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媽祖文化形成和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

試論媽祖文化形成和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

媽祖文化肇始於宋朝的福建,以媽祖信仰為核心,是廣泛流傳世界各地的一種集神話、傳說、故事、祭典、民俗、藝術、信仰與審美為一體綜合性的文化形態。認真研究媽祖文化形成和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對於繼承媽祖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一、對媽祖文化求真向善的價值籲求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求真、向善與審美已經成為社會發展進步永恆的三大主題。這三大主題作為具有普泛意義的人類精神,不斷激勵著人類的各種實踐活動。而求真向善這兩大主題則是激勵人們不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從求真向善的角度來看,媽祖文化能夠形成並在世界廣闊的範圍傳播,恰恰說明了人們試圖通過自覺不自覺地建構媽祖文化,體現了人們求真向善的價值籲求。

(一)對媽祖文化的求真籲求

媽祖文化作為真實與虛構、歷史與想象融為一體的文化形態,之所以能夠歷時性的形成,並在共時性的廣闊範圍傳播,原因之一就是媽祖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其原型有籍可考,這在客觀上反映了人們對媽祖文化的求真籲求。

媽祖本是我國宋代一位普通的海濱姑娘,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縣湄洲灣人,在她死後的1000多年中,她一方面成為一個歷史傳奇人物,另一方面,又逐漸被民間奉為救苦救難、樂善好施、乃至千秋不朽、萬古流芳的萬能“女神”。 從人類求真的本質來看,人們對媽祖的認同,首先是媽祖本身滿足了人們求真的需要,即媽祖的原型林默是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林默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在長期的文化變遷過程中,她被“傳奇化“了,也被“文化化”和“神化”了,但無論如何,林默演化為媽祖的文化生成過程客觀上蘊含了人們求真的精神,這一點恰恰反映了媽祖文化所蘊含的求真性。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活動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求真的活動,科學認知本身就體現了人的一種終極價值追求。因此,求真是人類的一種深層的精神需要,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但是,人類求真的需要和願望,一方面可以通過科學活動而得到實現和滿足;另一方面卻又可以通過非科學活動而獲得求真或認知的滿足。從這一角度來看,媽祖的歷史生成,恰恰反映了人們對媽祖及其原型林默的雙重叩問與探尋。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媽祖文化的傳播體現了人們對事物本質追根探源的籲求;從認識論論哲學的角度來看,媽祖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客觀上說明了媽祖文化本身具有滿足人們求真的認識價值。這種認識價值,一方面取決於媽祖文化自身具有某種程度的歷史屬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真實的內涵;另一方面,人們對媽祖文化具有求真的認知需要,因此,當人們以探索的眼光去了解媽祖文化歷史生成的時候,媽祖文化客觀上在滿足人們求真需要的前提下實現了認識價值。當然,對於媽祖文化的求真需要,既是對於歷史事實的林默的探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媽祖文化所蘊含的藝術真實的認同,如同人們欣賞藝術作品中的藝術真實性一樣,因為在林默向媽祖文化的歷史生成過程中,林默被神化了, 或被藝術化或典型化了,因此人們對媽祖文化的求真並非是一般認識論意義上的求真,而是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對藝術真實的認同。

(二)對媽祖文化的向善籲求

從價值論哲學的角度來看,媽祖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傳播中不斷得到增值,一方面在於人們期待從媽祖文化中得到善的滿足;另一方面媽祖文化在歷史流傳中不斷得到了新的闡釋和展衍,而這在客觀上又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善的欲求。

對媽祖文化的向善籲求,可以切入兩個維度:其一,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媽祖文化的產生既與落後的航海生產力有關,與航海存在較大風險有關,同時又與人類航海的擴大密不可分。宋代以來,雖然我國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發展,但航海技術由於比較落後,隨著海上貿易、漁業的發展,航海仍然受到風浪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客觀上存在很大的風險。這種社會因素客觀上促使人們在精神上需要有一種超現實的神秘力量,來給海上航行的人們帶來安全和福音,這如同基督教徒在遇到危難時需要萬能的上帝來化險為夷的道理一樣。其二,對媽祖文化的向善籲求,客觀上還與人們不斷追求美好的理想有關。眾所周知,在林默向媽祖文化的生成與演變過程中,媽祖具有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不顧自身安危,捨身拯救海難;祈雨解旱,排澇救民;斬妖除怪,為民除害,為民造福;孝敬父母、和睦鄰里等。人們賦予媽祖這些文化屬性,恰恰反映了人們對於善的籲求,希望媽祖能夠為人們帶來各種福音。因此,媽祖文化不是自在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人們賦予了媽祖各種各樣的善的價值,把人們自己美好的希望自覺不自覺地寄託於媽祖,希望通過媽祖這種超現實的善的力量來克服各種自然力對人們的束縛和控制。換言之,人們對於媽祖文化善的籲求,實質上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人們對媽祖善的籲求,反映了人們對善的價值的認同和盼望,這實際上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在媽祖這個特殊的形象上的投射或外化。

