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妈祖文化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

试论妈祖文化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

妈祖文化肇始于宋朝的福建,以妈祖信仰为核心,是广泛流传世界各地的一种集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艺术、信仰与审美为一体综合性的文化形态。认真研究妈祖文化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对于继承妈祖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对妈祖文化求真向善的价值吁求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求真、向善与审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永恒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作为具有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不断激励着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而求真向善这两大主题则是激励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从求真向善的角度来看,妈祖文化能够形成并在世界广阔的范围传播,恰恰说明了人们试图通过自觉不自觉地建构妈祖文化,体现了人们求真向善的价值吁求。

(一)对妈祖文化的求真吁求

妈祖文化作为真实与虚构、历史与想象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之所以能够历时性的形成,并在共时性的广阔范围传播,原因之一就是妈祖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其原型有籍可考,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妈祖文化的求真吁求。

妈祖本是我国宋代一位普通的海滨姑娘,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县湄洲湾人,在她死后的1000多年中,她一方面成为一个历史传奇人物,另一方面,又逐渐被民间奉为救苦救难、乐善好施、乃至千秋不朽、万古流芳的万能“女神”。 从人类求真的本质来看,人们对妈祖的认同,首先是妈祖本身满足了人们求真的需要,即妈祖的原型林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林默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长期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她被“传奇化“了,也被“文化化”和“神化”了,但无论如何,林默演化为妈祖的文化生成过程客观上蕴含了人们求真的精神,这一点恰恰反映了妈祖文化所蕴含的求真性。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求真的活动,科学认知本身就体现了人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因此,求真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精神需要,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但是,人类求真的需要和愿望,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活动而得到实现和满足;另一方面却又可以通过非科学活动而获得求真或认知的满足。从这一角度来看,妈祖的历史生成,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妈祖及其原型林默的双重叩问与探寻。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妈祖文化的传播体现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追根探源的吁求;从认识论论哲学的角度来看,妈祖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客观上说明了妈祖文化本身具有满足人们求真的认识价值。这种认识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妈祖文化自身具有某种程度的历史属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真实的内涵;另一方面,人们对妈祖文化具有求真的认知需要,因此,当人们以探索的眼光去了解妈祖文化历史生成的时候,妈祖文化客观上在满足人们求真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了认识价值。当然,对于妈祖文化的求真需要,既是对于历史事实的林默的探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妈祖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真实的认同,如同人们欣赏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性一样,因为在林默向妈祖文化的历史生成过程中,林默被神化了, 或被艺术化或典型化了,因此人们对妈祖文化的求真并非是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求真,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艺术真实的认同。

(二)对妈祖文化的向善吁求

从价值论哲学的角度来看,妈祖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传播中不断得到增值,一方面在于人们期待从妈祖文化中得到善的满足;另一方面妈祖文化在历史流传中不断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展衍,而这在客观上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善的欲求。

对妈祖文化的向善吁求,可以切入两个维度:其一,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妈祖文化的产生既与落后的航海生产力有关,与航海存在较大风险有关,同时又与人类航海的扩大密不可分。宋代以来,虽然我国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但航海技术由于比较落后,随着海上贸易、渔业的发展,航海仍然受到风浪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客观上存在很大的风险。这种社会因素客观上促使人们在精神上需要有一种超现实的神秘力量,来给海上航行的人们带来安全和福音,这如同基督教徒在遇到危难时需要万能的上帝来化险为夷的道理一样。其二,对妈祖文化的向善吁求,客观上还与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的理想有关。众所周知,在林默向妈祖文化的生成与演变过程中,妈祖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不顾自身安危,舍身拯救海难;祈雨解旱,排涝救民;斩妖除怪,为民除害,为民造福;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等。人们赋予妈祖这些文化属性,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善的吁求,希望妈祖能够为人们带来各种福音。因此,妈祖文化不是自在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人们赋予了妈祖各种各样的善的价值,把人们自己美好的希望自觉不自觉地寄托于妈祖,希望通过妈祖这种超现实的善的力量来克服各种自然力对人们的束缚和控制。换言之,人们对于妈祖文化善的吁求,实质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们对妈祖善的吁求,反映了人们对善的价值的认同和盼望,这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妈祖这个特殊的形象上的投射或外化。

目前,妈祖文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世界各地共有妈祖分灵宫庙5000多座,信众2亿多人,世界凡有华人之处,几乎皆有妈祖香火。如此多的信众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既是求真的表现,又是向善的吁求,而妈祖文化的历史形成客观上恰恰体现了求真与向善的统一。

二、对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认同与弘扬

妈祖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在较大的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世界影响,这不但说明了妈祖文化的独特性,更蕴含了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妈祖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妈祖形象作为妈祖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人文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第二,救苦救难、乐善好施,以拯救生命为最高宗旨的普世价值。妈祖这种文化内涵既然是信众在林默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赋予的人文价值,理所当然也是信众对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认同。这种文化内涵既是独特的,又具有较大程度的普世价值。作为独特性而言,妈祖文化肇始于我国福建莆田,作为独特的女性形象,其原型具有独特的经历和命运,也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普世性而言,妈祖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客观上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吁求,即彰显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热爱和向往,对安全、和平、健康与幸福的渴望。正因为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信众们只能寄托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妈祖。其实,妈祖形象所蕴含的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品格,以及救苦救难、乐善好施,以拯救生命为最高宗旨的普世价值如其说是妈祖的,倒不如说是信众们所赋予和所寄托在妈祖形象上的意蕴,体现了信众们对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认同与弘扬。因此,有学者认为,“妈祖身上体现的同舟共济、见义勇为、忘我无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精神,也时时激励着妈祖信众,指引信众按照这些美德行事,用这些美德抵御自私、懦弱、怠惰、因循、苟且、贪赃、枉法等恶劣品质。”

