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本質特徵不是去中心化

區塊鏈的本質特徵不是去中心化

2018年以來,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456家,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區塊鏈領域的投資熱度也在上升,2017年是近幾年的區塊鏈投資高峰期,投資事件數量接近100起,而在2018年第一季度,投資事件數量已達到68起。

隨著應用的逐漸鋪開,區塊鏈技術愈發引人關注。基於分佈式記賬、集體合約和智能共識等機制,區塊鏈技術最初呈現出的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真實可靠等信息特性一度引發高度關注,其中去中心化的特徵尤為受追捧。但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本質特徵嗎?答案不是這樣的。區塊鏈並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尤其是在現實應用場景中,應用有輸入和輸出,我們把之定名為更具象交易,而信任是一切交易基礎的前提,藉助技術和算法取得自信任,才是區塊鏈的本質特徵。

1.

在區塊鏈技術之前,傳統互聯網是一個信息互聯網,其憑藉提高信息傳遞效率的特點帶來了信息革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縱向發展,依託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的誕生一度被業界看成為新一代革命,該技術憑藉“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的特徵,以點對點的體系挑戰了傳統互聯網體系。

傳統互聯網技術下,區塊鏈技術誕生以前,數字貨幣的發展一直需要藉助中心化或中介化機構,因為缺乏中心化機構,一筆資金從A傳輸給B,接收方並不能確定這筆資金是否之前已經被花掉以及是否被重複使用,這就嚴重製約了早期數字貨幣的發展。在區塊鏈體系中,所有信息被記錄且不可被篡改,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變得簡單,甲和乙甚至更多方之間進行交易時,通過加密算法、解密算法自己獲得信任後,不需要將信任認證權讓渡給中心化機構或大量第三方中介機構,也不需要讓渡給法律。

從以上角度分析,區塊鏈技術並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通過加密算法、解密算法、時間戳等一系列數學方式解決“雙花”問題,達到自信任。

2.

在比特幣的場景下所有交易均被記錄在區塊鏈系統中,競爭者要書寫完成一個區塊需要經過SHA-256尋找幸運數字(Nonce)。SHA(Secure Hash Algorithm)算法具有單向性,且幸運數字只能隨機地一個個尋找,不能反向尋找,需要計算多次才能找到符合規則的結果,成功寫入一個區塊,最終比賽獲得記賬權,整個過程中計算速度、硬件設施、時間成本都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計算過程中,不需要中心化的機構記錄交易信息,且任何節點之間是平等的,這些彼此平等的節點通過競爭獲得建立區塊的權利。在這種區塊鏈技術下,會生成公鑰和私鑰。用公鑰(類似於郵箱名)加密後,只能用對應的私鑰(類似於郵箱密碼)才能解密。

從這項技術來看,時間戳技術的記錄使區塊鏈記錄了全部歷史數據,且任何節點都在相同的數據下進行計算,這就讓節點之間彼此相互信任,從而解決了“雙花”問題。從技術層面來看,信任才是區塊鏈進行價值傳輸的基礎,是其區別於傳統互聯網技術的本質特徵。

信任需要各項規則和交易記錄不能被篡改,這需要極高的技術成本。比特幣依託的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算法難度係數頗高,要真正成功寫入區塊耗費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非常高,而高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帶來的直接收益就是該系統的安全性極強、篡改難度高。相反,如果一項算法消耗的各項成本偏低,則其安全係數同樣將偏低,更易遭遇破解。

3.

憑藉可以顯著提升登記、發行、交易、轉讓、交割清算效率,也可以保障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的優勢,區塊鏈的應用範圍從最初的比特幣逐步拓展,如今在銀行、券商等金融系統中都可以看到區塊鏈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