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公元前193年,漢相國蕭何病逝,臨終之前舉薦曹參為自己的接班人。無獨有偶,當蕭何病逝的消息傳到齊地曹參耳朵裡的時候,曹參趕緊吩咐僕人收拾好行囊,準備前往長安接替蕭何的位置。僕人大惑不解,但依舊奉命行事。不久之後,朝廷果然派人召曹參赴任。

曹參長安赴任之後,繼續執行蕭何留下的政策,便有了“蕭規曹隨”的佳話。同時也引發了後人的質疑,認為曹參不如蕭何,甚至搬出劉邦給功臣排座次蕭何為第一、曹參次之為根據。而當我們仔細梳理那一段歷史之後,更能明顯地發現,蕭曹二人並無高下之分。

蕭何生前拒絕自己和曹參相比,固然有多年的情意在裡面,而更多是因為任何比較過於主觀,無論結果如何,最終都會導致二人不和,而危及到整個漢帝國的政治運作。

漢帝國是在秦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項羽死後,諸侯聯名上書懇請劉邦即皇帝位,這才拉開了漢帝國四百年基業的序幕。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擺在漢帝國面前的不是一片繁華景象,而是百廢待興的一片廢墟。身為皇帝的劉邦,想去彰顯一下自己的身份,尋找同樣顏色的馬來駕車都是一種奢求;蕭何擴建一下宮殿,都被劉邦斥責為過於豪華,認為是重蹈亡秦的覆轍,由此可見,當時條件何其艱苦。

秦帝國短短十五年的國祚,並沒有為後世留下太多頗具建樹的行政制度以及政治文化,新興的漢帝國只能夠部分接受秦帝國的行政結構,然後慢慢優化,摸著石頭過河。

廟堂之上都是凋零的景象,民間的慘狀更是可想而知。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幾百年的戰亂,百姓們早已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迎來了和平,想著喘口氣,過上穩定的生活。

作為親眼目睹秦帝國統一到滅亡的底層官僚,蕭何和曹參極為熟悉秦帝國的運作模式。蕭何早年曾經有機會到咸陽做官,但是被他拒絕了,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早就預料到秦帝國的命運已經日薄西山。

蕭何和曹參都是刀筆吏出身,對於秦帝國的法律極為熟悉。今人論及秦帝國的時候,大部分認為秦帝國是依法治國的典範,實際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秦帝國為了控制住廣大的疆域,培養了一大批刀筆吏,這些人作為秦國法律的代言人,基本上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些刀筆吏只為皇帝負責,沒有監控他們的機構,罪犯的量刑程度都由人為控制。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所以秦帝國越是依靠刀筆吏,他們的權力就無限膨脹,而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很多明明應該受到懲罰的人,往往逍遙法外。

項羽的叔父項梁曾因櫟陽罪案受到牽連,就請蘄縣獄掾曹咎寫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事情就此結束。一個小小的獄掾就有了結刑事犯罪的權力,可見當時秦帝國內部已經腐爛到了極點。那些沒有記錄在史書上的類似事件,可能會更多。

蕭何在楚漢之爭中相當重要,無論是留下了秦帝國的地圖、人口等重要資料,還是在關中源源不斷地向楚漢前線輸送兵員,都為劉邦的勝利打下了基礎,那麼這個時候曹參在幹什麼呢?

曹參正在前方衝鋒陷陣,楚漢四年戰爭下來,曹參“身被七十創”,由此可見曹參勢必身先士卒,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曹參此時的身份是什麼?他是韓信的副將,韓信軍中的二把手。

劉邦的這個安排頗具匠心,曹參勇猛無敵,可以輔助韓信削平其他諸侯,又可以作為劉邦的臥底,日夜監控韓信的一舉一動。劉邦可以傳入韓信軍中,奪取軍權,沒有曹參作為內應,想必不會那麼順利。

