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爲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建武二十五年,馬援自請領兵征討武陵“南蠻”反叛,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病死於軍中。與此同時,光武帝派女婿梁松前往軍中調查馬援。梁松把馬援之前從交趾運回一車薏米仁說成珍珠,誣陷馬援貪汙。“帝益怒”,搞得馬家惶恐不安,連馬援的棺柩都不敢運回祖墳安葬,馬援生前的賓客舊友,也沒人敢去祭弔。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馬援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後裔,十二歲成為孤兒,但馬援胸有大志,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為人又仗義疏財,因此贏得了許多人的稱讚和歸附。

王莽末,馬援應招成為新成大尹;王莽敗亡後,馬援投靠西涼隗囂,頗得器重。公元25年,公孫述在蜀地稱帝,劉秀在河北稱帝,隗囂在依附公孫述或劉秀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便派馬援分別出使蜀地、河北以試探公孫述與劉秀。

馬援歸來後,勸隗囂依附劉秀。隗囂聽從他的建議,決定東向歸附劉秀,並派馬援攜家屬隨兒子隗恂去洛陽當人質,馬援因此成為劉秀手下眾多臣子之一。

不過,馬援此舉有點熱臉貼冷屁股的味道,他在洛陽住了幾個月,劉秀也沒有給他一官半職,直到後來隗囂反叛,馬援自告奮勇,劉秀才派馬援往來遊說隗囂的將領高峻、任禹等人,以離間隗囂黨羽,併為劉秀征討隗囂出謀劃策。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建武九年,來歙奏言隴西被侵殘地,非馬援不能定。劉秀於是拜馬援為太中大夫,助來歙監諸將平定涼州。十一年,又拜馬援為隴西太守,駐守邊疆,防禦先零、羌等外族侵擾。

馬援當了六年隴西太守,受召回朝,拜為虎賁中郎。這一次,馬援終於抓住機會,更加註重個人儀表和談吐,發揮自己善於講述前世故事和用兵方策的優勢,深得皇太子、諸王和劉秀本人的喜愛,每有出謀劃策,無不被採納。

建武十七年,馬援受命平定皖城叛亂,斬殺其首領李廣。同年,馬援受封伏波將軍,率兵征剿交趾徵側、徵貳叛亂。兩年後,馬援斬殺徵側、徵貳,平定嶺南叛亂,受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班師回朝,馬援受到了隆重的禮遇。但馬援卻有自知之明,對前來迎接的友人孟冀說:“我希望你有善言勉勵我,你反而同眾人一樣麼?過去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才封了數百戶;現在我只有微小功勞,卻食邑三千戶,功勞小賞賜厚,何以能長久呢?先生有什麼能幫助我呢?”

孟冀回答說我還沒有想到。馬援於是自問自答說:“現在匈奴、烏桓還在北部侵擾,我想請求去討伐。男兒應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著屍體回來安葬,哪能睡在床上守著妻子兒女呢?”(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一個多月後,匈奴、烏桓果然侵犯扶風,馬援於是請求出兵,劉秀准許。自九月到京,十二月出兵,馬援在劉秀身邊前後只呆了三個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馬援不但有眼光、有戰功,還有自知之明。那麼,梁松為何要誣陷馬援貪汙呢?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一、梁松與馬援的三次仇怨

1、梁松是劉秀的女婿,擔任黃門郎,可謂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馬援是梁松父親的朋友,有一次馬援臥病在床,梁松前來探望,拜見於床下。馬援認為自己是梁松的長輩,所以任由梁松拜見於床下,並不答禮。

2、馬援在交趾征討徵側、徵貳叛亂時,聽說自己的侄子馬嚴、馬敦喜歡譏議時事,常與那些所謂的“俠客”來往,便寫信回家訓誡他們不可譏諷時政,不要輕易與那些“俠客”交往。

