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崛起——第三回 蕭規曹隨

當初劉邦病榻論相時,親口告訴呂后,蕭何死後,曹參可任丞相,而當蕭何臨終之時,蕭何也告訴惠帝,他死後,曹參可接任丞相大位。蕭何和曹參兩人堪稱漢代的管仲和鮑叔牙,他們都不因私廢公,相互引為知己。蕭何死時,曹參正在齊國擔任相國,他聽說蕭何死後,立即命門客收拾行李,眾人皆不明白,以為曹參要急著去長安奔喪,誰知曹參卻說:“我將要到朝廷去當相國。”面對曹參這樣的說法,大家都不以為然,誰知不久之後,朝廷的使臣果然來向曹參宣佈了委任狀。

大漢崛起——第三回 蕭規曹隨

漢相國——曹參


曹參來到長安接任相國後,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文臣武將都想看看曹參的三把火怎麼燒。可是,等來等去,一直等到自己心頭上火,也沒見曹參放把火。曹參成天什麼事都不幹,對當初蕭何制定的制度直接使用,也不搞什麼創新,每天得過且過。在人事任命上,曹參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他將各個諸侯國那些不善言辭的忠厚老者全部招過來,將那些奮發上進的有志青年全部轟走,至於曹參自己,每天就是喝酒,不管下屬官員提什麼問題,曹參就是批覆一句話:“當初蕭何時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在今天看來,曹參這樣做,說好聽點叫消極怠工,說不好聽點叫尸位素餐。很多曾經的戰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前來勸說,可還沒開口表明來意,就被曹參拉去喝酒,一直喝到天昏地暗,根本不給別人提建議的機會。


有句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曹參這樣做,他那些屬官也跟著學,每天都在宿舍裡面喝酒唱歌,大呼小叫。屬官的宿舍和相府緊挨著,這樣弄得曹參的那些隨從都忍不了了,但又無可奈何,只得找個機會拉著曹參去宿舍視察。按說這個方法非常好,可是曹參去了後,不但沒有擺丞相的架子,反而和那些屬官打成一片。曹參見那些手下喝的正歡,自己也加入了戰團,鬧得比誰都兇。


曹參這樣弄下去,終於有人不滿了,這個人就是漢惠帝劉盈。他時刻觀察這新任丞相怎樣處理政務。誰知曹參每天只是喝酒取樂,對政務完全不上心。劉盈感嘆道:“老臣不給面子呀!”劉盈不好直接找曹參說,恰好曹參的兒子曹窋也在朝中為官。劉盈就找來了曹窋,囑咐說:“你回家後私下問問你父親,他這樣怠慢朝政是不是有點過了?不過,你要記住,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


曹窋就帶著劉盈的口頭聖旨回家原樣問他父親曹參,誰知曹參聽到後,沒有怠慢,也沒有和曹窋打成一片,直接動手打了曹窋二百大板,並怒斥的說:“好好回去侍奉皇上,天下的事輪不到你來插嘴!”不知道曹窋是不是向漢惠帝劉盈打了小報告,反正劉盈是知道了曹窋被打的事情。


惠帝劉盈等到朝會的時候,對曹參說:“你為什麼打曹窋呀?他那些話是我讓他說的。”其實劉盈和曹參都有理由可以說的過去,劉盈認為打狗要看主人,曹參認為打自己的兒子天經地義。可是曹參並沒有回答惠帝的問題,只是將自己的帽子脫下,向劉盈謝罪說:“請陛下自己掂量下,您和高祖誰英明?”在群臣看來,這個曹參哪是謝罪,分明是搬出老子壓兒子,因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劉盈當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比呀?”曹參又說:“那您再看看,我和蕭何,誰高明些呢?”劉盈也坦率的說:“您似乎比蕭何差些。”


曹參說:“既然您不如高祖,我也不如蕭何。高祖和蕭何平定了天下,所有規章制度已經明確無誤,陛下只需要垂拱而治,我們這些大臣只要照方抓藥,這有什麼不對嗎?” 顯然,曹參挖了一坑,通過兩個沒有選擇答案的問題反問劉盈,來證明他的理論。這是典型的辯論技巧,有點縱橫家的味道,劉盈想了一想,覺得很對,便說道:“我知道了,您去休息吧!”這個故事被後人歸納為一個成語,叫做“蕭規曹隨”。


曹參通過高超的雄辯技術說服了劉盈,以一種既不費力又很討好的低成本方法治理國家。在曹參手下幹活,只要不是謀反、殺人之類的重罪,他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來不去追究,相府自然太平無事。就這樣,曹參在丞相位置上碌碌無為,三年後無疾而終。