蕭何在最後方,曹參在最前方,兩人就如同劉邦的兩條腿,缺了哪一條腿,都不可能正常行走,或許在劉邦的心中,也確實無法衡量出兩個人的優劣。

漢帝國建立之後,叔孫通為劉邦制定了一大套規矩,參照的就是秦朝的禮儀,蕭何的威望讓他可以帶劍上朝,而曹參不久之後去輔佐了齊王劉肥。

劉邦一直對外室所生的庶長子劉肥愧疚,於是就將劉肥封在了最為富庶的齊國。齊國共七十餘城,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有魚鹽之利,年紀輕輕的劉肥是沒有辦法掌控如此龐大的諸侯國。劉邦這時候想到的也是曹參。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由此可見,曹參並非是一個莽夫,只不過在一般人的眼中,他在戰場上的驍勇善戰掩蓋住了治國的能力,幸好劉邦不是一般人,發現曹參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西漢帝國在建國伊始,一方面繼承了秦帝國的郡縣制,可是秦帝國的迅速衰亡讓劉邦意識到,沒有劉氏子孫在外面作為屏障,一旦出現叛亂,漢帝國會是秦帝國一樣的下場,於是漢帝國中央朝廷只管轄十幾個郡,剩下了分封給了劉氏子孫,部分地區恢復了西周的封建制度。

這樣以來,分封的諸侯國名義上屬於漢帝國的一部分,實際上就是獨立的國家。諸侯國裡面的相國無論是權力還是地位基本上與漢帝國中央朝廷的相國相埒,曹參雖然外放,和蕭何比起來並不差。

初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要數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簡稱王楊盧駱。楊炯有一句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如果大家都是唐朝人,就會知道這句話一點錯都沒有。可惜的是,今天的我們距離四傑一千多年,談論他們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年齡。

四傑按照年齡來說,盧照鄰和駱賓王是長輩,王勃、楊炯是晚輩,楊炯排在盧照鄰之前,頗有不尊重長輩的意思,而排在王勃之後,頗有不甘心的意思。

類似的還有戰國四君子,雖稱為四君子,實際上孟嘗君早於其他三個人一百多年;還有李杜,李白大杜甫十二歲,應該是杜甫的叔叔輩,所以杜甫寫那麼多詩歌給李白,李白只回了三首,也就不足為奇了。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說了這麼多,無非想表達一個意思,史書之中雖然沒有明確記錄,但是從劉邦的安排上來說,蕭何應該比曹參的年齡大一些。何況史記在記錄劉邦自立為沛公的時候,特意提到了“少年豪吏如蕭、曹”的字眼。人事的安排,年輕一點的來接班,也是順理成章的。

相比於蕭何在長安的提心吊膽,受到劉邦的猜忌,齊地的曹參則是少去了很多顧慮。不過,曹參也沒有閒著。他四處尋訪賢德之人,請教治國的方法。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能夠兩次擊敗秦國,靠的就是平時禮賢下士,不論對方身份如何低微,都不會有半分不禮貌,才贏了一大批人才“提攜玉龍為君死”。

曹參自然明明白這個道理,當他聽說曹參聽聞膠西有一學者蓋公,所學為黃老治國之術,曹參重金尋訪蓋公。蓋公認為天下戰爭後初定,應該使人民清靜,不可繁政擾民,社會才能安定。曹參於是為蓋公建立別館,以其為政事顧問,尋訪其意見,治理齊國大部分均用黃老之術。齊國上下以“賢相”之評價流傳。

劉邦集團的多數人都是善於聽取意見,並且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人才,曹參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秦帝國官僚系統的歷練,曹參也許就不會對秦帝國嚴刑苛法瞭解的那麼深刻,也就不會在自己政治生涯之中採取與秦帝國截然相反的方式——黃老無為。