目前,媽祖文化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世界各地共有媽祖分靈宮廟5000多座,信眾2億多人,世界凡有華人之處,幾乎皆有媽祖香火。如此多的信眾對媽祖的信仰和崇拜既是求真的表現,又是向善的籲求,而媽祖文化的歷史形成客觀上恰恰體現了求真與向善的統一。

二、對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認同與弘揚

媽祖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在較大的範圍內得到廣泛傳播,併產生了世界影響,這不但說明了媽祖文化的獨特性,更蘊含了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媽祖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媽祖形象作為媽祖文化的主要載體,其人文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化身;第二,救苦救難、樂善好施,以拯救生命為最高宗旨的普世價值。媽祖這種文化內涵既然是信眾在林默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賦予的人文價值,理所當然也是信眾對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認同。這種文化內涵既是獨特的,又具有較大程度的普世價值。作為獨特性而言,媽祖文化肇始於我國福建莆田,作為獨特的女性形象,其原型具有獨特的經歷和命運,也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作為普世性而言,媽祖文化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客觀上反映了人類普遍的價值籲求,即彰顯了人類對於真善美的熱愛和嚮往,對安全、和平、健康與幸福的渴望。正因為人們在現實中無法實現這些美好的理想和願望,信眾們只能寄託於一種超自然力的媽祖。其實,媽祖形象所蘊含的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品格,以及救苦救難、樂善好施,以拯救生命為最高宗旨的普世價值如其說是媽祖的,倒不如說是信眾們所賦予和所寄託在媽祖形象上的意蘊,體現了信眾們對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認同與弘揚。因此,有學者認為,“媽祖身上體現的同舟共濟、見義勇為、忘我無私、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等精神,也時時激勵著媽祖信眾,指引信眾按照這些美德行事,用這些美德抵禦自私、懦弱、怠惰、因循、苟且、貪贓、枉法等惡劣品質。”

對於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認同與弘揚,這裡有一個很奇怪的心理現象:媽祖文化本身是人們在林默的基礎上展衍和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媽祖形象所蘊含的人文價值許多是信眾們所賦予和所寄託的,但反過來又能夠激勵、安慰和鼓勵這些信眾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這正如基督教徒創造了上帝,賦予了上帝真善美的內涵,又讓上帝反過來引領信徒,給信徒們以安慰和激勵一樣。換言之,人們創造了媽祖文化,又反過來讓媽祖文化成為引領信眾們的榜樣和力量。這表明,媽祖文化的人文價值不是歷史上客觀生成的,而是信眾們自覺不自覺地創造的,從這一維度來看,媽祖文化是信眾們創造出來的一個獨特的文化產品,也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形象,一方面信眾們賦予媽祖形象許多的人文價值,臣服或跪拜在媽祖形象面前,祈求媽祖為信眾們禳災祈福,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以媽祖所蘊含的人文價值進行自我激勵。

從媽祖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變遷來看,媽祖文化已經超越了媽祖原型所具有的歷史真實的內涵,而走向了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相混融的態勢,並由此進一步融合到世界的文化體系中,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元素。媽祖文化作為地域文化,它以我國東南沿海為軸心,向四周不斷輻射,對外逐漸波及到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對內逐漸波及到我國東部沿海乃至山東半島、天津等廣大地區。媽祖文化的這種傳播與世界化,反映了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普世性,彰顯了媽祖文化巨大的吸引力。這既是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魅力所在,也是信眾們對自身所追求的人文價值的認同與弘揚。在媽祖文化的生成與變遷過程中,媽祖文化既是信眾們自覺不自覺的創造,又是信眾們追求人文價值的文化顯現,彰顯了媽祖文化與信眾對人文價值追求的和諧統一,也體現了信眾們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正如學者李迺濤所說:“經過千年的分靈傳播,媽祖信仰影響範圍愈益擴大,並隨著飄洋過海的華僑、海員和外交使節等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佈全球。經過千年的歷史積澱,媽祖信仰逐漸演化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僑務、貿易、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對媽祖文化審美價值的創造與闡釋

