品的研发等市场信息。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企业对创新的需要,决定科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文化创意或研发产品,客观上避免了闭门造车。

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受机制体制的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大多比较匮乏,因此,文化企业通过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有利于形成“产学研”的机制,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有利于文化产品的研发。

二、“产学研”文化创意集聚效应的内在机制

从文化创意对“产学研”的直接影响来看,文化创意是创意人才创新思维的创造性成果,能够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但文化创意本身不是孤立的,不是创意者躲进象牙之塔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产学研”为其提供创新点需求和特殊的创新情境。

(一)“产学研”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

探讨文化产业“产学研”机制,必须认识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充分认识“产学研”是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的。在文化产业人队伍中,不仅要有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和制作者(生产者),更需要有文化创意者,文化创意人才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们对全国18所高校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在“您认为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单项选择中,认为“很重要”的占 81.82%,认为“比较重要”的占 18.18%,还有59.72%的教师认为“我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应该在1万人以上,而网上问卷中有70.97 % 的人认为“我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应该在1万人以上;在对部分人才学家的问卷中,有62.5%的人才学家认为“我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应该在1万人以上;在对非文化产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53.1% 的人认为文化产业目前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文化创意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产业非常需要数量较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和思考,我国文化产业实际上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决不仅仅是1万人,而是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

(二)“产学研”的核心是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

“产学研”的核心是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从形成文化创意的内在规律来看,为了产生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学研”三方可以考虑如下几点:

第一,围绕文化产业的需要,“产学研”三方合作创建文化产业创新团队,加强文化产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尤其要发挥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主体作用。

第三,要发挥企业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实践孵化作用。文化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条件,酌情建立文化创意研发机构或文化创意培训基地,鼓励创意人员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大胆批判,大胆设疑,大胆突破,大胆创新。同时,文化企业以企业的研发机构为依托,可以更好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第四,积极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奇思遐想。文化创意人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不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因此,“产学研”三方都要为文化创意人才创设良好而又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为文化创意人才在思想上松绑,为文化创意人才创造力的喷发提供实现的土壤和舞台,而不能按照企业管理的常规来判断文化创意人才的价值和贡献。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一般企业的现代生产大多需要“产学研”的结合,而文化产业作为特殊的产业,更需要“产学研”的结合,其特殊性就在于充分要认识文化创意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要选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与生长点,一方面要确保特定文化企业文化商品的文化属性和审美特性,一方面要注重“产学研”机制的积极互动,在形成“产学研”发展合力的同时,实现“产学研”对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

————————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