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还是科学?星象学运行机制深度解析

星象学是迷信吗?

星辰为何能解读性格的信息?

这种看似荒谬的联系是怎样发生的?

迷信还是科学?星象学运行机制深度解析

星象学有数千年历史,在天文学独立出来之前,一直作为指导农业生产、授时历法的功能性学科,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扩展出更多功用,拥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流派,在世界各地都不乏研究者,但是到了中世纪,星象学遭到宗教独裁的镇压,文艺复兴之后,又受到新兴自然科学的排挤,逐渐走向边缘化、甚至被旧时小友(天文)贴上愚昧的标签……

一门发源于不同古老文明、传承数千年的学问,如果只是江湖膏药的水准,不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足,其实星象学的运行机制是极度唯物的,完全建立在宇宙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上,所以我想用一个公式,解析占星学的运行机制,帮助大家理解星象学的运作原理。


星象学=星体力学+人际行为心理学+统计学

这个公式凝练地概括出占星学的运行机制,我们来一层一层地解说。

一、星体力学

“Every particle in the universe attracts every other particle with a force tha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ir masses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宇宙中的每个粒子都会吸引其他粒子,其力量与其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

星体力学,是星象学的能量来源。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互作用力、弱互作用力),万物都是由这四种自然力构建起来的。

牛顿指出,引力存在于宇宙间每个质点之间,千亿星辰与地球上的亿万人类之间,也存在着引力,这没有任何玄虚的成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到,比如月亮与女性生理潮汐之间的关联,太阳风暴对通讯系统的影响等等……

也就是说:星体和人体之间、宇宙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存在着力的相互作用;星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基于力场的物理关联

星体部分进阶阅读

占星学中,影响力最大的两颗星体是太阳和月亮,这个结论引出了星体力学的三个影响参数:质量、距离和角速度。

根据这三个参数的效果,我们可以推出一条简单的定理:

在性格分析占星学中,质量越大、与地球距离越近、运行速度越快的星体,对个体天性的影响力越大、影响方式越直接;反之,质量越小、与地球距离越远、运行速度越慢的星体,影响力越小、影响方式越间接。

占星学的研究主体“十星”(日月水金火木土天海冥)可以据此分成四类,我们在上一篇《 》中做了详细论述,这里把要点汇总成下表:

迷信还是科学?星象学运行机制深度解析

二、人际行为心理学

首先,此处谈及的“人际行为心理学”,与斯金纳、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勉强去匹配现有体系的话,具有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部分特点,为了避免混淆,我暂时造了一个“人际行为心理学”的称呼,代表一种研究的意向,即:

探讨人格原型(心理特征)与环境(人际互动、社会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了不掉书袋,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这里有一个出生在春天的人,白羊座的能量赋予他勇敢进取的人格原型,现在这个白羊人面临一个挑战,白羊人格原型喜欢挑战,于是他接受了挑战并且取胜——这个经验强化了白羊人的勇敢属性(获得一个自我认知的心理标签),也强化了外界对他勇敢的认知(获得一个社会标签),于是这个人发展出一套白羊风格的行为模式,并作为处理未来其他问题的经验。

现在这个白羊人又遇到一个挑战,但是这次他失败了,于是一个失败的人际行为教训弱化了白羊人的人格原型(获得一个反向自我认知的心理标签),也弱化了外界对他勇敢的认知(获得一个反向社会标签),于是已经成为经验的白羊行为模式,得到修正,并在内心层面对深层的白羊人格原型产生质疑。

随后的各种人际行为经验,不断产生强化或削弱的环境反馈,白羊人也通过这些正反馈和负反馈去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能够为社会所接纳,并努力在保持白羊人格原型和适应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以上例子,展示了星体力学如何在个人层面建立影响力:

人格原型、性格、行为模式和环境之间的辩证作用,可以用下图来解析:

迷信还是科学?星象学运行机制深度解析

所以,“人际行为心理学”的运作机制在于:

人(因星体获得)的人格原型,通过实践(人际行为和社会反馈)转化为个体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并且在长久的人生实践中,通过更多实践(人际行为和社会反馈)去反向调整我们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最终促进人格原型的缓慢完善。

注意上面这段话包含三重含义:

第一:人格原型通过人际实践输出为“性格”后,作为行为模式指导个体的实践;

第二:个体的实践,如果收到环境正反馈,会强化性格和人格原型;如果收到环境负反馈,会反向削弱性格和人格原型,也就是说,性格和行为模式都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并得到修正,并反向触动人格原型的完善。

第三:生命的终极目标是寻求人格原型的完善和进化。

三、统计学

如果说,星体力学是占星学的力量来源、人际行为心理学是星体能量投射到人类个体的显效渠道,那么第三步的“统计学”,就是从现象中抽取规律的环节了。

无论星体与个体之间的作用、还是人际行为的模式隐现,这些都是潜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存在,需要通过海量的研究去发现和总结,所以从史前时代开始,世界各地的先民就开始了艰苦的追寻之旅,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阿拉伯、华夏、玛雅-阿兹台克……为了解开星空大宇宙与内心小宇宙之间的无穷奥秘,人类从修建巨石阵、金字塔开始、追寻了几千年,收获了丰硕的知识成果。

20世纪后,随着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发展,现代占星学华丽转身,将古老星象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成为现代人自我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有效工具。

迷信还是科学?星象学运行机制深度解析

四、占星与科学,展望和期望

现代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硕果,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希望,但是正如学会曙光宣言中所谈,在无限未知面前,人类应该学会谦虚,因为我们的眼界还远远不够。我们尊重科学的主导地位,但是打着“科学”旗号盲目否认自身狭隘的行为,是比迷信还要有害的故步自封。

假如科学的衡量手段足够完善,我们非常乐于通过科学方法来检测星象学,但问题是,科学也有自身的尴尬,目前人类科学的发展水平,距离完善和万能实在太过遥远,并不具备衡量宇宙和自然界一切是非对错的能力。

无论科学还是玄学,都是人类认知宇宙和自身的一种视角、都含有不尽然的知识需要谦恭地完善、都不应该对无法理解的事物盲目论断、都不应故步自封忘记与时俱进的使命!

所以我们期望未来科学的发展,能够有更多的作为,弥补人类认知的缺憾、扩展人类知识的疆界;而星象学的发展,能够对个体认知自我、寻求扩宽生命成长空间做出更多贡献。|维氏占星WA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