人的每一段經歷都能在人生中某個階段有用,即便那麼經歷或許是不堪回首的經歷。

劉邦臨終之前,回答呂后關於後事的安排,就已經欽定了曹參作為蕭何的接班人,這種安排說給呂后聽,確實也給呂后起到了一定震懾作用:曹參擔任相國,呂后一定不敢覬覦劉氏的江山。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漢帝國自建立之初,就有三股力量角力,分別是劉氏皇族、呂氏外戚、軍功集團。三個集團形成了穩定的三角形,平衡不至於被打破。但是每個集團的代表人物一旦軟弱,就有可能會被其他挾持,劉邦自然擔心,而且他的擔心確實發展成為了現實。

劉邦之所以要廢太子劉盈,而改立趙王如意,一個主要原因是劉盈仁厚有餘,而魄力不足,不像劉邦性格剛毅。

劉盈繼位之後,大權落在了呂后身上,作為軍功集團的老大曹參自然是劉邦穩定漢室江山的一顆棋子。論資歷,曹參是幫助劉邦建立漢帝國的核心班底成員;論軍事能力,漢帝國除了劉邦、韓信,恐怕就要數曹參;論治國能力,齊國被治理的天下聞名,曹參也是一流的政治家。

憑藉以上三點,曹參可以保護劉氏江山永固,齊地多年的歷練,也讓曹參的政治才能更上一層樓。或許是對齊地有感情,曹參在離別之際,叮囑齊地繼承他位置的官員,一切都不要改變,齊國便會和自己在的時候一樣安定繁榮。

曹參來到長安繼承丞相職位後,與其說曹參是跟隨蕭何開創的道路走,不如說是他繼續貫徹自己的理念——繼續利用黃老無為之術來矯正秦朝的嚴刑峻法(當然,過度的無為也開了個壞頭,造成了以後帝制社會中老百姓普遍不把律法當回事,律法再多,百姓眼中也不過是一紙空文)。

曹參恐怕小皇帝劉盈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甚至還會破壞已經往好的方向運作的整個社會,所以曹參才拿出來劉邦壓住劉盈。曹參是這樣說的,高祖與蕭何安定了天下,法令已經完備,只要陛下垂拱而治,而讓臣等堅守崗位,遵守他們的法度而不違背,不是很對麼?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曹參用這個法子堵住小皇帝的嘴,和他在自己府上縱情豪飲,令前來辦事的官員無從開口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曹參只做了三年的相國,便病逝了。曹參去世之後,王陵、陳平和周勃共同擔當起匡扶漢室的責任,一場外戚與劉氏皇族、軍功集團的戰爭終於爆發。

秦帝國二世而亡,漢帝國二世發生流血的宮廷政變,秦漢帝國似乎為後世寫好了劇本,兩個劇本在後世統一王朝交替上演,稱為走不出的怪圈:

西晉帝國二世發生八王之亂;隋帝國二世而亡(三世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唐帝國二世發生玄武門之變;北宋王朝的燭光斧影;明帝國的靖難之役······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曹參死後,當時人們稱頌,“蕭何為法,顜若劃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這不過是對錶象的一種解釋,沒能夠真正瞭解曹參的本事。

“蕭規曹隨”,曹參真的不如蕭何嗎?

曹參的後人之中有很多名人,但是所有的名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一個冒名頂替者。這個冒名頂替者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魏武大帝曹操。

《三國志》關於曹操的記載,開頭一句就是“太祖武皇帝······漢相國參之後。”史書如此記載,為什麼還要說曹操是冒名頂替呢?

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候我們雖然去古很遠,但運用現在的科學方法比史書更加令人確信,今天的我們肯定比司馬遷更加了解銀殷商,因為我們今天出土的青銅器也好,一些竹簡的記載也好,都是司馬遷包括之後的史學家沒有見過的。

為了驗證曹參和曹操是否有血緣關係,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做了深入的研究。課題組利用今天曹操後人的基因,與曹參今天的後人進行對比,證實曹操並非傳說中的“漢相曹參後代”,曹操冒名頂替案就此真相大白。

“蕭規曹隨”的成語雖然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曹參,也讓更多人對曹參產生了誤解,由此可見,斷章取義、想當然耳是多麼的可怕。

《史記》之中只有兩個以相國命名的篇目: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從篇目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曹參地位有多高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