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推翻了恆星形成理論!

5月1日(UPI)——天文學家們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恆星的大小與恆星形成的塵埃和氣體質量之間的可靠而一致的關係,但是新的研究卻推翻了這一些恆星形成理論的假設。

新的研究推翻了恆星形成理論!

對銀河系的調查揭示了初期恆星核的大小和質量與成熟恆星的大小和質量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天文學家還發現了銀河系中恆星質量的持續分佈——一個鐘形曲線,極其微小且質量非常大的恆星是很稀有的,而太陽的大小和質量的恆星最常見。

然而,科學家們並不確定,這些常量在其他恆星產房區也是相同的。新的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新的研究推翻了恆星形成理論!

當研究人員用阿爾瑪望遠鏡觀測一個遙遠的恆星形成區域,名為W43-MM1,位於18000光年遠的地方,他們發現了一個與銀河系非常不同的恆星質量分佈模式。

在銀河系中,質量比太陽稍小的恆星是很常見的。在W43-MM1,他們卻是罕見的。W43-MM1還擁有大量非常大的恆星,這些恆星在銀河系中並不常見。

新的研究推翻了恆星形成理論!

本週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新發現表明,許多天文學家認為控制恆星的形成和演化的理論並不普遍適用。

威爾士卡迪夫大學的天文學家肯尼斯·馬什在一份新聞發佈會上說:“這些研究結果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並引發了人們對恆星形成核和恆星質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的質疑。”

新的研究推翻了恆星形成理論!

馬什說:“因此,可能需要重新考慮有關恆星誕生的複雜過程的計算。”“一個核心進入恆星的過程涉及到許多不同的物理的相互作用,這樣的研究結果應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