那麼,曹參如此無所事事,天下被他治理成什麼樣呢?讓人意外的是,天下治理的非常好。以至於曹參雖然死了,他還活在人民的心中,百姓懷念曹參,編出歌曲來頌揚他。

根據《史記》,百姓歌頌曹參的歌詞是:“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壹。”大意就是說:蕭何制定法度,清楚明白,整齊畫一;曹參接替,堅守而不變更。執行清靜無為的政策,百姓得以安寧。


這段歌詞是典型的《詩經》風格,在古代中國,百姓會將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通過頌歌的形式傳唱。要知道,在當時那樣的年代裡,能夠編出這樣的一首歌,還真是不簡單,可見曹參在當時的影響力!顯然,曹參並不是尸位素餐,而應該用另一個更恰當的詞來概括,這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典型的道家思想,曹參在無意中將大漢的基本思想由劉邦時期的儒家思想直接變更為道家的黃老思想,竟然使得道家成為漢初的官方顯學。恐怕這是叔孫通、陸賈這些儒家士子們沒有想到的。然而,讓人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儒家士子佔盡一切優勢,竟然沒有將儒學變為官方顯學?曹參乃一介武夫,為什麼會領悟黃老思想,而且他的雄辯技術如此強大?曹參的高超辯論技術,這個答案很好找,因為有一位強大的縱橫家投靠了曹參,這個人就是蒯通。當年勸韓信反叛劉邦的人,就是蒯通。有了蒯通的協助,曹參的一些說辭自然就信手拈來。至於另外一些問題的答案,就必須要從曹參的經歷說起。


在劉邦征伐天下的時候,曹參是一位勇冠三軍的名將,戰功赫赫。可是,等到劉邦登基後,天下已經安定,武將的職業已經不吃香了,曹參只有轉型。在漢惠帝初年,曹參被劉邦任命為齊國丞相,由於劉邦的長子劉肥沒有任何治國理政的經驗,治理齊國的重任就落到了齊相曹參的肩上。對於劉邦的這個任命,曹參徹底傻眼,他認為:我是軍事人才,治理國家一點經驗也沒有,這怎麼辦呢?


曹參雖然是武將,但他具備非常強的學習能力 ,在沛縣起兵時,他不過是沛縣管理監獄的人,竟然在戰爭中成為一代名將,學習能力可想而知。曹參到了齊國之後,立即將齊國的老夫子和讀書人全部招來,問他們治理國家的方法。齊國可是孔夫子的老家,儒生遍地,曹參的招聘書一下達,一下子就來了一百多儒生。


曹參看到來了這麼多讀書人,自然高興,心中想到:人多力量大,這麼多人中肯定有牛人教我治國之道。曹參的想法自然沒錯,但他忽視了一點,人多力量大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團結一致。可這一百多儒生在一起,集思廣益、各抒己見,人人都有一套方法,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意見。這下輪到曹參傻眼了,他原本就不擅長以文會友,看著一百多個書呆子在自己面前爭吵,徹底沒有注意了。


曹參發現旁邊有一儒生相比其他人而言,安靜不少,貌似一直在傾聽他人意見,於是曹參將那個儒生叫面前來,問道:“你覺得他們誰的意見對?”這個儒生回答道:“他們說的都不對,我的意見才最高明。”正當這個儒生準備說他的意見時,曹參崩潰了。


原本曹參召集這麼多儒生來,就是想遵從中央的意見,用儒家思想治國,誰知事與願違。此時的曹參已經覺得儒家不太可靠了。正當曹參發愁之際,有個人告訴他,膠西有個蓋公,精通黃老之學,可以請來問問。於是曹參就花重金將蓋公接來了。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清靜無為,讓百姓自行安定。顯然,蓋公的這套學說征服了曹參,因為曹參在和蓋公談論後,立即將正堂讓出來,恭恭敬敬的請蓋公住在裡面,每天向蓋公請教。於是,曹參就依照蓋公的方法來治理齊國,就是黃老學說,歷經九年,齊地大治,人人都誇曹參是個賢明的丞相。


照這樣看來,曹參的選擇和最終的實踐結果,使得漢初黃老學說戰勝儒家學說,但是不是有一定的僥倖在裡面?如果當時曹參召集的讀書人,全部是黃老學說,或者儒家士子能夠統一意見,那說不定曹參就不會採用黃老思想治國了。因為曹參之所以選擇道家,就是因為儒家學子人數太多,意見太多導致曹參暈頭轉向,而道家只有蓋公一人,使得曹參不用糾結方法的選擇,最終採用了道家的黃老思想。如果持這樣的看法,只能表示你的想法太簡單了,要想找尋根本原因,不但要從儒道兩家的自身上找,還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



