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球盛行,而是中鋒凋零

有理有據的說一下為什麼“看似”小球盛行。

籃球場上的各種戰術,突破分球也好,擋拆也好,拉開了單打也行,只要能想到的戰術,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把球打進籃筐。這看似是一句廢話,但是帶出一個戰術的結果——通過戰術,形成更好的空位投籃機會,來增加命中的幾率。

場上五個人對五個人,怎麼會出現空位呢?對了,那就是因為適合的球員加上適合的戰術,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小包夾,導致隊友出現空檔。

那麼問題解決了。不是小球盛行了,而是現在沒有能形成包夾的內線球員了。

在籃球場上,4 5號位為內線球員。也就是大前鋒和中鋒。1 2 3號位都屬於外線球員,就是組織後衛,得分後衛,小前鋒。那麼我們看看現在的NBA場上,1號位能迫使對手包夾的球員有很多,三號位也有那麼幾個,可是內線球員呢?幾乎已經沒有了。

與其說是小球盛行,不如說是一種適應環境。籃球場上,有些真理是不變的,比如說這一條:越接近籃筐命中率越高。庫裡再變態準,三分球命中率也不過40%多。這是人類生理機能決定的,距離遠了,肌肉控制無法達到那麼精確,包括肉眼的視覺誤差。可是沒有能力超強的內線,那怎麼辦?球還得打,那就研究外線吧。命中率不高,靠提高回合數來彌補,回合數上去了,就得有充足的體內儲備跟上。所以我們不能怪現在的球員玻璃人,或者場均出場時間太短了。畢竟是人,違背不了一些人類的生物規律。

還記得鄧肯的打板投籃嗎?加內特的翻身跳投?尤因的試探步?巴克利的大屁股?姚明的半勾手?奧尼爾的籃下頂飛所有人?奧拉朱旺的夢幻腳步?薩博尼斯的策應?雨人坎普的空切與背打?卡爾馬龍的擋拆與中距離跳投?太多優秀而且特點鮮明的內線球員,如今已經看不到了。內線真的凋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