在信中,馬援還提到了龍伯高和杜季良,說龍伯高敦厚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希望侄子們向他學習。而杜季良豪俠講義氣,與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但馬援卻不希望侄子們向他學習。

因為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雕刻鴻鵠不成,還可以像一隻鶩。而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會墮落成為輕薄兒,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最後說:“到現在為止,杜季良的前途雖然還不可知,但郡裡的將領們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齒,州郡也常說他的不是。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

不料,馬援的這封家書最後竟然落入杜季良的仇人之手,他們依據此信上書狀告杜季良“行為輕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從萬里外寫信回來,以他訓誡兄子,而梁松、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偽,敗亂我中華。”

劉秀把狀紙和馬援誡書拿給梁松、竇固看,並責備他們。梁松與竇固叩頭求饒直到流血,劉秀才原諒他們,免除他們的罪責,但杜季良還是被免除了官職。

3、馬援領命出征匈奴、烏桓時,梁松、竇固與百官前來餞行,馬援又以長輩自居,當眾告誡梁松、竇固說:“凡人成顯貴,也要能成貧賤,如果你們不能再貧賤,處在高位上,就要能自持自控,我勸你們記住我的囑咐。”

梁松後來果然以過貴遭災,竇固也差點被殺,但這都是後話,梁松當時聽馬援這話,心裡是十分不爽,由此更加憎恨馬援。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二、梁松誣陷馬援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五溪蠻夷反叛,時年已是六十二歲高齡的馬援又自告奮勇,請求領兵出征。劉秀當時還稱讚馬援“矍鑠哉是翁也”,同意馬援率領耿舒、馬武等將領出徵。

大軍到達下雋,前面有兩條道路可入蠻界:一從壺頭,這條路近而水勢深險;一從充縣,這條路是坦途,但運輸線太長。耿舒主張走充縣,馬援卻認為那樣會消耗時日和軍糧,不如進軍壺頭,扼住蠻人咽喉,則充縣之敵將不攻自破。

由於馬援與耿舒的意見有分歧,只好上報朝廷請光武帝定奪,劉秀最終批准了馬援的戰略。

但戰場時機稍縱即逝,這一來一回間就坐失了戰機。待漢軍進兵至壺頭,五溪蠻夷叛軍已登上高處,把守險要。加之水流湍急,漢軍艦船不能上行。又適逢酷暑,很多士兵患瘟疫而死,馬援也被傳染。大軍因此滯留壺頭,只能在河岸鑿窟棲身,以避暑熱。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耿舒在給他哥哥耿弇的信中抱怨道:“當初我曾上書建議先打充縣,儘管糧草運輸困難,但兵馬前進無阻,大軍數萬,人人奮勇爭先。而如今竟在壺頭滯留,官兵憂愁抑鬱,行將病死,實在令人痛惜!前在臨鄉,敵兵無故自來,如果乘夜出擊,就可以將他們全殲。但馬援就像個作生意的西域商人,所到之處,處處停留,這就是 失利的原因。現在果然遇到了瘟疫,完全同我預言的一樣。”

耿弇收到信後,上奏朝廷。光武帝於是派梁松前去責問馬援,並就此代理監軍事務。待梁松到達前線,馬援已經病逝。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梁松對馬援早已懷恨在心,現在知道馬援已經病逝,更加肆無忌憚,於是便落井下石,藉機陷害馬援,說馬援在交趾征討徵側、徵貳叛亂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貪贓枉法,回朝時運回了一整車珍珠。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汙?

實際上,馬援在征討徵側、徵貳叛亂回朝時,確實有從交趾運回一車物品,但那根本不是梁松所說的“珍珠”,而是南方的土特產薏米仁。因為常吃薏米,既能除瘴氣,又能輕身省欲,所以馬援回軍時便順手載回一車,是想作為種子的。

把薏米仁說成珍珠,這真是千古奇聞!而一向以英明著稱的光武帝劉秀,當時為何不加調查,就相信了梁松的一面之詞呢?這真是令人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