《史記·樂毅列傳》上面記載:“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這樣看來,作為黃老思想的集大成者——河上丈人,將他的所學一脈傳下去,蓋公則是第五代傳人,而曹參是第六代,除了第二代有兩名學子外,其餘都只有一人,這樣來看,根本不會出現百十名黃老學子爭論的現象。


反觀儒家,在先秦時期,也是當時的一大顯學,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受到重創,但人數依然眾多,尤其是齊地。儒家強調禮儀,強調名分,書生意氣,什麼事情都要有板有眼,不爭個你死我活都不算是個正宗的儒家學子。按道理講,此次曹參治理齊國,這可是讓儒學再次發揚光大的好機會,如果大家意見統一,或者某人的意見具有壓倒性優勢,也許曹參就會選擇儒學,那麼漢初的官方顯學就是儒學了,孔子的理想——禮樂復興也就不是夢了。


可讓孔子失望的是,他的這些不肖門徒,完全不知道機會的難得,不但不知道隨機應變,反而自己內鬥。很多儒家士子甚至認為現在還沒到用禮樂治國的時機。因為在《論語》中,孔子說過:“如有王者,必後世而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君王興起治理國家,也必須要治理三十年,然後才能實現仁政。這就是為什麼叔孫通當初去魯國招聘儒生,偏偏碰到了兩個特立獨行的書呆子,他們用鄙視的語氣對叔孫通說:“現在天下初定,死人都沒有埋,哪裡是搞禮樂的時候!國家積德百年,而後才可以興辦禮樂。”


這樣看來,叔孫通、陸賈算不上根正苗紅的儒家學子,就比如陸賈,不但是縱橫家,也是儒家,而他受命編著的《新語》竟然強調人主必須“無為”,這可是典型的道家思想;而叔孫通呢,肯定不是一個鐵桿儒家,不然也不會到處被儒家士子鄙視,更不會活那麼久,說不定早就被秦始皇坑了。


通過上面分析,儒家領軍人物叔孫通、陸賈都不是真正的儒家份子,並沒有以性命捍衛自己學術的勇氣,且儒家學子內部意見紛紛,矛盾對立,攻擊力自然不及蓋公一人了。蓋公抓住機遇,將自己的生平所學傳給了曹參,曹參將自己的所學用於實踐,終於使得黃老學說成為西漢初期政治思想。


道家的勝利還和秦王朝的滅亡有關。當初,秦王朝大興土木,修長城,挖馳道,建阿房宮等一系列重大勞民傷財項目,動不動就徵調民工幾十萬,百姓苦不堪言,結果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又是農民出身,知道秦朝政策的利弊,自然不會搞秦朝那一套了。當然,即使劉邦有心想弄,也弄不起來,連自己的馬車都裝飾不起來,更何況別的大型工程了。綜合一下,乾脆讓社會自己去療傷。


當然,曹參的無為而治,並不是無所作為,只是按照傳統來,以前怎麼辦,現在就怎麼辦。黃老思想的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只負責宏觀調控,而不去幹涉社會生活的具體事務。這樣看來,老子的思想和中國改革開放那一套,還是很相似的。在中國古代社會,農業是最重要的產業,只要政府放寬管制,讓自由於民,社會自然就會迅速復甦,就像老子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總之,八荒遇合,陰差陽錯,道家的第六代傳人曹參會成為大漢的中央丞相,將道家的黃老思想變為大漢的官方思想。然而,歷史上的所有學派之爭,並不會因為一場就會決出雌雄。


當初叔孫通去魯國招聘儒家學子時,兩個書呆子拒絕了,他們認為現階段不適合儒家的禮儀,只有等待社會安定,才適合儒家之道。但叔孫通不知道的是,他嘲笑的兩大腐儒,見解還真是獨到。因為從兩位儒生拒絕叔孫通算起,近一百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橫空出世了一位儒學大師——董仲舒,他直接領導了一場文化革命,徹底戰勝橫行大漢七十年之久的道家,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之後的所有朝代,儒學都是官方顯學。這樣看來,那兩位儒生不是腐儒,而是儒家真正的門徒。


惠帝五年八月,相國曹參去世,按照劉邦生前的遺囑,惠帝將王陵立為右丞相,陳平立為左丞相。劉邦選王陵擔任丞相,就是看中了王陵的剛正不阿,讓陳平輔佐王陵,就是希望兩人互補。不論是王陵還是陳平,兩人一個是武將,一個是謀士,政務能力都不及蕭何,那就跟著曹參學吧。曹參的那一套黃老思想自然就跟著傳承了下來。


劉邦生前,非常擔心呂氏搶奪劉氏江山,那王陵和陳平能夠守護住劉氏江山嗎?請看下回——《呂后專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