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理枝,为何比喻夫妻生同心、死同穴?

连理枝,为何比喻夫妻生同心、死同穴?

(东汉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上有连理木)

连理枝,两棵树枝干分不开、纠结在一起,比喻关系亲密的恩爱夫妻。「连理枝」和比翼鸟常常连用,比翼鸟有时比喻形影不离的密友,然而连理枝特指恩爱夫妻,不指密友,为什么呢?

南北朝时代江总的《杂曲》中描写,当时的夫妻在衣袖上绣连理枝,寝具锦带上绣鸳鸯:

合懽(同“欢”)锦带鸳鸯鸟,同心绮袖连理枝。」

连理枝,为何比喻夫妻生同心、死同穴?

连理枝相思树的典故传说

连理枝的用法在汉代就已经有。故事起源于战国时代。《搜神记‧卷十一》中的一则「相思树」的故事,说到战国时宋国舍人韩凭与妻子何氏两人鹣鹣情深,但家庭却遭到巨大的阻难。

当时宋康王(?-前286年,或称宋王偃,又称宋献王)夺走了美丽贤淑的何氏,并抓了韩凭,命他白日作劳役修筑城台,到了晚上就把他囚禁起来。

韩凭妻密送韩凭一封家书,陈述心迹:「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这封信从韩的身上被送到康王面前,左右大臣都不解其中的意思。其中只有一臣子苏贺揣度出来,对康王说:「其雨淫淫」表示愁思深深;「河大水深」就是阻隔往来;「日出当心」表示心如太阳至死不移,可能不惜一死的意思。」

不久,韩凭自杀了。新城台修好后,何氏就暗中腐坏了自己的衣服,随康王登上高台。说时迟那时快,何氏从高台上跳下,左右随侍伸手去揽人,衣服一抓就破,一点都不受力,人也坠楼死了。

何氏留有一封遗书在身上,请求康王赐她和韩凭的尸骨合葬。康王震怒不听,让人各自埋了两人,两冢相望。康王留下了话:「你们夫妇相爱不已,如果能使坟冢合在一起,我就不阻止了。」

翌日,在二冢之上竟然长出了两棵大梓木,过了十天,树大盈抱,两棵树俯身相就,根交于地下,树枝交错于上。树上有一对鸳鸯,一直栖息在树上,晨夕不去,两鸟交颈悲鸣。宋人感哀这一对鸟,想起韩凭这一对夫妻,就把树叫做「相思树」。那时睢阳还有韩凭城,流唱着歌谣。

连理枝,为何比喻夫妻生同心、死同穴?

连理枝内涵化入文化土

韩氏夫妻死也相思,魂魄化出相思树连理枝,表现在后来汉代的墓葬文化中。从一些出土的汉墓中可以发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汉墓壁画就有「连理木」,连理木上「连理枝」达到了枝枝交错的程度,形成一种非常显目的装饰。

例如嘉祥武梁祠,这一座东汉晚期著名的家族祠堂,内部装饰有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画像石,石上描绘了「连理木」,枝条两两双勾,反覆连绵不断,思想无尽处啊!显现了「连理枝」文化对后代的影响力很大。「连理枝」图案也成为一种艺术装饰形式,除了墓室壁画、坟墓画像石之外,普遍用在服饰用品上。

连理枝,为何比喻夫妻生同心、死同穴?

南北朝时代的人,把连理枝和鸳鸯鸟连结成一对,夫妇的卧具上绣鸳鸯、袖子上绣连理枝。江总的《杂曲》中描写的就是这般情景:

合懽锦带鸳鸯鸟,同心绮袖连理枝

到了宋代,韩氏夫妇相思树栖鸳鸯、连理木连理枝的故事还在传唱,在诗词中表现出来,像石孝友的这一首《鹧鸪天其九》:

相思树上双栖翼,连理枝头并蒂花

到了清代文人还常引用定韩凭夫妇连理枝典故,像这阙陈瑚的《久别离》:

…缭绕千百尺,一尺一相思

精诚感天天不违,韩凭之妻化为连理枝

自古至今,高深者心。天地有穷时,此心无终极…

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连理枝」,生同心、死愿同穴的恩爱夫妇的典故,就是二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