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鱟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謝京瀚


鱟魚完全能稱得上是海洋中的活化石,目前發現最早的鱟魚化石曾生活在距今5億年前的奧陶紀。鱟魚最大的特點是它們在幾億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進化,鱟科當中只有“美洲鱟、蠍鱟、巨鱟與中華鱟”這四種,它們彼此之間只有顏色有差異,樣貌和體型非常相近,與幾億年前發現的化石樣貌基本一致。鱟血液中的變形細胞就會把入侵的細菌凝結殺死,這是它們沒有滅絕的主要原因。鱟血的藥用價值也非常高,一公斤價值在10萬人民幣左右,雖然科研人員將鱟取完血後放回大海,但它們的存活率卻大大降低。鱟魚種類中的“中國鱟”數量在近20年的時間裡下降了90%,已經屬於瀕危物種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夏天是鱟的繁殖高峰。聶璜說:“凡鱟至夏南風發,則自南海雙雙入於浙閩海塗生子。”其實登陸浙閩產卵的,就是當地海里的鱟,不是南海跑來的。但當時閩中漁民盛傳此說,他們告訴聶璜,浙閩只有雄性小鱟,雌性遠在廣東潮州。每年秋天,浙閩的小雄鱟全都趕往潮州“勾搭”雌鱟。來年夏天,就一對對地帶著媳婦回來產卵了。

聶璜本來不信,但閩中漁民又說:“吾濱海兒童捕得小鱟,皆雄而無雌!”似乎是鐵證。聶璜於是將信將疑地將其記在《海錯圖》中,“存其說,以俟高明”。

幾百年後,這位“高明”終於出現了,那就是沒羞沒臊的我。有了現代科學的武裝,我斗膽分析一下。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前面說過,《海錯圖》描述的是中國鱟。這種鱟在成年時有明顯的雌雄差別:雌鱟腹部邊緣只有前3對棘發達,而雄鱟則所有棘都發達。但幼年的鱟,無論雌雄,棘全都一樣長,看上去似乎都是雄性。漁民自然會納悶雌鱟在哪裡,於是想當然地認為雌鱟大概在南方的另一個產鱟地——潮州。而秋天,鱟會藏進更深的水域過冬,漁民看不到鱟,就以為它們去潮州找媳婦去了。

愛情的小船立起鱟帆

在農曆初一、十五的夜晚,鱟會上岸產卵。此時潮位最高,能把它們送到高處的沙灘。這裡的沙礫比低處粗,卵產在裡面疏鬆透氣。每當這時,據說會出現一種叫“鱟帆”的奇景:雄鱟抱緊雌鱟的後半身,雌揹著雄在海中或遊或爬,向岸上走去。《海錯圖》說:“雄鱟後截捲起,片片如帆葉,而且豎其尾如桅,故曰鱟帆。”你划水我揚帆,愛情的小帆船要搶灘登陸。

但今人拍攝的鱟登陸產卵的照片中,雄鱟都是老老實實趴在雌鱟背上,不會立起後半身。而且以鱟的構造,除非仰面朝天,否則很難將後半身立起來。我懷疑“鱟帆”是大群的鱟在登陸中,一些被擠得翻身,以至劍尾朝天。或者是雄鱟在游泳時(鱟是遊仰泳的)碰到雌鱟,趕忙抱住,腹部跟著一使勁,也會立起來。反正此時的情景是很混亂的。以前,鱟的數量很多。交配時成百上千只鱟湧向沙灘,壯觀極了!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漁民此時抓鱟,有個秘訣:要先抓雌的,這樣雄鱟就一直抱著雌鱟,一抓抓倆。閩南人受此啟發,管捉姦叫“抓鱟”,現在多寫為“抓猴”。

鱟卵被產在沙子裡。剛孵化出的小鱟沒有劍尾,十分呆萌。它會回到大海,但不會走深,在低潮位的泥質灘塗上生活八九年,然後才會進入20~30米的更深海域生活。到了13歲左右,鱟才真正成年,之後,它可以一直活到25歲,長到臉盆那麼大。鱟的一生在這3種棲息地依次度過,是為了避免大鱟和小鱟搶食物、搶地盤。

人鱟虐戀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鱟曾經十分繁盛。福建金門有句俗話:“水頭鱟,古崗臭。”意思是水頭(金門島西南角)這個地方盛產鱟,多到連3公里外的古崗都能聞到臭味。臺灣基隆人甚至把集會的人群稱為“鱟援會”,意思是人頭攢動的壯觀場面有如鱟交配的盛景。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聶璜還寫了鱟的幾種吃法,比如“醃藏其肉及子”“血調水蒸,凝如蛋糕”“尾間精白肉和椒醋生啖”。能吃的是中國鱟,圓尾鱟含有河豚毒素,不能吃。其實,就算是中國鱟,由於血液中富含銅離子,吃了也容易重金屬中毒。《海錯圖》記載,有的人與鱟“性不相宜”,吃後“非哮即瀉”,還是不吃為妙。

吃剩的鱟殼也有用。“閩中多以其殼作鑊杓”,把頭胸甲接上木柄,就是個超大號的鍋勺。聶璜認為這個發明甚好,“銅鐵作杓,非損杓即壞鑊,且響聲聒耳。唯此殼為杓,歲久可不損鑊。”還有漁民在鱟殼上畫上臉譜、虎頭,掛在家中辟邪用。