媽祖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海洋文化,也是一種具有普世性的民俗文化,更是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審美文化。也就是說,媽祖文化的海洋特徵和民俗特徵都具有了審美內涵和審美形式,這是媽祖文化能夠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

(一)媽祖形象的審美性

媽祖形象的審美性是指世界各地的媽祖宮廟、會館、祠堂等地的媽祖形象所蘊含的審美特性。世界各地的媽祖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表現出慈祥、和藹、善良和智慧的特徵。這些媽祖形象既是感性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同時這些形象又是審美的,無論是整體造型設計,還是色彩搭配,這些形象都是美的形象,具有濃郁的審美意義。

(二)媽祖文學的審美性

在媽祖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信眾們自覺不自覺的以林默為原型,創造出了與媽祖文化息息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這些神話、故事、傳說、歌謠都屬於文學的範疇,雖然這些文學要素大多屬於口頭相傳,但作為口頭文學,仍然具有文學特有的形象性、故事性、生動性、趣味性和感染性。媽祖文學的這些審美性特點,也是媽祖文化能夠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

(三)媽祖建築的審美性

人們為了紀念媽祖,在世界各地建有很多與媽祖信仰相關的宮廟、會館、祠堂、祭祀場所。這些媽祖建築既有鮮明的主題,又體現了別具特色的建築藝術風格,蘊含了多姿多彩的建築藝術之美。信眾們來到這些媽祖建築的面前或走進這些建築裡面,會有一種非常崇敬和神聖的情感油然而生,與教徒走進教堂的感覺頗為相似,客觀上體現了媽祖建築的審美性與神聖性相結合的韻味。

(四)媽祖民俗的審美性

圍繞著對媽祖的祭儀與祭祀活動,以福建為源頭,以臺灣為重要區域,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逐漸形成了具有歷史特色的媽祖民俗。這些民俗是歷史形成的,但又是信眾們自覺不自覺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具有自在性與自為性的雙重特點,也是自覺性與非自覺性的統一。如臺灣媽祖遊繞境時,隨行的有神橋班、轎前吹、開路燈、哨角隊、卅六執士、莊儀團、鄉旗隊、神童團、彌勒團、福德團、太子團、三仙旗、頭燈、頭旗等形式,既豐富多彩,又生動活潑;既是媽祖民俗,又是特殊的審美活動。

(五)媽祖藝術的審美性

媽祖審美文化除了以上所說的媽祖形象、媽祖文學、媽祖建築、媽祖民俗具有審美性以外,媽祖藝術也具有重要的審美性。如在世界各地的大量與媽祖信仰相關的宮廟、會館、祠堂、祭祀場所中的碑刻、壁畫、石雕、手工藝等,都是特殊的藝術形態,體現了各具特色的審美性。這些媽祖藝術一方面是媽祖文化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又為媽祖文化的傳播發揮了重要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功能。

媽祖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文化,它具有豐富多彩的審美價值。媽祖審美是信眾們自覺不自覺審美創造的結果,也是後世人們在歷時性的變遷過程中不斷闡釋、展衍出來的,是繼承,是發展,也是創造與再闡釋。從總體而言,媽祖文化的形成與傳播不是自在的生成,而是信眾在歷時性的社會心理的支配和影響下對媽祖文化的建構過程,是自為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是審美性與文化性的統一,體現了對媽祖文化求真向善的價值籲求,體現了對媽祖文化人文價值的認同與弘揚,也體現了對媽祖文化審美價值的創造與闡釋。這些因素恰恰正是媽祖文化形成與傳播的重要社會心理因素。

但值得關注的是,我們探討媽祖文化形成和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媽祖文化產業化帶來的複雜影響:一方面,各地蓬勃發展的媽祖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客觀上擴大了媽祖文化的社會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產業和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對媽祖文化的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過度產業化的傾向,甚至是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傾向。因此,我們應該從媽祖文化形成和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的過程出發,在建設媽祖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追求媽祖文化求真向善的人文價值和豐富多彩的審美價值,讓媽祖文化成為真善美的化身,成為凝聚人心、增進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

金元浦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彙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