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说房丨交房换学区,学区房溢价就这样打水漂

近日,保利蓝海郡因小学划片问题炸了锅。

该小区自2013年交房后,适龄儿童一直是在附近的洪山实验外国语学校入学,但今年却突然被转到了光谷十一小。

整件事的矛盾点在于,一是该小区房屋产权证上写的是洪山区,但业主户籍却是由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铁箕山派出所管理,业主住址一栏又写的是洪山区。这就很尴尬了,究竟该跟着哪边走,貌似完全看政府心情了。

矛盾点二在于,教育局这次是临时决议,也就是说业主们是在小孩通过洪山外小的初审之后,又接到通知需转入光谷十一小,而光谷十一小并不乐意当个“接盘侠”。

一个不要,一个不收,业主们当然不干了,据说目前已经准备去教育局门口拉横幅了。

更可怕的是,维权业主中不乏大腹便便的孕妇。

可见,学区房是多少家庭的痛点。

安安说房丨交房换学区,学区房溢价就这样打水漂

“学区房”是时代的产物。

在本世纪初期,这个概念并不曾兴起。

追溯起它在中国的诞生,应是兴起于北京的

从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学区房均价由7387.5元/平涨至7577元/平,涨幅2.57%;同时期,即2013年的4个月,北京的学区房竟然每个月上涨1500元左右……多重数据显示在2013、2014年,学区房的市场开始变得异常火热。

它为何突然兴起并火热,我们还需要结合国家特殊的国情来看,毕竟一项政策的出台是可以马上左右市场动向的

观察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2012年11月,十八大正式召开,全面确立了“从严治党”的新理念。随即,“八项规定”、“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等重大举措也相应出台。大刀阔斧的整治手段一下来,全国上下哗然。

人们一定想不到,这些政策竟然会间接影响并导致了“学区房”概念的衍生。

此前,用某些领导的话来说,想上个什么学校,打个电话都好办。即使是老百姓,托托人,交个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择校费,想在哪里读书都不是问题。

但政策一下来,这些招都不灵了,谁都不敢往枪口上撞,那怎么办?只能想办法通过买学区房的方式保证孩子入学了

后来,随着中产阶级越来越多,僧多肉少,学区房开始水涨船高,不断出现天价成交的情况。全国范围内,好的学区房价格普遍比其他房源价格高出20%。北京这种本身就寸土寸金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政府终于出手了。

在2014年,北京出台了被称作“史上最严‘小升初’”的措施,即“15条禁令”以及取消共建生、严控择校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其实已经表明了政府很清楚,造成天价学区房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

然而,通过打压学区房能解决问题吗?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

为了社会所要求的公平,将以前最多十几万可以解决的择校费,变为上千万的学区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其实一直都是一个仅仅只针对不同时代的中产以上阶层才能玩的金钱游戏,何来公平?

如今,还是为了所谓的公平,以北京为首的多个城市发布了“租房入学”、“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等系列政策后,火热的“学区房”似乎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尽管不少人坚信,接下来各大城市一定会跟上北京步伐。武汉就基本属于第一批跟上脚步的,但是这所谓的政策并没有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均衡等问题,而依然是单从学区房的角度试图化解一部分矛盾

所以,学区房依然还是有市场的,特别是在政策仍然不算特别紧的二三线城市。且更值得警醒的是,这样的方式是否会一再提高普通百姓的教育成本,使普通百姓成为这场金钱游戏中的牺牲品?

当然,不管是北京这种先行者,还是像武汉这种积极跟进的城市,努力想办法从政策上进行革新、引导的做法还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有自然好于无。

社会始终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在为学区房“退烧”上这些政策还是略见成效的,但真正解决学区背后的痛点还需回归本源。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