碧血窮途

《海錯圖》多處記載,鱟血是藍色的。如今,人們又發現鱟血遇到細菌內毒素,就會立即凝固,使細菌不擴散到身體別處。利用這個原理,鱟血被製成了“鱟試劑”,用來檢

測醫療用品是否被細菌汙染。這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2014年,我去廣西北海採訪過一家鱟試劑廠。據廠長介紹,現在中國僅北部灣的鱟還比較多,但短短几十年,鱟的數量呈斷崖式下降。海灘上已經多年不見大批鱟集體交配的場景了,“鱟還沒上岸,就半道被漁民撈走” 。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廠裡採血用的鱟來自臨近越南的東興地區。“漁民賣給我們100元一隻。以前可便宜哦,5毛一隻。”廠長說。“廣西人不愛吃鱟,都拿它漚肥,後來有人用鱟製作甲殼素,每年用掉幾百萬只!用火車拉的!現在可少了。”在車間採血室,鱟被活著固定在架子上。工人用針插入它的心包抽血,只抽一部分。然後將它放進池子休養,最後放生。

只要按規定操作,生產鱟試劑對鱟的影響不大。要命的是棲息地的破壞和濫捕食用。雖然媒體總把鱟宣傳成國家二級保護,但其實它只是省級保護動物,保護力度極低。我參與過北海灘塗上的樣線調查。全隊一天找到了35只幼鱟。這次的數據顯示,北海的野生鱟的數量比20年前減少了90%。活了幾億年的東西,20年,一眨眼就沒了。

我感覺好多當地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對鱟的保護意識很弱,就算不吃,也要當成玩具來耍。有一次,一輛摩托車從我身邊駛過,後座上的人雙手側平舉,作“泰坦尼克”狀,但兩手卻各拎著一隻小鱟。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一次,在灘塗調查時,另一撥調查隊員帶來了兩隻活的圓尾鱟。這是一家飯館老闆養著玩的。聽說我們保護鱟,就送給了我們。帶隊的林老師高興地說:“這片灘塗正是圓尾鱟的棲息地,我們把它在這裡放生吧。”她找了一條紅樹林旁的潮溝,輕輕把鱟放進水裡。我們目送著它倆爬進紅樹林,留下兩條川字形的鱟道。

本文摘自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鱟,俗稱馬蹄蟹,它卻不是螃蟹,和螃蟹家族沒有任何關係。事實上,它們甚至不是甲殼綱動物。

鱟在古生代的泥盤紀就已出現。那時,原始魚類剛剛出現。此後,其他動物都在不斷進化或者滅絕,只有鱟,4億多年來保持著最原始的樣貌,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它曾經與三葉蟲生活在一個時代,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的考驗。

現存於世僅有四種,分別是生活在美洲東海岸的美洲鱟,生活在亞洲東南岸和東岸的中國鱟、南方鱟及圓尾鱟。其中中國鱟和圓尾鱟在中國東南部沿海曾經分佈廣泛。

鱟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分節的腹部,以及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有一對螯肢,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裡爬行。鱟須要脫16次殼(脫殼一次稱一齡,但並不是一年脫一次殼,鱟的小時候脫殼次數較多次),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

近些年來,由於盲目炒作和濫捕濫殺、海水被汙染,沙灘和灘塗被侵佔,鱟漸漸處於無家可歸的境地。鱟的數量已嚴重減少。中國的鱟族群數量急劇下降,其中,中國鱟在20年間成鱟數量下降了90%以上。

雖然,它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的考驗,這次能躲過人類的濫殺嗎?現狀非常不樂觀。

希望人類能給鱟們留下一點生存空間。


自然使者


鱟是老資格的海洋"居民"。早在4億年前,魚類剛剛崛起,恐龍那時尚未問世,鱟卻早已活躍在海洋中了。它是從古代三葉蟲演化而來的,經歷了地球多次滄桑之變,倖存至今,仍保持著古老的面貌,因此被人們稱為活化石。


我劈臉呼死你


十多年前我們家鄉夏天海灘上很多,現在還有,就是比以前少。

在潮州的海山島,漁民還留傳著一句話叫,病蟹活鱟未死已臭,和恨心過鱟母,忠貞過鱟公的本地俗語。鱟如果離開海水超過三四個小時,雖然還活著,但內臟和脂肉都已經不新鮮,跟活著的病蟹一樣都不能食用。

而鱟上海灘都是產蛋期才上海灘的,它們都成雙成對,因為產蛋期前要進行公母交配,公鱟總是跟隨在母鱟身邊,母鱟上海灘產蛋,公鱟就會在海邊等母鱟,不見母鱟公鱟至死都不會離開。而母鱟產蛋後會獨自離開。所以當地漁民只要捉到一隻母鱟,傍邊就會有一隻公鱟。而提鱟一詞,也成為當地人對捉姦的一種俗語叫法。

鱟肉紅色帶藍,做成菜餚時湯汁如牛奶一樣非常鮮美可口。


海居潮


鱟存活已經幾億年了,而且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根本不存在所謂進化。雄鱟還是個痴情漢,如果雌鱟被抓住了,雄鱟即使多遠都會跑回來解救,自投羅網。反之,如果雄鱟被抓,雌鱟則自個逃生,根本不理睬雄鱟的死活。因此俚語有毒過鱟母,意指那些寡情薄義的人。漁民也正是抓住這特性,一般捕鱟時,都先抓雌鱟,一舉兩得。


用戶3492493151


就因為你是轉基因中的假化石!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