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谢京瀚


鲎鱼完全能称得上是海洋中的活化石,目前发现最早的鲎鱼化石曾生活在距今5亿年前的奥陶纪。鲎鱼最大的特点是它们在几亿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进化,鲎科当中只有“美洲鲎、蝎鲎、巨鲎与中华鲎”这四种,它们彼此之间只有颜色有差异,样貌和体型非常相近,与几亿年前发现的化石样貌基本一致。鲎血液中的变形细胞就会把入侵的细菌凝结杀死,这是它们没有灭绝的主要原因。鲎血的药用价值也非常高,一公斤价值在10万人民币左右,虽然科研人员将鲎取完血后放回大海,但它们的存活率却大大降低。鲎鱼种类中的“中国鲎”数量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下降了90%,已经属于濒危物种了。


科学薛定谔的猫


夏天是鲎的繁殖高峰。聂璜说:“凡鲎至夏南风发,则自南海双双入于浙闽海涂生子。”其实登陆浙闽产卵的,就是当地海里的鲎,不是南海跑来的。但当时闽中渔民盛传此说,他们告诉聂璜,浙闽只有雄性小鲎,雌性远在广东潮州。每年秋天,浙闽的小雄鲎全都赶往潮州“勾搭”雌鲎。来年夏天,就一对对地带着媳妇回来产卵了。

聂璜本来不信,但闽中渔民又说:“吾滨海儿童捕得小鲎,皆雄而无雌!”似乎是铁证。聂璜于是将信将疑地将其记在《海错图》中,“存其说,以俟高明”。

几百年后,这位“高明”终于出现了,那就是没羞没臊的我。有了现代科学的武装,我斗胆分析一下。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前面说过,《海错图》描述的是中国鲎。这种鲎在成年时有明显的雌雄差别:雌鲎腹部边缘只有前3对棘发达,而雄鲎则所有棘都发达。但幼年的鲎,无论雌雄,棘全都一样长,看上去似乎都是雄性。渔民自然会纳闷雌鲎在哪里,于是想当然地认为雌鲎大概在南方的另一个产鲎地——潮州。而秋天,鲎会藏进更深的水域过冬,渔民看不到鲎,就以为它们去潮州找媳妇去了。

爱情的小船立起鲎帆

在农历初一、十五的夜晚,鲎会上岸产卵。此时潮位最高,能把它们送到高处的沙滩。这里的沙砾比低处粗,卵产在里面疏松透气。每当这时,据说会出现一种叫“鲎帆”的奇景:雄鲎抱紧雌鲎的后半身,雌背着雄在海中或游或爬,向岸上走去。《海错图》说:“雄鲎后截卷起,片片如帆叶,而且竖其尾如桅,故曰鲎帆。”你划水我扬帆,爱情的小帆船要抢滩登陆。

但今人拍摄的鲎登陆产卵的照片中,雄鲎都是老老实实趴在雌鲎背上,不会立起后半身。而且以鲎的构造,除非仰面朝天,否则很难将后半身立起来。我怀疑“鲎帆”是大群的鲎在登陆中,一些被挤得翻身,以至剑尾朝天。或者是雄鲎在游泳时(鲎是游仰泳的)碰到雌鲎,赶忙抱住,腹部跟着一使劲,也会立起来。反正此时的情景是很混乱的。以前,鲎的数量很多。交配时成百上千只鲎涌向沙滩,壮观极了!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渔民此时抓鲎,有个秘诀:要先抓雌的,这样雄鲎就一直抱着雌鲎,一抓抓俩。闽南人受此启发,管捉奸叫“抓鲎”,现在多写为“抓猴”。

鲎卵被产在沙子里。刚孵化出的小鲎没有剑尾,十分呆萌。它会回到大海,但不会走深,在低潮位的泥质滩涂上生活八九年,然后才会进入20~30米的更深海域生活。到了13岁左右,鲎才真正成年,之后,它可以一直活到25岁,长到脸盆那么大。鲎的一生在这3种栖息地依次度过,是为了避免大鲎和小鲎抢食物、抢地盘。

人鲎虐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鲎曾经十分繁盛。福建金门有句俗话:“水头鲎,古岗臭。”意思是水头(金门岛西南角)这个地方盛产鲎,多到连3公里外的古岗都能闻到臭味。台湾基隆人甚至把集会的人群称为“鲎援会”,意思是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有如鲎交配的盛景。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聂璜还写了鲎的几种吃法,比如“腌藏其肉及子”“血调水蒸,凝如蛋糕”“尾间精白肉和椒醋生啖”。能吃的是中国鲎,圆尾鲎含有河豚毒素,不能吃。其实,就算是中国鲎,由于血液中富含铜离子,吃了也容易重金属中毒。《海错图》记载,有的人与鲎“性不相宜”,吃后“非哮即泻”,还是不吃为妙。

吃剩的鲎壳也有用。“闽中多以其壳作镬杓”,把头胸甲接上木柄,就是个超大号的锅勺。聂璜认为这个发明甚好,“铜铁作杓,非损杓即坏镬,且响声聒耳。唯此壳为杓,岁久可不损镬。”还有渔民在鲎壳上画上脸谱、虎头,挂在家中辟邪用。

