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金融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以惊人的能量改变着传统金融业,并催生了诸多金融新业态。那么,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下,我国传统银行遇到了哪些冲击?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未来将会怎样?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本报策划推出“金融科技大潮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一篇《直面冲击 凝神谋变》。

■本报记者 向 红

出门不带钱包、贷款不跑银行、动动手指就能购买理财产品、机器人投顾几秒钟内就能替你做出投资决策……金融与科技的不断融合,无形中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金融业的生态链,甚至渗透至中国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金融行业,这股强劲的风就是金融科技大潮。毫无疑问,它在给人们的金融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失落”的网点

“你现在口袋有多少现金?”“有多久没去银行了?”在这两个问题面前,相信不少人有着相似答案:口袋里几乎没有现金;去银行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几个月都不去一次。可以看出,随着金融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银行实体网点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

在建设银行工作近25年的王女士,这几年最直观的感受是:银行的物理网点布局和柜员人数增速普遍放缓,一些低效网点在裁减,现有网点纷纷从大而全转向轻型化、智能化。

“刚进银行时,我在柜面工作,银行的柜台高度大概到我胸口的位置。我们坐在玻璃隔断后用一支笔、一把算盘为客户办理基础的存取汇兑业务。后来,随着银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柜台慢慢变成了开放式,我们直接拿着平板电脑与客户交谈。如今,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出现了大堂经理是机器人、门口保安是人脸识别闸机的无人银行。”网点的不断变革让王女士既兴奋又忧虑。兴奋的是,网点的不断转型升级,增强了客户体验,缓解了柜员工作压力;忧虑的是,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现在到网点办理业务的人越来越少。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尽管近几年各商业银行加大了网点转型力度,让网点未来感、科技感十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银行网点敞开胸怀拥抱未来的另一面,则是网点的逐步裁减。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变化。据证券时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的营业网点累计关停326家,其中2018年1月22家,2017年12月164家,2017年11月90家,2017年10月50家。

要知道,数以万计的物理网点,曾经是商业银行的绝对竞争优势,给银行负债端带来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但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冲击下,这些落地基层的网点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银行网点竞争力下降、客户逐渐减少,除了银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许多业务外,互联网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在银行支付、理财、信贷等领域的逐步蚕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汪川表示。

可以看到,目前在小额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已处于领先位置,这不仅弱化了银行在个人业务上的支付结算功能,而且改变了银行与其客户的关系。

以余额宝、财付通、P2P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投资类产品凭借买卖方便、收益高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原本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它们在削弱银行理财渠道功能的同时,还分流了银行的存款。目前银行遭受互联网理财产品最为直接的压力就是存款吸收能力的下降及存款成本的上升。

近几年火爆的P2P平台,虽然受到不少诟病,但是却给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57812.89亿元,而2016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9650.33亿元。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毫无疑问,未来是新青年人主导的社会,不会使用现代支付工具的人将会越来越少。互联网巨头移动支付的遍地开花和“无现金社会”的加速,将进一步减少银行柜台业务办理量,网点收缩将是不争的事实。

“失宠”的现金

上世纪80年代,“有奖储蓄存单业务”曾风靡一时。对于彼时刚参加工作的农业银行江苏南通开发区支行季国新来说,这种创新的揽储方式,令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不少人为了抽中高额的奖品,纷纷到银行办理有奖储蓄存单,存单面额分5元钱和10元,存期分半年和一年。存单到期后就参加抽奖,即使抽不中,也可拿回本金和利息。

“有奖储蓄存单业务”带来的新鲜感,很快在上世纪90年代被存折、银行卡的“便捷性”所取代。此后仅十几年光景,银行卡又被取代,一串串数字组成一个个虚拟账户,从交通、餐饮、购物到娱乐的所有消费,“扫一扫”“滴一声”,一秒搞定。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支付改变生活”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作为“传统的颠覆者”,二维码支付、云闪付、云支付等“无纸化”支付方式不断涌现,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消费和支付行为发生着变化。

当人们正享受着无现金生活带来的便利时,传统金融机构却承受着因现金“失宠”带来的转型之痛。瑞银在一份报告中说,由于移动支付的崛起,估计仅2016年度,传统的银行和支付处理机构就损失手续费达300亿美元。

现金的逐渐“失宠”,给银行业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作业模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过去是靠门口发传单、发放小礼品等方式来抢客户,而在在“互联网+”浪潮中,流量和场景则成银行之间互相抢夺的战场。

无现金生活也使ATM慢慢淡出舞台。如果你有留意,会发现某些曾矗立在购物中心角落里的ATM,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悄无声息的搬走了。“现在,ATM的江山已经开始动摇了。虽然ATM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消失,然其萎缩已经成为趋势。从2017年开始,多数银行都在撤,因为现在现金的交易量完全不如以前了。”某大型商业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毋庸置疑,随着金融科技企业在移动支付、小额信用贷款、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步步渗透,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失意”的柜员

当我们迈步走入银行大堂,第一个迎接你的不再是大堂经理,而是智能机器人;在大堂的另一侧,仅凭“刷脸”就能从ATM上取走现金;在银行的贵宾室内,机器人投顾几秒钟就为客户做出一份投资决策……这些场景的出现,不禁让一些业内人士忧心忡忡:未来大量“机器”新员工,会不会要和柜员、客服等银行人“抢饭碗”。

“很难想象现在90%的银行业务都能通过网银、掌银、自助设备来完成,速度都以分计甚至秒计。金融科技在释放部分人力,可以让我们更专注地为客户提供顾问式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让我们倍感压力。”飞速的变化让农行重庆江北支行的员工晏月颇具感慨。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如今,人工智能已逐渐进入银行业,小到银行大堂、机具,大到投资理财等,大有逐渐取代银行柜员的势头。

“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将逐渐削弱金融专业人员在信息把握、客户甄选、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后台运营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可以预料,未来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对银行专业人员的替代率会明显上升。”农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资深专员杨唯实表示。

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已势不可挡。不仅仅是纸质现钞与营业网点的日渐式微,物联网、传感技术等科技带来的智能化变革,正在颠覆金融业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金融科技浪潮,商业银行唯有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深入思考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改造思维定式、作业模式、商业范式、管理方式,才能在金融科技革命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文章刊于《中国城乡金融报》7月9日A1/A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