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青岛市李海青夫妇的日子原本就过的并不富裕,丈夫在外跑运输,辛苦却也挣的也不多,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2000年的一天,李海青又得到一个噩耗,丈夫在外遭遇车祸,腿部终身留下了残疾。

丈夫以后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找工作了,原本治病就花掉了不少钱,这下家里更是没了经济收入,这对于夫妻俩精神上又是一层重重的打击,难道以后的日子就只能这样消沉下去了吗?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可李海青夫妇的经历似乎印证了一句话::所有打不倒你的终究会让你变的更强大。夫妻俩从当地一个很普通的小生意里发现商机,做出名堂,2017年的年销售额达到了300多万元,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李海青夫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海青所在的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以做馒头而出名,采用传统的铁锅蒸再加上当地独特的山泉水,王哥庄出产的馒头香甜,深受市场欢迎。

为了生存,李海青和丈夫也做起了当地人都擅长做的馒头。王哥庄馒头名声在外,再加上李海青的勤劳能干,她的馒头生意也越卖越好,经过近十年的打拼,2009年李海青的年收入达到了二十万多元,这时她的想法产生了变化。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生活有盼头了,想挣更多钱

李海青开始有了更大的打算,2010年9月,李海青拿出50多万元积蓄,再加上借款,共凑了100万元新建了厂房,招了十六个工人,还进了两台机器,开始进行规模化生产,可就是这些机器,差点催毁了李海青的生活和事业。

2010年的农历七月七的一天,订单很多,忙活了一天一夜的李海青疲劳过度,一不小心将手搅到机器里去,情况危急,稍有耽搁,右手可能就保不住。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所幸就医及时,李海青的右手虽保住了,但从此肌肉没有力气。日子刚好起来,又遭遇这种打击,家人都丧气了,反对李海青再做馒头。

李海青不但舍不得放弃,在休养期间,她还不断琢磨如何进一步提升馒头的卖价。她从当地的风俗中,发现了一条新出路,一举突破了做馒头利润低的行业难题,让她的馒头利润快速增长。李海青发现了什么呢?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在当地,孩子出生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按照习俗,所有的亲戚都会把花样馒头作为贺礼去贺喜,亲人们在一旁照相留作纪念,一家人分享这份快乐,把美好和幸福的寓意带给孩子。

一次贺喜一家要定做十几种花样馒头,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普通馒头一斤的利润也就几毛钱,而花样馒头利润比普通馒头翻了一番,这让李海青找到了增加利润的突破口。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做生意就得不断琢磨

李海青从小就非常喜欢做花样馒头,剪刀剪或梳子压,用手捏,小麦做成的面团,经李海青的巧手一做,就变了花样,有了灵气。可惜的是,李海青右手肌肉没有力气,只能拼命的练习左手。

艰苦的练习很见成效,如今李海青的左手非常灵活,一分钟不到,一个可爱的小刺猬就做好了。而且她发现馒头容易学容易做,但做花样馒头却有一定的门槛,不是谁都能做好。李海青觉得这恰恰是自己的优势,为此,李海青专心钻研手艺,在馒头的塑形上精益求精,并根据客户不同的要求进行私人定制。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花样馒头上所有的花样都是用面做成的,当然,这样高价的馒头,光有这立体的面食元素还不行,还必须把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有一定审美去搭配,形成一个美观又有美好寓意的作品。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更愿意为精致的花样馒头买单,但一段时间过后,李海青感到了一种压力。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不创新不反省,就会被市场淘汰

在王哥庄做馒头生意竞争激烈,随着市场上能做立体花样馒头的商户越来越多,李海青开始寻找新的卖点,这次她盯上了庆典,大型活动的市场。

为了展示自己制作馒头的能力,李海青决定做巨型馒头。巨型馒头是块难啃的骨头,投入成本高,销量又不大,很多人不敢尝试。但李海青却非常看好巨型馒头的市场。

一个馒头卖3200元,这对残疾夫妇搞什么名堂?

经过两天6个工人,十几个步骤的紧张制作才能够完成一个大寿桃,一般80斤的普通馒头只能卖到三四百元,但这样的寿桃作品能卖到1800元。李海青的巨型馒头一出现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就达到了一种活广告的效果,这正是李海青的用意所在。

从源头,到工艺每一步,李海青都很用心,这让她的馒头生意深受欢迎,最贵的能卖到3200元一个,2017年的销售额达到了300多万元。现在李海青还在不断创新,她又开发了加入蔬菜汁形成的彩色馒头,未来她希望把传统的面塑文化继承好,发展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