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台 鳳凰台上憶清音

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清音

全國各地被稱之為鳳凰的地方有不少,而以鳳凰命名之處,大抵也會有鳳凰臺,其緣由不外是古代曾有鳳凰棲息於此,由是成為當地的雅集之所。

在今天增城荔城鎮繁華的街區之間,就隱蔽著一個安靜清幽的小山岡叫做鳳凰山,鳳凰山上有古老的鳳凰臺和鳳凰亭,山麓有千年古剎萬壽寺,鳳凰臺畔,歷代流傳著當地名人雅士的佳話。相傳“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就出生於此,宋代“嶺南四大儒”之一崔與之、明代理學大家湛若水、明代學人胡庭蘭晚年均曾在此隱居並講學,新時期增城較早的學院——林賴元芳電視大學以及今天的增城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教育機構就設立於此。鳳凰山上,風雅流傳,清音相聞。

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清音

鳳凰山上曾建起四廟觀四書院

今天的鳳凰山已成為一個古木參參、寧靜清幽的公園,增城博物館就建立在公園入口旁側,增城歷代出土的文物大都保存於此,而於鳳凰山有關的碑刻,更是就擺放在公園內供人隨時觀瞻。

在山頂的鳳凰亭下邊,幾塊明清時代的匾額格外引人注目,如清光緒年間的“增江晚渡”、“酥醪別墅”以及清同治年間的“倉沮聖廟”等,其中“倉沮聖廟”石匾原本就屬於鳳凰山上的倉沮聖廟。

據記載,舊時鳳凰山曾建起過四座觀廟,分別是紀念何仙姑的仙姑祠、會仙觀,紀念餘賓公佛而建的萬壽寺和紀念漢字創始人倉頡而建的倉沮聖廟;還建起過四座書院,分別是南宋右丞相崔與之的菊坡書院、明尚書湛若水的明誠書院以及明崇禎年間知縣陸清源創建的風臺書院、清乾隆年間當地鄉紳捐建的鳳山書院,崔與之晚年在菊坡書院潛心講學治學,開創了嶺南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湛若水晚年曾短暫居住於此,留下“鳳凰閣千仞,九重增城廬。城中藏洞府,市上隱懸壺”的詩句;明代學人胡庭蘭晚年曾在鳳台書院講學,寫下“鳳凰不可見,丞相菊坡秋。誰為菊坡飲,更作鳳凰遊。雲盡四天碧,山空孤月浮。我懷千古意,東望水悠悠”的詩篇。

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清音

現今所見鳳凰臺為山頂下方一個開闊的平臺,四周古樹環繞,幽靜宜人。

山頂的至高點,則是為紀念鳳凰降臨而建的鳳凰亭,始建於春岡更名為鳳凰山的宋熙宗年間,南宋寶太元年(1225年),理宗皇帝將鳳凰山賜予辭官歸隱故里的右丞相崔與之,並御筆親書“菊坡”二字,崔與之在此創建菊坡書院,從此鳳凰亭就改名為菊坡亭。

菊坡亭在明清時期曾歷經五、六次毀建,抗日戰爭期間又被日軍的飛機炸燬,最後一次重建為1955年,建成後再次改名為鳳凰亭,也就是目前所見的按照原貌恢復的仿古建築。鳳凰山留下的諸多勝景,今天被統稱為“鳳台攬勝”,為“增城八景”之一。而在清代的“增城八景”中,也曾列入過“鳳台涼月”一景。

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清音

從春岡到鳳凰山以及何仙姑居處

鳳凰臺作為風雅的代名詞,因李白的詩《登金陵鳳凰臺》而名噪一時,宋代又出現了一個詞牌名叫《鳳凰臺上憶吹簫》,這裡所指的鳳凰臺均與增城的鳳凰臺無關,但增城的鳳凰臺,卻沾染著何仙姑的氣息,有說法是此處“鳳台”的得名,最早緣於何仙姑的詩句“鳳台雲母似天花”,其時鳳凰山還沒有叫作鳳凰山,而是叫做春岡,家喻戶曉的女神仙何仙姑,早早就作出了此處會有鳳凰降臨的預言。

何仙姑出生於唐代,明人孟士穎所撰的《何仙姑井亭記》中記載“仙姑姓何,邑人何泰女也,生唐開耀間”、“所居春岡,即今鳳凰臺東北”。儘管今天的小樓何仙姑家廟所在處被普遍認為是何仙姑的家鄉,但對照史籍,“春岡”一說更為可信。鳳凰向來被視作吉祥的神鳥,由此,人們就把春岡山稱作了鳳凰山,在鳳凰歇息之處建起了鳳凰臺。

據明成化年間《廣州志》之“會仙觀”條目註釋:“即何仙姑舊祠,在縣南鳳凰臺。唐大曆間道士蔡乙改創,於觀左立仙姑祠。”由此可見這裡在唐代就建有仙姑祠,後來演變為會仙觀,也說明了何仙姑確曾居家於此。至今山麓還保存著一口古井,稱之為“何仙姑化身井”,舊稱“遺履井”,旁邊還立有一個何仙姑的塑像。

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清音

▷ 劫後萬壽寺建築工藝令人驚歎

鳳凰山上曾有的四廟觀四書院,目前唯一可見的,僅有萬壽寺的一個大殿,其它均已無從尋覓。萬壽寺是增城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佛門古剎,始建於宋嘉佑年間,大約在1063年建成,建成時取名法空寺。

據介紹,萬壽寺是受御旨建立的,因為當時“牛仔”餘賓成佛之事驚動了皇帝,皇帝下詔讓 一代名僧圓鑑前往增城建寺,圓鑑大師獨具慧眼相中了春岡這塊寶地,寺廟建成後同時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和餘賓公佛。為感謝皇恩,法空寺常常成為當地官民向皇帝遙祝壽誕之所,因此就改名為萬壽寺。萬壽寺建成十年後,春岡上飛來了鳳凰,由此人們更加相信此處就是增城的風水寶地。

萬壽寺在元末曾毀於兵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道光二年(1822年),又在寺的山門上方鑲嵌三塊刻有“萬壽寺”字樣的花崗石。隨後萬壽寺又曾歷經修茸,但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然而不幸的是,1938年,侵華日軍進攻廣州,由於鳳凰山是增江沿線的制高點,因此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猛烈轟炸,萬壽寺包括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在內的大部分建築物都被炸燬,僅有天王殿僥倖逃過一劫。

這座今天僅存的大殿,建築工藝之精湛令人驚歎。整座建築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完全採用抬梁式木結構和斗拱承託的營造工藝,其梁拱托穿插,又相互牽引拉抱,形成特別穩固的防震框架網,相當精巧。據專家介紹,它是中國建築從宋元嚮明清過渡的代表作,擁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來自增城古城的建築記憶|鳳凰山中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清音

轉自人文增城 撰文:安石榴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