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子相亲36年不成功”,究竟是病还是命?

北京一位男子从29岁相亲到65岁仍未成功,对象没找着,自己的悲惨经历反倒先火了。为他操持相亲大事的中介号称“北京第一红娘”,称男子相亲不成功主要是要求较多,一要漂亮个高,二要比自己年轻,三还要求女方会写诗,即便年纪越来越大,也不肯降低标准。

“北京男子相亲36年不成功”,究竟是病还是命?

这段相亲经历在网上遭到了不少冷嘲热讽,毕竟36年没成功多多少少反映了本身条件的不足,“会写诗”的要求又显得很傻很天真。对于这段经历,“自恋是病,得治”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亲36年不成功”和男子的“高标准”真的是一种病吗?我倒觉得不是。

“北京男子相亲36年不成功”,究竟是病还是命?

一度成为网红的“乌青体”诗作

“是否要为实现目标降低对目标的要求”是一道经典命题,在这个命题上的认知足以改变人的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者饿死街头,有人赞其高洁,有人斥其迂腐;“狡兔死,走狗烹”者构陷无辜,有人诉其残暴,有人赞其枭雄。总的来说,选择“是”的人偏向结果导向,选择“否”的人更在意过程优劣。是与否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只要做出选择并一以贯之,这样的人生就无可指摘。即便说一句“不切实际”,可谁没有几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就好比这位相亲的男子,只要他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懊恼后悔,也没有对相亲对象的选择抱有什么偏见,那么他的选择就没有哪里可供指摘,即便这件事贯穿了他的大半个人生。

追求“年轻漂亮会写诗”的女性,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36年相亲不成功”也不算是病,那是他自己选择的命运。不论相亲成功与否,我尊重并祝福每一个认真对待自己选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