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秦腔在城市大剧院搞的“惠民演出”怎么看?

萌萌小笑笑


前段时间,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在城市秦腔惠民演出中开启了不送票的先河,据统计,其不送票的演出上座率达到了90%以上,这从一方面反应出兰州的秦腔基础深厚,一方面也反应出了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本身的自信。

  • 秦腔惠民演出的模式是由政府拉入财政预算,向各个级别的体制内秦腔演出团体采购演出。其主旨在于推广秦腔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包括送戏下乡和城市的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的任务基本由县级基层剧团承担,而城市剧场的惠民演出,就由大院团承担。在秦腔最主流的陕西、甘肃、宁夏这种惠民演出基本功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时间。
  • 但是,在惠民演出的过程中,不管是下乡演出还是城市惠民演出,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完任务的现象,在宣传上和推进的过程中,其达不到既定目标和要求。而这种现象在城市剧院采取购票的惠民演出表现的弊病尤为深厚。


  • 以陕西为例,在西安的惠民演出中,分别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西安天天有秦腔”品牌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的“周末有秦腔”品牌。但是这些品牌的演出送票现象很严重,而且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由名家演出的场次,很多送票被某些黄牛把控,变成了牟利的工具,而真正有观看需求的观众却只能望而却步,伙是被直接的拒之门外。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每场演出会正对农民工送出一定比例的赠票,这种方式很好。但是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直接“送票”。而这些票源掌握在这些剧院有一定权利的人的手中,就我认识的几位,每场演出他们包里都有数量不等的票源,且这些票源都是最好位置的甲票为主。


  • 这种现象的出现,深层次的反应出的是权利的腐败和滥用,拿政府的采购和良好初衷当儿戏,对于惠民演出不能够真正的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完任务走过场,这样的所谓的惠民演出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 同时,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赠票和送票,体现出这些剧院的市场竞争力和票房号召力的底下,他们只是仗着有财政预算的支持和采购,不细心研究供需市场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把戏迷观众的需求当一会事,常年累月的演那么几出戏,在观众中早已形成了审美疲劳,不能吸引观众反复的购票观看。
  • 而这些大剧院还有一个弊病就是以创新的名义,创排了一些严重背离秦腔发展艺术规律的新编戏和现代戏,失去了秦腔最基础的东西和艺术基因,在观众中难以引起共鸣,故而也就只能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实际的意义。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和兰州戏曲剧院这几年进行的惠民演出,在原有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观众的需求,抢救复排了一大批秦腔的骨子老戏,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起了市场和票房的号召力,在增强自身影响力的前提下,也符合惠民演出的目的和初衷,其成功的模式,是值得推广和弘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