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承认中国鸦片战争之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吗?

李玲


绝大多数外国人压根不知道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承认还是不承认。


其实华人世界,港澳台和新加坡人多数也没这个观念,1949年前的中国人,也普遍没有这个概念,这只是中国大陆地区1949年后才普及的一个概念。


那么你就得搞明白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个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但列宁是分开提出。他在1916年初写的《She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一文中说:“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这里的资产阶级民Zhu运动一部分刚刚开始,一部分远未结束”。

同一年,列宁在专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说:“我们把波斯、中国和土耳其列入半殖民地,其中第一个国家差不多已经完全变成了殖民地,第二个和第三个正在变成殖民地。”


1912年7月,列宁在《中国的民Zhu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指出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


那么,列宁的说法传到中国后,影响了一批左翼知识分子,陈独秀和蔡和森分别引用了列宁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说法,不过也是一直分开说,没有合并在一起。但是要到1926年,蔡和森第一次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合并使用。

陈独秀和蔡和森分别引用了列宁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说法,但最初也是分开引用的,直到1926年,蔡和森第一次将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合并一起论述,从而形成固定叙述。


不过在1949年之前,这个说法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知识界有过讨论,绝大部分学者不认同这个概念。


比如很多学者提出,封建这个词汇和概念是来自英语的“Feudalism”,用封建来对译并不准确,中国并没有欧洲那种“封建时代”,即便周朝时代在形式上略为相似欧洲的封建社会,但在秦统一之后,中国已经没有封建社会了,进入中央集泉君主专智社会。


对半殖民地的定义,学界也不认同,因为按照那些定义,欧美和日本同样符合这个定义,或者说在历史某个阶段一样符合这个定义。


1949年后,这个概念被写入教科书,也被媒体固定化引用,全民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中耳濡目染,才被大家所熟知。


段宇宏


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带有非常强烈党派色彩的政治术语,是三十年代才开始真正成为我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外国人知不知道有这个说法都是个问题,更别提承认了,当然,一些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外国学者多少是应该了解的。

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跟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一次重要争论有关。

这场争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应该何去何从?之前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而这个合作以蒋介石背叛革命而告终。当时分裂成不同派别的党派知识分子就开始争论,中国到底是个什么社会。兹事体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这里面主要有三派。一派是我党的理论家,比如王学文等,历史上称为新思潮派,以《新思潮》这个刊物为主要言论阵地,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派是以《动力》杂志为主要言论机关,这一派是从我党分裂出去的托派分子,主要代表有任曙,刘静园等,这一派认为中国差不多是资本主义社会了;得到蒋介石授命,以国民党理论喉舌陶希圣等为代表的新生命派以《新生命》杂志为核心,认为中国封建势力犹存,而中国社会的两大阶层是士大夫与农民。



(陶希圣)

这三派各有阵地,但还有一个刊物《读书杂志》,是几派集中火力论战的地方。这个刊物是王礼锡主办,王礼锡他们自己还有一派,以王礼锡和胡秋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是个专制主义社会。

不同的主张,背后都有不同的政治势力,不同的主张,也意味着中国要选择不同的道路。

当然,最终获胜的是我党。

1.认为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说明革命的领导者应当为中国共产党,要对付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还有半死不活的民族资本主义,也就是三座大山。

2.而如果认为中国差不多是资本主义社会了,剩下的就应该是配合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走议会民主的道路。

3.如果认为中国是个封建势力犹存的社会,我们要面对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那么革命的领袖就成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利益的国民党。

当然,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党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后来写了一本皇皇巨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本影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几代人,今天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当中仍然以这本书的历史叙述为基本框架,比如说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再想封建社会发展,在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是共产主义社会。他的这本书就跟这次论战有密切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