碧血穷途

《海错图》多处记载,鲎血是蓝色的。如今,人们又发现鲎血遇到细菌内毒素,就会立即凝固,使细菌不扩散到身体别处。利用这个原理,鲎血被制成了“鲎试剂”,用来检

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这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2014年,我去广西北海采访过一家鲎试剂厂。据厂长介绍,现在中国仅北部湾的鲎还比较多,但短短几十年,鲎的数量呈断崖式下降。海滩上已经多年不见大批鲎集体交配的场景了,“鲎还没上岸,就半道被渔民捞走” 。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厂里采血用的鲎来自临近越南的东兴地区。“渔民卖给我们100元一只。以前可便宜哦,5毛一只。”厂长说。“广西人不爱吃鲎,都拿它沤肥,后来有人用鲎制作甲壳素,每年用掉几百万只!用火车拉的!现在可少了。”在车间采血室,鲎被活着固定在架子上。工人用针插入它的心包抽血,只抽一部分。然后将它放进池子休养,最后放生。

只要按规定操作,生产鲎试剂对鲎的影响不大。要命的是栖息地的破坏和滥捕食用。虽然媒体总把鲎宣传成国家二级保护,但其实它只是省级保护动物,保护力度极低。我参与过北海滩涂上的样线调查。全队一天找到了35只幼鲎。这次的数据显示,北海的野生鲎的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一眨眼就没了。

我感觉好多当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鲎的保护意识很弱,就算不吃,也要当成玩具来耍。有一次,一辆摩托车从我身边驶过,后座上的人双手侧平举,作“泰坦尼克”状,但两手却各拎着一只小鲎。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一次,在滩涂调查时,另一拨调查队员带来了两只活的圆尾鲎。这是一家饭馆老板养着玩的。听说我们保护鲎,就送给了我们。带队的林老师高兴地说:“这片滩涂正是圆尾鲎的栖息地,我们把它在这里放生吧。”她找了一条红树林旁的潮沟,轻轻把鲎放进水里。我们目送着它俩爬进红树林,留下两条川字形的鲎道。

本文摘自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鲎,俗称马蹄蟹,它却不是螃蟹,和螃蟹家族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它们甚至不是甲壳纲动物。

鲎在古生代的泥盘纪就已出现。那时,原始鱼类刚刚出现。此后,其他动物都在不断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4亿多年来保持着最原始的样貌,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它曾经与三叶虫生活在一个时代,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的考验。

现存于世仅有四种,分别是生活在美洲东海岸的美洲鲎,生活在亚洲东南岸和东岸的中国鲎、南方鲎及圆尾鲎。其中中国鲎和圆尾鲎在中国东南部沿海曾经分布广泛。

鲎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分节的腹部,以及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有一对螯肢,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鲎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近些年来,由于盲目炒作和滥捕滥杀、海水被污染,沙滩和滩涂被侵占,鲎渐渐处于无家可归的境地。鲎的数量已严重减少。中国的鲎族群数量急剧下降,其中,中国鲎在20年间成鲎数量下降了90%以上。

虽然,它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的考验,这次能躲过人类的滥杀吗?现状非常不乐观。

希望人类能给鲎们留下一点生存空间。


自然使者


鲎是老资格的海洋"居民"。早在4亿年前,鱼类刚刚崛起,恐龙那时尚未问世,鲎却早已活跃在海洋中了。它是从古代三叶虫演化而来的,经历了地球多次沧桑之变,幸存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面貌,因此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我劈脸呼死你


十多年前我们家乡夏天海滩上很多,现在还有,就是比以前少。

在潮州的海山岛,渔民还留传着一句话叫,病蟹活鲎未死已臭,和恨心过鲎母,忠贞过鲎公的本地俗语。鲎如果离开海水超过三四个小时,虽然还活着,但内脏和脂肉都已经不新鲜,跟活着的病蟹一样都不能食用。

而鲎上海滩都是产蛋期才上海滩的,它们都成双成对,因为产蛋期前要进行公母交配,公鲎总是跟随在母鲎身边,母鲎上海滩产蛋,公鲎就会在海边等母鲎,不见母鲎公鲎至死都不会离开。而母鲎产蛋后会独自离开。所以当地渔民只要捉到一只母鲎,傍边就会有一只公鲎。而提鲎一词,也成为当地人对捉奸的一种俗语叫法。

鲎肉红色带蓝,做成菜肴时汤汁如牛奶一样非常鲜美可口。


海居潮


鲎存活已经几亿年了,而且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根本不存在所谓进化。雄鲎还是个痴情汉,如果雌鲎被抓住了,雄鲎即使多远都会跑回来解救,自投罗网。反之,如果雄鲎被抓,雌鲎则自个逃生,根本不理睬雄鲎的死活。因此俚语有毒过鲎母,意指那些寡情薄义的人。渔民也正是抓住这特性,一般捕鲎时,都先抓雌鲎,一举两得。


用户3492493151


就因为你是转基因中的假化石!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