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不知道你第一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是什么?

小 Z 的是 Nexus 5,一款 4 年前的手机,在当时算是较早一批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

无线充电看似是近几年出来的技术,尤其是在 iPhone 8、iPhone X 支持之后,被更多人所熟知。但其实,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尼古拉·特斯拉的实验

早在 1890 年,天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就已经完成了无线输电的实验。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十年后,特斯拉准备在纽约长岛兴建一座高达 187 英尺的铁塔,塔顶顶着一个直径 68 英尺的半球。特斯拉的想法是,通过塔顶的谐振变压器来产生超高电压,从而让空气在高压作用下电离成为导体,在输电端与用电端之间形成人造闪电,从而实现电能输送。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不过,最终塔还没建成,特斯拉却因为其他事情先破产了。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特斯拉拥有交流电的专利权,在当时每生产一匹交流电就必须向特斯拉缴纳 1 美元专利费。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当时一股财团势力要挟特斯拉放弃此项专利权,并意图独占牟利。在财团的要挟之下,特斯拉毅然决定放弃交流电的专利权,并撕毁了专利协议,将交流电专利永久性公开。

将专利公开之后,特斯拉非常穷困,陷入困境,公司也随之破产,全球无线输电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虽然特斯拉没成功,但无线充电的概念却从此深入人心。

2007 年,MIT 研究了一种不明觉厉的远程充电技术 WiTricity,利用高频磁共振原理,输电端与用电端的共振频率相同,因此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能量输送。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在 TED 讲台上,研究人员无需任何线缆,就可以在 2 米之外给 60W 的灯泡供电,甚至还可以给初代 iPhone 充电——不过无线供电装置大得吓人,还要给 iPhone 装个底座。

现在,10 年过去了,无线充电已经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连 iPhone 8、iPhone X 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无线充电,太方便啦

不得不说,无线充电对懒人来说真的很方便,回到家里,懒懒的把手机搭在充电器上就万事大吉了,根本不需要找插头,数据线等等一系列动作,也不再需要频繁插入、拔出手机,减少数据线和接口之间的磨损。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如果家里有多台装备要充电,你会加倍地发现无线充电的方便。比如手机、智能手表、耳机......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将他们全部放到充电面板上即可。如果同事或者室友需要充电,也可以直接往充电板上一放,用户无需拔下自己的 iPhone。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目前市场上无线充电有三大标准:Qi、PMA 和 A4WP。其中,Qi 应用最为广泛,是大部分无线手机都使用的标准,即便是喜欢特立独行的苹果也不例外。

Qi 无线充电系统由基站和移动设备组成,基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充电底座,移动设备是手机,充电底座上的磁感应线圈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手机背壳上的磁感应线圈再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能为电池充电。

现在的 Qi 无线充电板除了能够无线充电之外,还支持 QC 无线快速充电,比如 MOMAX 的 Q.Pad 无线快速充电器。如果你的手机支持 QC 快充标准,那么就可以把手机搭在 Q.Pad 充电器上实现无线、快速充电。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就目前来说,像 MOMAX 这样的充电器已经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便捷的无线充电,比如远距离充电,也就是说,充电的时候不需要将装备放到充电板上。

无线充电的下一步......

国外 Pi 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 Pi Charger 的设备,它是一个锥形的桌面装备,可以在方圆大约 30 厘米的范围内给多台设备充电,手机离 Pi Charger 越近,充电速度越快。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Pi Charger 采用了无线充电标准 Qi 的共振感应底层技术,再加上特殊的波束形成算法,让它可以在任意方向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比如同时给 5 台设备(4 台手机和 1 台平板)充电毫无压力。

我服这个充电器!隔空 30 厘米充电无压力,真正无线

看起来是不是特别灵活,特别方便?别着急,未来还有更让人惊艳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距离更广,你一走进屋子,手机自动充电,就像连接 Wi-Fi 一样,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还是先用zFrontier装备前线的 MOMAX Q.Pad 无线快速充电器吧,售价 79 元,部分支持型号如下:

苹果: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

三星:Galaxy S8、Galaxy S7、Galaxy S6、Galaxy Note 8、Galaxy Note 7、Galaxy Note 5 等

谷歌:Pixel 2 XL、Pixel 2、Pixel、Nexus 5、Nexus 6、Nexus 6p 等

索尼:Xperia Z3 l55t、Xperia Z3 L55u、Xperia Z4v 等

HTC:Droid DNA(美版)、One Mini2、HTC 8X(美版)、Incredible 4G lTE/Butterfly(美版)、One mini2 等

LG:G2(美版)、G3(美版)、G pro 等

MOTO:Droid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