对于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认同与弘扬,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现象:妈祖文化本身是人们在林默的基础上展衍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妈祖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许多是信众们所赋予和所寄托的,但反过来又能够激励、安慰和鼓励这些信众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正如基督教徒创造了上帝,赋予了上帝真善美的内涵,又让上帝反过来引领信徒,给信徒们以安慰和激励一样。换言之,人们创造了妈祖文化,又反过来让妈祖文化成为引领信众们的榜样和力量。这表明,妈祖文化的人文价值不是历史上客观生成的,而是信众们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的,从这一维度来看,妈祖文化是信众们创造出来的一个独特的文化产品,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形象,一方面信众们赋予妈祖形象许多的人文价值,臣服或跪拜在妈祖形象面前,祈求妈祖为信众们禳灾祈福,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以妈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进行自我激励。

从妈祖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变迁来看,妈祖文化已经超越了妈祖原型所具有的历史真实的内涵,而走向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混融的态势,并由此进一步融合到世界的文化体系中,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元素。妈祖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它以我国东南沿海为轴心,向四周不断辐射,对外逐渐波及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对内逐渐波及到我国东部沿海乃至山东半岛、天津等广大地区。妈祖文化的这种传播与世界化,反映了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普世性,彰显了妈祖文化巨大的吸引力。这既是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魅力所在,也是信众们对自身所追求的人文价值的认同与弘扬。在妈祖文化的生成与变迁过程中,妈祖文化既是信众们自觉不自觉的创造,又是信众们追求人文价值的文化显现,彰显了妈祖文化与信众对人文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信众们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如学者李迺涛所说:“经过千年的分灵传播,妈祖信仰影响范围愈益扩大,并随着飘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等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布全球。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妈祖信仰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妈祖文化审美价值的创造与阐释

妈祖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也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民俗文化,更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文化。也就是说,妈祖文化的海洋特征和民俗特征都具有了审美内涵和审美形式,这是妈祖文化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

(一)妈祖形象的审美性

妈祖形象的审美性是指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会馆、祠堂等地的妈祖形象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世界各地的妈祖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表现出慈祥、和蔼、善良和智慧的特征。这些妈祖形象既是感性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同时这些形象又是审美的,无论是整体造型设计,还是色彩搭配,这些形象都是美的形象,具有浓郁的审美意义。

(二)妈祖文学的审美性

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信众们自觉不自觉的以林默为原型,创造出了与妈祖文化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这些神话、故事、传说、歌谣都属于文学的范畴,虽然这些文学要素大多属于口头相传,但作为口头文学,仍然具有文学特有的形象性、故事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性。妈祖文学的这些审美性特点,也是妈祖文化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三)妈祖建筑的审美性

人们为了纪念妈祖,在世界各地建有很多与妈祖信仰相关的宫庙、会馆、祠堂、祭祀场所。这些妈祖建筑既有鲜明的主题,又体现了别具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蕴含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之美。信众们来到这些妈祖建筑的面前或走进这些建筑里面,会有一种非常崇敬和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与教徒走进教堂的感觉颇为相似,客观上体现了妈祖建筑的审美性与神圣性相结合的韵味。

(四)妈祖民俗的审美性

围绕着对妈祖的祭仪与祭祀活动,以福建为源头,以台湾为重要区域,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历史特色的妈祖民俗。这些民俗是历史形成的,但又是信众们自觉不自觉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双重特点,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如台湾妈祖游绕境时,随行的有神桥班、轿前吹、开路灯、哨角队、卅六执士、庄仪团、乡旗队、神童团、弥勒团、福德团、太子团、三仙旗、头灯、头旗等形式,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既是妈祖民俗,又是特殊的审美活动。

(五)妈祖艺术的审美性

妈祖审美文化除了以上所说的妈祖形象、妈祖文学、妈祖建筑、妈祖民俗具有审美性以外,妈祖艺术也具有重要的审美性。如在世界各地的大量与妈祖信仰相关的宫庙、会馆、祠堂、祭祀场所中的碑刻、壁画、石雕、手工艺等,都是特殊的艺术形态,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审美性。这些妈祖艺术一方面是妈祖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又为妈祖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功能。

妈祖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妈祖审美是信众们自觉不自觉审美创造的结果,也是后世人们在历时性的变迁过程中不断阐释、展衍出来的,是继承,是发展,也是创造与再阐释。从总体而言,妈祖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不是自在的生成,而是信众在历时性的社会心理的支配和影响下对妈祖文化的建构过程,是自为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体现了对妈祖文化求真向善的价值吁求,体现了对妈祖文化人文价值的认同与弘扬,也体现了对妈祖文化审美价值的创造与阐释。这些因素恰恰正是妈祖文化形成与传播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

但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探讨妈祖文化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妈祖文化产业化带来的复杂影响:一方面,各地蓬勃发展的妈祖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客观上扩大了妈祖文化的社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妈祖文化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度产业化的倾向,甚至是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从妈祖文化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的过程出发,在建设妈祖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追求妈祖文化求真向善的人文价值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让妈祖文化成为真善美的化身,成为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