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了多年的孩子窮養還是富養終於有了答案!

中國傳統上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因為窮養,男孩才知道拼搏;富養,女孩才不會一味追求物質。這個觀念有一定道理,但理由並不充分。實際上,窮養和富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窮人家庭不一定具備富養女兒的條件,而窮養兒子,富人也不一定能夠狠得下心。

糾結了多年的孩子窮養還是富養終於有了答案!

01

什麼是“窮養”,什麼又是“富養”?

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回答都可能是不同的。

有人認為供給自己孩子的物質條件,至少要跟同齡孩子一樣或者超出,這個叫做“富養”;

也有的人認為物質上的放縱會養出敗家子,因此跟同齡人相比,供給自己孩子的物質條件,一定要比同齡人更少,才能激發孩子的“鬥志”,這個叫做“窮養”。

但“窮養”跟“富養”,只能從這兩個方向去理解嗎?

糾結了多年的孩子窮養還是富養終於有了答案!

02

“窮養什麼?”或者“富養什麼?”

“窮”或“富”,只針對物質,不包含精神層面嗎?

那麼就需要深入思考一下下面幾個問題了:

1、物質條件跟同齡孩子一樣或超出,這樣的“富養”是為了什麼?為培養孩子的“自信”嗎?

如果您回答是,那麼進入下一個問題:

2、多提供物質條件,是培養孩子“自信”的必要條件嗎?

3、培養孩子“自信”,除了提供物質條件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4、物質條件比別的孩子少,這樣的“窮養”,就一定能激發出孩子的“鬥志”嗎?

5、物質條件少,是激發孩子“鬥志”的必要條件嗎?

6、激發孩子“鬥志”,除了少提供物質條件,還可以做什麼?

認真思考過以上問題之後,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答案可能不唯一,跟別人不一樣,那也不必驚慌。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本身就是有所不同。

而每個家庭的具體環境,和每個孩子的個性,本身也都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是養“物質”還是“精神”。這本身沒有唯一的好壞,這個問題本身,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我們只能說,根據自己家庭的具體條件,也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天性,採取最適合的方式,來養育這個孩子。

糾結了多年的孩子窮養還是富養終於有了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一個孩子覺得周圍同學都在用,自己用不上,非常難過,嚴重影響自信的時候,是一定堅持“窮養”,就是要用這樣的方式激發“鬥志”,告訴孩子你只要成績好,就一定比別人都強,你不可能不自信,是適合的嗎?

如果一個孩子覺得周圍同學用什麼玩什麼,自己完全不在意。自己在意的是成績都比別的同學差,這一點才讓自己心裡難過的時候,父母還是一定要提供給他超出同等水平的物質,來培養“自信”嗎?

單一的“窮養”,或者單一的“富養”,都是把人生侷限在了一個相對狹窄的維度,只要自己跟別人有所不同,孩子就可能會內心驚慌,覺得自己哪裡不對了。

TA們可能暗暗問自己“媽媽不是說了只有精神富足的人才最高貴嗎?那怎麼我還是想買貴一點的東西,我內心才覺得踏實?”

TA們也可能暗暗問題自己“我已經買了這麼貴這麼好的東西了,跟同學一樣了,為什麼我還是不覺得開心?”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不以父母自己唯一認可的標準,來培養一個孩子。才是幫助這個孩子在TA尚未成熟的時候,獲得內心能量的方式。

糾結了多年的孩子窮養還是富養終於有了答案!

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和個性,在他們真正認為需要幫助的地方提供幫助,而不是僅僅侷限於“物質”或者“精神”單一的一個方面。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建立,立體全面、豐富多元的人生觀價值觀。

只有“窮”或“富”這兩個維度,遠遠不足以涵蓋人生寬廣的意義。

而這樣的“價值觀”,可能才是無論“窮”或“富”,孩子們在面對變幻的世界時,內心都可以有力量去面對,去理解,去包容,去接納,去融入,去挑戰,去過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的,珍貴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